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小浪底排沙洞预应力衬砌结构模型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小浪底排沙洞的最优预应力混凝土衬砌方案,在施工现场制作了两个1:1的结构模型,分别采用无粘结钢绞线和有粘结钢绞线,进行了预应力效果对比和压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无粘结方案摩擦损失小,在混凝土中建立的预压应力大且与设计值接近,同时由于双圈环绕布置使沿环向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锚具槽数量减少近一半,衬砌结构的整体性强,工程造价低,施工工艺比较简单,施工质量易于保证。在设计外水压力作用下能够做到不裂不渗,满足使用要求;有粘结方案摩擦损失大,在混凝土中建立的预压应力小,比设计预压应力小25%,同时由于锚具槽数量多,结构的整体性差,而且施工工艺复杂,有堵管等质量隐患。根据结构模型试验结果和专家论证,实际工程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衬砌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圆柱形预应力混凝土污泥消化池的应力变化情况,对某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池进行了施加预应力阶段和试水阶段的原型监测试验,并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维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值和原型检测结果符合良好,池壁混凝土在预应力作用下沿高度和环向的应力分布规律与内水荷载作用下沿高度和环向的应力分布规律相同,但拉、压应力方向相反;在施加预应力阶段及使用期,池壁混凝土局部存在的拉应力值在设计允许的范围内,在满水闲气试验中池壁混凝土基本处于受环向和竖向压应力状态。此外,还对影响池壁混凝土应力分布均匀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楼面裂缝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2层楼面尺寸为270m×118.5m,梁内施加有粘结预应力,板内施加无粘结预应力,不设伸缩缝。根据施工阶段梁板混凝土内部温度、温度应力以及施加预应力后混凝土预压应力的监测,对其监测结果作出分析,研究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楼面及其超长预应力大体积混凝土梁的裂缝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4.
顾寅 《OVM通讯》2001,(2):30-36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排沙洞采用双圈环绕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衬砌结构,是国内首次运用,本概述了该结构特点,重点介绍了混土衬砌预应力施工技术,并对预应力张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对无粘结预应力张拉施工中混凝土内钢绞线的应力、预应力损失和混凝土管壁中的应力分布,以及充水条件下混凝土管壁中的应力分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一端张拉时,预应力筋单圈布置管的预应力损失小于双圈布置管;预应力张拉完毕后,混凝土管环向形成闭合的压应力环,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涵管的抗裂能力;张拉后管壁的抗拉强度远大于1.0MPa水压所产生的拉应力。  相似文献   

6.
高性能混凝土梁预应力长期损失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60高性能混凝土梁预应力长期损失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3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在自然环境下的收缩徐变、挠度和有效预应力的长期观测与理论分析得出:挠度的长期增大主要取决于截面上混凝土的应力分布;挠度徐变系数大于按规范计算的徐变系数,若用徐变系数计算施工阶段梁的变形,则会低估变形;预应力长期损失测量值大于理论计算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在桥面板架设阶段采用临时拉索对桥面板施加预应力的效果,并比较不同数量桥面板同时张拉预应力对桥面板受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架设阶段组合桥面板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和全桥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对桥面板横桥向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和具体施工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对1块桥面板施加预应力时桥面板的横桥向压应力分布不均匀,主要是由于结构的不对称产生的。当对2块及以上数量的桥面板施加预应力时桥面板的应力分布比较均匀,2块板同时张拉预应力与5块板同时张拉预应力的效果相差为5%,因此实桥中可以采用2块板同时张拉预应力。根据钢横梁的强度限值、混凝土的强度限值和斜撑的稳定限值,计算分析了拉索的最大张拉力,得到了组合桥面板中混凝土可施加的横桥向预压力最大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组合桥面板架设方法可以使组合桥面板的混凝土产生较大的预压应力。  相似文献   

8.
刘慧 《特种结构》2010,27(5):108-110
某建筑工程首层环向楼板面积大,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沿环向施加预应力,预应力筋居中均匀布置,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本文对该工程的施工方法作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一阶段管生产中,对管体混凝土施加环向预应力是一道关键的工序,它会直接影响到管子的抗渗、抗裂性能和保护层是否产生空鼓。一阶段制管工艺施加环向应力是采用水压法,水压值与钢筋应力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严格控制加压制度就可以满足管体钢筋的预张力和混凝土的预压应力。国外先进国家已采用电子系统控制加压过程,国内少数厂采用自动化电气仪表控制。我厂以  相似文献   

10.
环向预应力FRP能够对核心混凝土提供主动约束,避免FRP的应力滞后问题,增强约束效果。在设计时若采用非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的计算模型和应力应变关系模型,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引入与环向预应力大小有关的初始约束应力和有效约束应力,并依据已有的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模拟,提出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极限应力和极限应变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初始弹模,借鉴已有的FRP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提出了环向预应力FRP约束混凝土圆柱的三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南京郊区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界定郊区和郊区化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工业和人口两方面对南京的郊区化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分析,以期能对南京郊区化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全新认识,从而有助于新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12.
赵诗佳  陈蛟 《山西建筑》2011,37(18):189-190
从现象学的角度,以体验者的观察感知与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相互博弈,逐步展示江南园林的点点滴滴意蕴,规避对造园具体手法的详细认知,由体验出发,结合现象学理论,再辩证地回归园林体验,以实现对江南园林意蕴本质感知.  相似文献   

13.
对自动扶梯突然反转而导致逆行故障的类别和成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逆行速度及症状,分析了逆行概率及风险,并针对逆行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住宅的多样性——日本集合住宅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目前住宅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为例 ,说明我国目前住宅需求的多样化和设计手法的单一化之间的矛盾 ,论述了与我国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在解决不同住宅需求时采用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集合住宅的理念 .试图以此借鉴 ,使我国建筑设计界了解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演变过程 ,吸取他们的经验 ,为我们在住宅多样化研究和设计时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山西建筑》2012,38(2):123-125
通过了解运城市区的气候特征、地表水含量及排水现状,总结出市区排水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市区排水工程规划思路,以期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市区排水系统,实现市区洪水、雨水、污水的安全有序排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1999-2004年硕士研究生的95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的趋势、规律,分析热点问题并试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巷道围岩塑性区的德鲁克-普拉格准则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考虑到巷道围岩屈服与中间主应力有关,运用德鲁克-普拉格准则推出了圆形巷道塑性区半径及应力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在考虑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巷道围岩塑性区增大,证明中间主应力对塑性区具有一定影响。因此,该理论成果弥补了以往理论未考虑中间主应力的不足,也为巷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鹏 《新建筑》2002,(6):51-53
从建筑工效学的角度对上海市吴江路休闲步行街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其在建筑工效学上的一些特点与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步行街的建筑工效学设计提供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理想塑性、脆性拉裂两种破坏后性状对应桩体的抗弯、抗剪承载力的进行了分析比较,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可以更好地反映桩体弯曲破坏后抗弯及抗剪承载力的降低。对于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的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表明,路堤荷载、桩体材料弹性模量不同时桩体受力以及路堤失稳时桩体的破坏模式并不相同,当桩体弹性模量、路堤荷载较大时,桩体发生受拉弯曲破坏,需考虑桩体的脆性拉裂破坏后性状以描述桩体抗弯、抗剪承载力的降低以及不同位置桩的连续破坏。  相似文献   

20.
镇江市大市口广场设计构思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梅娟 《中国园林》2002,18(3):31-32
通过对镇江市大市口广场总体设计布局及功能分区设计构思的分析,强调城市广场功能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娱乐、休闲及活动,以人的需求为准则,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