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Fizeau激光波长计测量脉冲激光波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讨论了采用单片机控制的Fizeau波长计测量脉冲激光波长的两种方法,包括脉冲激光同步测量方法与软件判别捕捉方法,文章最后给出了系统的测量结果,其测量精度与测量连续激光相同,即绝对精度<10-6,分辨率<10-7. 相似文献
4.
用于纳秒级窄脉冲工作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模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一种将脉冲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应用系统中脉冲整形电路、驱动电路、激光器保护电路、激光器集成封装成一个激光器模块的方式。当激光器工作于纳秒级窄脉冲状态下时,激光器封装引腿所产生电抗会使得耦合进激光器的脉冲波形劣化,能量损失。为得到上升时间短,波形半宽窄,峰值功率大的光输出,改进激光器管芯的结构并采用混合光电子集成的方式将驱动电路和激光器管芯封装在一个模块内,使得窄脉冲电信号高效地耦合进半导体管芯。分析验证了改进后的激光器模块的各项输出参数均得到改善。同等条件下,改进后的模块在光脉冲宽度为4.5ns时,峰值功率比单独封装激光器提高6倍多。此激光器模块可以得到宽度7ns左右,峰值光功率176W的光脉冲输出。测试了该模块在脉冲宽度为7ns左右的U-P曲线。 相似文献
5.
6.
7.
8.
为了测量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小面积薄膜的残余应力,并解决Stoney公式在特定情况下误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结构和数值计算的薄膜残余应力测量方法。该方法以初始曲率为零的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作为衬底梁,在衬底梁上使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沉积被测薄膜,并记录衬底梁在薄膜沉积前后的翘曲形貌变化,再结合薄膜厚度、衬底梁几何尺寸、所涉及材料的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等其他参数,借助数值计算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被测薄膜的残余应力。使用该方法测出:基于脉冲激光沉积法在高温环境下制备的二氧化钒薄膜的残余应力为-340 MPa,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本文提出的基于悬臂梁结构和数值计算的薄膜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准确度好、实验成本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脉冲超窄间隙焊(UNGW)工艺对20 mm厚1Cr18Ni9Ti不锈钢板进行焊接,研究了该脉冲UNGW接头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脉冲UNGW接头打底焊缝区的组织为奥氏体等轴晶+板条状δ铁素体,填充和盖面焊缝组织为奥氏体柱状晶+板条状和网状δ铁素体;部分熔合区组织为奥氏体+蠕虫状δ铁素体,而不完全混合区组织为奥氏体+δ铁素体,且其组织形态较为杂乱;热影响区组织为奥氏体+条带状δ铁素体.脉冲UNGW接头的塑性和韧性优于直流UNGW接头的,但强度低于直流UNGW接头的.脉冲UNGW接头熔合区+热影响区、焊缝区、完整接头及母材在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依次增强;脉冲UNGW接头在硝酸溶液中的耐晶间腐蚀性能比未敏化处理母材的与直流UNGW接头的差,但明显优于敏化处理母材的. 相似文献
10.
11.
预付费多户电能表计量电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基于ADE7757芯片的预付费多户电能表计量电路设计方法,详细地介绍了电路构成及软件计量流程,并介绍了设计中采用的几种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2.
智能型低功耗势量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热量表的流量测量原理、温度测量原理,同时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研究了利用MSP430单片机进行智能型低功耗热量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介绍基于单片机MSP430F4152和数字电位器MCP41010的超声波热量表设计方案。采用超声波时差法原理,以MCP41010构成增益可调的超声波回波信号放大电路,利用MSP430F4152实现流体流量和温度差的测量,既测量精度,又降低了成本和功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时计度电能是一种节能技术,复费率电度表是一种能对高峰负荷和低谷负荷所消耗的电能分别计量的电度表。本文介绍的分时计度表,是将带微处理器的分时脉冲计度表与原感应系电度表联机而成。本文介绍了这种分时计度表的原理、结构、线路和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磁电系电压表测量交流电压和整流系电压表测量直流电压的理论分析及实际测量结果,得到磁电系电压表不能测量交流电压,整流系电压表不能测量直流电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一种新型白平衡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新一代的白平衡仪。它用二组色度型探测器分别测量彩色电视机亮暗白场的三刺激值Xr、Y、Z得到色品坐标和亮度;并利用刺激值Xr、Y、Z与红绿蓝三色光强R、G、B间的关系,得到三角光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介绍了毫米波中功率计自动校准装置使用的"定向耦合器法"的测量原理,重点叙述了装置的硬件组成、软件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并就系统的同步控制、输出功率的幅度控制、校准装置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等展开了讨论.该装置能实现10 MHz~40 GHz中功率的自动校准,是对中功率自动校准领域的一次探索,填补了行业空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