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概述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对遗址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对遗址进行保护引发的几点思考进行了阐述,旨在确保将要濒临灭绝的遗址,遗迹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辽上京城的城市布局概况入手,分析其独特形状特点及形成的可能原因,重点探讨了“以东为尊”建筑布局特点和皇城与汉城不同的空间性格。根据以上布局特点和空间性格,辅以史料研究,试分析了整个都城的兴建过程与之后不同时间的规模演变,形象的再现了建设过程。可以说,辽上京就是集唐长安城、渤海上京城和北宋东京汴梁城于一体,同时受契丹本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影响,而造就出来的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独一无二的都城。  相似文献   

3.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赤峰市北部,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城市建成区8.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51万。林东镇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契丹文化的发祥地,在镇南侧新规划区内就是著名的辽代都城——辽上京遗址。几年来,旗委、旗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努力实施城市规划建设,促进城市“扩容提质”。在城市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坚持多条腿走路,积极主动地争取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支持,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以规划为先导,努力打造古都名镇在城镇建设中,我们牢固树立“加大城市规划投入…  相似文献   

4.
董卫 《城市规划》2021,45(6):84-97
长期以来,关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思考,深入剖析这座伟大都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逻辑.隋唐以前,关中已经拥有了西周丰镐二京、秦栎阳与咸阳、西汉长安等一系列原创性都城案例,这些都城及其离宫别馆的覆盖范围达到4000km2以上,形成了关中核心区巨大而长时态的城乡空间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反映出自西周至隋唐约2000年的时间里关中地区都城的连续性"建设-弃置-重建"过程,自西向东逐渐出现了分别由周、秦、汉人开辟建设的城市发展区.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废弃随历史变迁此起彼伏、滚动发展,最终汇聚叠置于今天的关中大地上.其中秦汉、隋唐都城交叠并置的现象十分明显,空间格局十分典型,对以后王朝的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收集难"、"管理难"、 "利用难"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现状严重束缚了其在城市生命线建设与维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唯有理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流程,并将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环节纳入其中,实施动态管理,才能破解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的"三难".  相似文献   

6.
辽都揽胜     
李富  周立民 《城乡建设》2008,(10):79-80
在内蒙古巴林草原深处,乌尔吉沐沦河从这里缓缓流过,蓝天白云,山明水秀,碧草青青,牛羊肥壮.就在这里,辽代的都城上京静静地躺在苍天之下,听着历史的涛声.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发展的潮流中,人们珍惜历史资产的同时更要珍视历史遗迹。所以,保护遗址的原真性,使其能够完整传达它的历史信息变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如何对上京城遗址保护利用,指出上京城遗址现存的问题,提出上京城遗址保护利用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汪梦林  谭洁 《山西建筑》2012,(33):21-22
在以"礼"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对中国古代都城与宫殿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些规划手段在现代城建发展中的延续使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有利于指导当前的城市设计活动。  相似文献   

9.
都市足迹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对于北京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如枯木逢春,焕发了勃勃生机。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拥有大量第一手的历史和现状测绘资料,希望以"都市足迹"为题,将一个个城市的热点、重点地区的演变和发展如实地记录下来,带您体验这座伟大都城的沧桑巨变,也邀您感受巨变下那永恒不变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0.
都市足迹城市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历史,对于北京这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如枯木逢春,焕发了勃勃生机。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拥有大量第一手的历史和现状测绘资料,希望以"都市足迹"为题,将一个个城市的热点、重点地区的演变和发展如实地记录下来,带您体验这座伟大都城的沧桑巨变,也邀您感受巨变下那永恒不变的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1.
唐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是唐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唐朝国家意志的象征,长安城是唐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唐诗创作重要的人文环境。唐诗不仅承载着长安城的建筑恩想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长安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正是在承载与拓展的过程中,在与周边文化地理环境、都城建筑群体的交流互动中,诗人的创作心态日益成熟,诗歌的审美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唐代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中阶段性建筑思想的载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唐长安城建筑思想,并没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和阐释;本文试图通过唐长安城营建规划中的一些细节内容的剖析和其建筑所综合反映的人文思想来对唐代长安城建筑思想作一个初步的凝练总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周"礼制"伦理思想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形态元素:宗庙、宫殿和市场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的影响,阐述了其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这一历史文献的关联。提出周"礼制"是在"道"的伦理思想层面上维护了权力的宣扬和继承,而《考工记·匠人营国》则是在"器"层面上指导和实施营建符合周"礼制"的理想化都城模式。只是由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才未出现如后世北京那样经典的,符合礼制都城形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林源 《华中建筑》2004,22(B07):A0096-A0099
山西新绛(古为绛州)是一座创建于隋唐的古州城。虽历经千余年的变化,隋唐时期的城市格局仍基本保留了下来,城中还留存有多处元及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研究隋唐时期地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cities were closely connected to extramural areas.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in ancient China should not be restricted to the area within the city wall; rather it should extend to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re has been plenty of research o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hang’an in Tang Dynasty (618–907), which is the capital of the most prosperous dynasty of ancient China.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paid attention to its spatial order at the regional scale. This article aims to solve this problem using the ‘triple-evidence’ method, i.e. based on the evidences from archaeology,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More specifically, it explores the main problems involved in regional spatial construction, reveals the general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spatial order, and further analy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pproaches for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aking the High Ground’ is the main method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spatial order of Chang’an Area in Tang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whole of ‘configurational force’ and ‘form’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ies of ancient China.  相似文献   

17.
比对数次略有差异的考古实测数据可知,隋唐长安宫城、皇城、外城的东半部分较之西半部分距朱雀门大道的宽度差值约50丈,即隋唐都城规划设计中的一个基准方格。这一差值的存在既有可能来自原初规划,也有可能来自规划实施中的调整。如是后一种情况,隋唐长安规划方案的设计模数很有可能是500丈,即全城由5排、6列大小相等的共30个500丈见方的模块间以预留道路用地构成。参考与隋唐长安同时期的东亚都城,如隋唐洛阳、日本平城京和渤海国上京城,这些都城可能都采用了边长大于1里的等大方块作为设计模块,由此可佐证对隋唐长安500丈设计模数的推断符合隋唐之际都城规划设计方法的发展趋势,或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杨秋生  秦楠  程号 《山西建筑》2009,35(1):45-46
指出了唐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阐述了唐都长安城的建设特点在诗歌中的体现、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的建设特点在词中的体现以及元大都的建设特点在戏剧中的体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陈涛  李相海 《华中建筑》2009,27(7):113-116
该文对渤海上京龙泉府的城门建筑的分布、形制及其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上京龙泉府城门建筑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总结,将上京龙泉府城门建筑按照规模和形制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其特点及其分布情况,探讨了两种类型城门与古代东亚都城布局及礼仪制度的关系。在文中还对这种两种类型的城门建筑的形制进行了分析,并与唐和高句丽的城门建筑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