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孔活性碳纤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从改变活化工艺和改性原料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ACF中孔含量 ,并提出了ACF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吴琪琳  顾书英  张志海  潘鼎 《功能材料》2004,35(Z1):2085-2087
以粘胶纤维为原丝,通过加入碱金属盐扩孔剂,采用化学和气体相结合的活化方法,成功制得了表面富含尺寸大于50nm的大孔活性碳纤维,并对可能的扩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生产的活性炭纤维 (ACF)以微孔为主 ,孔径大体在 10 左右 ,吸附小分子 (Mw在30 0以下 ) ,而吸附大分子需开发中孔 (2 0~ 5 0 )产品。介绍了中孔ACF的制造方法及其制品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活性碳纤维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吸附材料,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但传统的活性碳纤维都是微孔型的,这就造成了活性碳纤维在应用上的局限,利用自己开发的一种超细固体颗粒加入到纺丝溶液中,然后合理控制碳化、活化温度成功开发出了平均孔径在4.2nm的中孔型的活性碳纤维,其中大于2nm的孔占50%以上,并用VB12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活性碳纤维的吸附能力达到1325.35mg/g,用美国麦克公司产ASAP2000型自动吸附仪对比表面积进行了表征,比表面积达到1635.24m^2/g。  相似文献   

5.
中孔活性碳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占莲  潘鼎 《材料导报》2003,17(2):40-42,57
活性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分布窄,吸附容量大,吸附脱速度快等特点,但一般活性碳纤维属于微孔型,不能吸附大分子物质,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中孔活性碳纤维的研究拓宽了其应用领域。综述了中孔活性碳纤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活化工艺法、金属催化法、非金属添加剂法等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Derby.  F 《新型炭材料》1995,(1):51-52
0 引言 活性碳纤维(ACF)的独特性能引起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关注。其具有细的纤维直径,较小的分散性,快速的吸脱附速率,高的表面积提供很大的吸附容量。通过改善其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可使ACF的优越性变得更为显而易见,ACF的孔结构是在活化过程中而发展,正常的是在水蒸汽中部分汽化而成,其受与水蒸汽反应活化度及所用碳化条件的影响。本文中考察了碳化温度对水蒸汽活化各向同性石油沥青纤维的影响以及其孔结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负载含银介孔分子筛活性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CAF加入由以十二胺,正硅酸乙酯,乙醇,水等组成的介孔分子筛(MS)合成反应液中制备负载MS的活性碳纤维(ACF-MS),MS含量由反应液中ACF的含量确定,通过真空浸渍和热分解使ACF-MS载银,载成新型净水材料-负载含银介孔分子筛的活性碳纤维(ACF-MS(Ag)),银含量由浸渍时间控制,在流动水的冲刷下ACF-MS(Ag)样品中的银含量缓慢下降,下降速率随着水流速和样品含银量的增加而增加,与ACF(Ag)相比,ACF-MS(Ag)的耐水冲刷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粘胶基碳纤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丙烯腈(PAN)纤维、沥青纤维和粘胶纤维(RF)是目前生产碳纤维(CF)的三大原料体系。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粘胶基碳纤维(R·CF)由五、六十年代鼎盛期转向目前的萎缩期。但是,由于R·CF具有固有的结构特征和独特的性能,至今仍在碳纤维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会被完全淘汰出局。本文主要论述由粘胶纤维转化为碳纤维的机理,并介绍了粘胶基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及其性能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前言碳纤维有着极好的综合性能,其中包括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以及耐热性。当纤维与基体材料复合时,诸项性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依赖基体材料的性质,复合材料可以在中等温度(CF/酚醛,CF/环氧等)和接  相似文献   

10.
活性碳纤维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论述了活性碳纤维的起源、性能及其应用 ,介绍了国内外活性碳纤维的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并阐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活性炭纤维毡为阳极,不锈钢片为阴极,在Na2SO4介质中用恒定的电流强度进行电解,一定时间后将活性炭纤维毡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在110℃下干燥12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进行称重和红外、比表面积及孔分布测试。同时,以石墨片为阳极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活性炭纤维阳极表面的含氧活性基团量增加;与石墨电极相比,活性炭纤维电极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更高的析氧电位。因此,在难降解有机物的电氧化处理过程中活性炭纤维毡比石墨片更适宜作阳极。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纤维在治理水和大气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基本性能及其在水处理与大气污染中的应用。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净化用饮水以达到饮用标准和处理工业废水以达到排放标准 ,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有害气体如SO2 、NOx 和H2 S等的吸附。最后展望了活性炭纤维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李冬娜  马晓军 《功能材料》2013,(17):2565-2569
以杉木为原料,经苯酚液化、熔融纺丝、固化处理后,CO2活化制备出木质活性炭纤维,利用扫描电镜、拉曼光谱、比表面积测定对其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活化工艺因素对其碘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活性炭纤维的表面平滑,断面呈圆形;500℃以上的木质活性炭纤维拉曼图谱都出现炭材料典型的D峰和G峰,且随着活化温度的提高,其石墨微晶尺寸La逐渐增大,R值逐渐减小;木质活性炭纤维的孔结构主要以微孔为主,其微孔率达到90%,只存在少许的中孔结构。随活化温度和活化剂用量的增加,木质活性炭纤维的碘吸附值明显增加,其收率随活化温度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当活化时间增加到40min时,木质活性炭纤维的碘吸附值达到最大,而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碳纤维表面预处理,然后使用混合添加剂,以化学镀的方法在碳纤维表面镀铜,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对碳纤维镀铜时经常发生的碳纤维束"黑心"问题.在实验中观察到整束碳纤维被均匀连续地镀上了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镀铜碳纤维的断面,可以看到镀层和碳纤维结合得很紧密.  相似文献   

15.
以玻璃纤维毡为基质,在玻璃纤维上涂布聚乙烯醇和氯化锌的混合物,得到多孔碳纤维前驱体。通过控制活化条件、改变活化剂浓度以及原料的配比,制备了一系列复合型纤维状多孔炭材料(GFAC),结果显示,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ZnCl2的浓度强烈影响GFAC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在玻璃毡上的碳层含量。在450℃的低温下制得的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达650m^2/g,中孔体积达65%.空气与ZnCl2共同活化,比在N2气氛中活化更能提高碳层的比表面积,可制得微孔比表面积达75%,比表面积达到400m^2/g的GFAC。GFAC样品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其动态吸附速率接近ACF。  相似文献   

16.
生物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水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活性炭纤维(ACF)代替传统生物活性炭法(BAC)中的颗粒活性炭(GAC),探索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的水处理技术。首先考察了活性炭纤维的自然挂膜性能,肯定了ACF的可挂膜性。而后采用两种人工挂膜:活性污泥上清液(sL)挂膜和菌液(ML)挂膜,得到两种BACF:SL-BACF和ML-BACF。用扫描电镜研究微生物在ACF上生长情况,并采用形成的BACF处理微污染原水。结果表明:BACF去除有机污染物效果好,明显优于BAC技术。出水高锰酸盐法化学需氧量(CODMn)指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质稳定。比较两种人工挂膜形成的BACF,发现ML-BACF中的微生物量少于SL-BACF,但出水效果和处理量则优于SL-BACF。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纤维表面氟化修饰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在氟化前后的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变化,活性炭纤维表面氟取代氢基数目增加.同时在分子水平上形成C—F共价键。氟化后活性炭纤维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变小,氮低温吸附等温曲线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活性碳纤维对有机废气的吸附及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型高效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ACF)对甲苯废气的吸附及再生效果。利用GC- 900 气相色谱分析仪检测甲苯的浓度,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实验过程的最佳操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用该工艺处理的甲苯废气可以达标排放,吸附饱和后的ACF用热的水蒸气再生效果良好,实验对工业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氟化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憎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希  刘晓春  周琼花 《功能材料》2002,33(2):218-219,222
将活性炭纤维(ACF)和氟气反应制备了氟化活性炭纤维(FACF)。XPS的研究结果表明FACF的碳原子是以sp^3杂化轨道同氟原子形成共价键。αs图分析氮吸附等温线的结果表明,ACF氟化后其比表面积和微孔容积显著降低、微孔宽度基本不变。FACF对水的吸附量极小,微孔表面具有完美的憎水性和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