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抽油井在抽油生产时井筒被油管、抽油泵、抽油杆、封隔器所占据,给测井仪器和电缆下入带来困难。胜利油田先后采用过气举法、抽测法、环空法动态测井工艺,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部分抽油井的生产测井问题,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不能适应有封隔器的抽油井动态测试。有封隔器的抽油井在抽油条件下进行测井,是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浅层超稠油斜直水平井副管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浅层超稠油水平井的副管生产测井新技术。该技术采用特殊的井下测试仪器串和井口密封装置,通过泵送仪器输送法在副管内将测试仪器输送到水平井段的预定位置,经过一定时间的热交换平衡后,可通过测井钢丝或测井电缆逐点测试水平井段的温度变化,达到生产测井的目的。通过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及不停抽即可测试等优点,适用于斜直水平井的生产测井要求,解决了浅层斜直水平井段生产测井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井下无电缆信息传输系统可以将油井内人们所关心的各种测量参数在没有电缆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传至地面,可以用于随钻测量、试油工具状态监测、射孔工具状态监测、抽油井动态监测等。文章介绍了一种利用连续弹性波和现代信号检测技术传输井下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抽汲参数调整对油井检泵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井井下作业维护性检泵井的有关数据统计发现,抽油机井的检泵周期与油井的抽汲参数有直接关系。通过对抽油机井抽汲参数对抽油机井载荷影响的理论计算,得出了不同泵径、冲次和冲程的不同组合情况下载荷的变化情况,从理论上进一步验证油井抽汲参数对油井检泵率的影响,由此来调整不同井况下的抽汲参数的组合,可改善井下管柱、杆柱的受力状态,延长并下工具的使用寿命,降低检泵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外生产测井使用单芯电缆系列仪器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率的通信系统以解决生产测井中的通信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16 QAM调制方式的单芯电缆高速遥传系统技术方案,并完成了采用此方案的软硬件系统设计.井下数据发送模块以200 kbp的速率发送井下仪器产生的数据,地面接收模块可以准确接收.通过7000 m的单芯电缆进行传输实验,最终确定了以16 QAM为调制方式的传输方案.经过多次实验证实:采用16 QAM调制解调技术的遥传系统在7 000 m电缆上数据速率达到200 kbps且误码率达到10-7是完全可行的,完全满足了多参数生产测井仪对单芯电缆测井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提高有杆抽油系统的效率,节能降耗,研制开发了抽油井多数综合测试系统。文中介绍了其结构原理及组成部分,系统分析了其在抽油井试井、抽油井诊断及抽油井生产参数优化等方面的应用,为油田的生产开发提供大量的测试数据。该系统集液面自动监测、抽油井诊断于一体,功能模块化,采集自动化,系统监测油井在不同抽汲参数下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可连续监测油井供液能力的变化,开辟了批量测试抽油参数  相似文献   

7.
为增加产量和进行储层评价,水平井和多边井钻探是一种有效途径。常规的居中采样生产测井仪不适宜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测井。我们研制出了持气率测量仪(GHT^TM),运用新的技术进行油井分析、生产测井和储层监测。这套仪器有助于了解井下流动状态储层评价。  相似文献   

8.
抽油井计算机诊断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监测抽油系统工作状况的先进采油工艺技术。河南油田诊断技术主体由3部分组成:1.抽油井井下诊断技术,它能把抽油井地面光杆功图转换为抽油泵在井下的功图,从而可直观地对井下工作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解释;2.减速箱曲柄轴的扭矩分析,其功能是画出扭矩曲线后进行扭矩分析,通过它可计算出平衡重所在位置;3.抽油井参数设计,基本以API推荐的计算方法为兰本,但对井下混合液比重、等应力杆组合、油层产能预测及动液面预测公式等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文中还列有17类泵功图解释图例及数井井下工作状况  相似文献   

9.
以有杆抽油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为基础,建立有杆抽油系统故障诊断数学模型,并采用显式差分法求解模型,开发了基于油田生产数据库的抽油井故障诊断系统。对井下工况的智能高效诊断,不但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有杆抽油系统的工作状况,避免井下作业的盲目性,降低机械采油成本,提高油田经济效益,而且对实现有杆抽油系统故障诊断的自动化以及油田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水平井生产测试中,连续油管内穿电缆并进行测井仪器输送的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如何把测井仪器安全有效地输送到井下目的层位及满足生产测试的堵塞要求是连续油管生产测井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分析海上油田水平井的管柱结构及生产方式,进行连续油管生产测井相应的配套技术研究,并完善了相关的井下工具配套。通过现场多次应用,该技术满足国内连续油管内穿电缆在海上油田水平井生产测试中的工艺要求。研究结果对国内水平井生产测井工艺技术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抽油井动态控制图对正常连续生产抽油井井下泵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泵存在的问题,解决带病生产井存在问题,提高抽油时率,及时恢复躺井产量。  相似文献   

12.
测井电缆头的可靠性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井电缆头是生产测井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电缆和井下仪器的部件。在电缆头的结构设计中,电缆与电缆头的连接形式是设计的核心部分。文章以对比的形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电缆-电缆头连接方式,阐述了"锥度头"电缆固定形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稠油蒸汽驱、SAGD和火驱开发井下高温,现有电缆和高温测试仪器不能满足井下温度压力数据长期直读监测的问题,开发研制了高温井下温度压力数据声传直读监测技术,该技术将井下测试的温度压力数据经编码后,采用声传方式,通过生产管柱将信号传输至井口,井口信号采集器接收信号,经解码计算得到井下温度压力数据。现场应用5井次,结果表明,地面录取的温度压力数据与仪器存储数据一致,且对油井生产制度的调整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该技术能够满足稠油热采井井下温压数据长期直读监测的需求,对油井生产动态分析和工作制度调整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可有效提高油井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4.
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生产测试技术。该技术采用特殊的井下测试仪器和井口密封装置,通过泵送仪器输送法在副管内将测试仪器输送到水平井段的预定位置,经过一定时间的热交换平衡后,可通过移动测井电缆逐点测试水平井段的温度变化,达到生产测井的目的。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及不停抽即可测试等优点,解决了浅层稠油热采水平井段生产参数难于测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环空测试流体密度仪系江汉测井研究所近两年来研制成功的一种生产测井仪器,能在抽油井中进行环空测试流体的平均密度。  相似文献   

16.
由于流量参数的测试得不到解决,使得适用于φ140 mm套管抽油井的系列小直径环空多参数产出剖面测试仪及从国外进口的DDL-Ⅲ和AT 等测试仪,无法解决φ178 mm大孔径套管抽油机井的产出剖面测试问题.φ178 mm大孔径套管抽油机井产出剖面测试仪,在不改变油井工作制度的条件下,采用全集流方式测试井下的流量、含水等参数,经综合解释得到的产出剖面,能够准确反映井下的生产状况.通过在华北油田采油一厂和胜利油田等的现场测试,证明该套仪器测试资料准确、可靠,精度高,操作方便,便于使用和维修.  相似文献   

17.
生产测井技术首次在超深井应用获得成功,证明我国应用于超深井的生产测井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主要对生产测井录取到的4口超深井产液剖面资料和一口管外查窜资料进行评价,并找出油井见水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井下仪器在超深井中工作的可靠性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活动采油装备是利用抽汲车将抽子下入井内实施抽汲捞油作业,省去了地面及井下常规采油设备,达到了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便,便于管理和采油机动灵活的目的,为不能采用常规采油流程和设备的低产、低压、高含水油井和边远油井的开采提供了有效设备。采用活动采油装备在岔河集油田的25口油井内下入油管抽汲管柱、4口油井内下入套管抽汲管柱,抽油863t,获利17.67万元。这套装备仅使用半年就已收回全部投资,若推广使用,可望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针对部分低产低效抽油机井生产参数已经调整到最低,油井目前所采用间抽制度仍凭经验确定,导致间抽后产液量下降等问题,现场通过采用日产液量对比、动液面恢复曲线和示功图连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每口油井合理间抽制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间抽制度能保证油井产液量基本不变,节电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留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是标明整个抽油系统工况的重要参数,对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提高抽油机井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行业标准对抽油井系统效率进行了测试及计算。测试表明,文留油田抽油机井平均系统效率仅11.61%,地面效率高于井下效率,分别为38.5%,30.2%,并对各节点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提高文留油田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主要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