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饱和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为共溶剂制备了不同共混比的丝素蛋白(SF)/聚丙烯腈(PAN)共混膜,用溶度参数法及FTIR研究了SF/PAN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分析和讨论了铸膜液共混比、铸膜液温度、凝固浴组成等对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了共混膜的表面和断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SF与PAN具有部分相容性,其在成膜过程中会产生界面微孔;随共混膜中SF含量增加,共混膜呈孔隙率增大和截留率减小的变化趋势;随铸膜液温度升高,共混膜呈孔隙率和水通量增大的变化趋势;当凝固浴组分为50%乙醇水溶液时,所得共混膜孔结构较为疏松;SF的添加使PAN膜的水接触角明显减小,表明SF可有效改善PAN膜的亲水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浸涂法研制出圆管状α-Al2O3陶瓷微滤膜,并通过扫描电镜、压汞仪、流体渗透通量测定等手段对膜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探讨了悬浮浆料的性质、制膜工艺条件对膜性能及结构的影响制备的陶瓷微滤膜表层膜厚度约为50μm,平均孔径为045μm,孔隙率为42%,水通量为65×10-2L/(m2·h·Pa)其孔径分布窄,结构均匀无缺陷,机械性能良好,可满足工业化微滤过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以聚丙烯腈为分散相、以高形变性和高回复性的热塑性聚氨酯为基质相的共混物,讨论其相容性、可纺性和拉伸致孔性,并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经熔融纺丝一拉伸制成的具有相界面孔分离膜的共混结构。结果表明:用PAN/TPU共混物可以制成具有界面微孔结构的中空纤维分离膜。  相似文献   

4.
聚氨酯系膜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湿法相转换成膜技术制备聚氨酯/聚乙二醇(PU/PEG)膜,聚氨酯/聚丙烯腈(PU/PAN),聚氨酯/醋酸纤维素(PU/CA)和聚氨酯/聚砜(PU/PSF)共混膜,利用膜性能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了铸膜液组成,制条件,成孔剂含量等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分析和比较了由丙烯腈的二元共聚物(PAN)、聚氢乙烯(PVC)、丙烯腈—氢乙烯共聚物(AN-VC共聚物)及丙烯腈二元共聚物与聚氢乙烯共混物(PAN—PVC共混物)制成的超滤膜的分离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发现PAN-PVC共混超滤膜的分离性能较优越,比PVC优越,不亚于PAN,AN-VC超滤膜,而且其膜性能的重现性较好,同时其抗酸、碱性和抗菌性都比PAN超滤膜有所提高,表明共混是一种聚合物改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转化法制备PVDF/TPU共混中空纤维膜。研究浊点数据、铸膜液粘度、凝胶浴的组成和温度、芯液组成对制膜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PVDF/TPU成膜机理。结果显示,随着铸膜液和添加剂浓度升高,铸膜液凝胶值下降,体系相容性下降,相分离可能性增大,体现热力学促进作用;同时运动粘度升高,流变阻力抑制铸膜液高分子运动,相分离速度变小,延长相分离发生的时间,又存在动力学的阻碍作用。凝胶浴的温度和组成、芯液的组成主要由动力学扩散作用控制。随着溶剂.非溶剂扩散系数变小,相分离形式从瞬时相分离向延迟相分离转变。结合膜断面的电镜照片,从相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膜结构及影响大孔膜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分离膜是用于分离提纯的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石油基类膜材料,聚乳酸分离膜具有可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膜材料,在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目前国内外聚乳酸分离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重点从膜的制备方法、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因素以及膜的改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聚乳酸分离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热致相分离法iPP/Nano-SiO_2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透过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等规聚丙烯(iP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体系的热致相分离(TIPS)行为,光学显微镜测定体系的液-液相分离温度,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体系的iPP动态结晶温度.加热模压并控制冷却速率制备iPP/Nano-SiO2共混平板微孔膜,对膜结构与透过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Nano-SiO2提高了体系的液-液相分离温度;Nano-SiO2起到了成核剂作用,提高了iPP的动态结晶温度.X光电子能谱(XPS)表明Nano-SiO2向膜表面发生了迁移,膜的亲水性有所提高.随Nano-SiO2添加量增加,膜结构由粒子形态为主向胞腔形态为主转变;膜的孔隙率和纯水通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通过向制膜体系中添加Nano-SiO2,可以调控膜结构,并改善膜的透过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制备小直径中空纤维膜,将含有气体生成剂硼氢化钠的聚砜溶液通过单孔不锈钢喷丝头,直接制备中空纤维膜,研究高分子浓度对中空纤维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氢化钠水解制氢和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过程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制备出中空结构良好和高度多孔的中空纤维膜;聚砜质量分数由15%增加到25%时,中空纤维膜致密皮层附近的指状结构和中空孔结构逐渐消失,中空纤维膜平均孔径从11.2nm增加到21.6 nm,表面有效孔隙率从6 435.1 m~(-1)减少到54.8 m~(-1),总孔隙率从84.5%减少到78.3%,中空纤维膜对刚果红的截留率从93.0%增加到97.4%.  相似文献   

10.
聚氯乙烯(PVC)超滤膜及工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制了截留相对分子量界限为67000(牛血清蛋白),透水速度为40~50mL/cm~2·h(0.3MPa)的聚氯乙烯(PVC)增强型超滤膜。讨论了制膜液结构,成膜工艺等对膜性能的影响,测试了膜的物化性能及膜的形态结构,并制备了干化的PVC超滤膜。同时,用PVC超滤膜制作了φ100mm卷式超滤组件,产水量可达800L/h(0.1MPa)。  相似文献   

11.
以聚乙烯醇缩丁醛为膜材料,采用湿法相转化法制备了聚乙烯醇缩丁醛多孔分离膜,考察了聚乙烯醇缩丁醛的成膜规律和膜性能.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缩丁醛膜表面接触角比聚乙烯醇缩乙醛膜大,但在相似的成膜条件下,聚乙烯醇缩丁醛膜具有较大的平均孔径;聚乙烯醇缩丁醛膜与聚乙烯醇缩乙醛膜具有相似的横断面结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共混碳纳米管改善超滤膜抗污染性能的可行性,首次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L-S法)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及聚氯乙烯(PVC)共混膜并对其基本性质进行了表征.发现SWCNTs在聚氯乙烯铸膜液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SWCNTs/PVC共混膜表面分布均匀微孔,断面形成不对称膜孔道.经SWCNTs共混后,PVC膜表面亲水性得到改善,当SWCNTs含量分别为0.1%,0.5%,1%,1.5%时,SWCNTs/PVC表面接触角分别降低了2.2%、6.5%,7.6%、8.2%,SWCNTs/PVC共混膜纯水通量较PVC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未改性的聚乙烯醇为膜材料,选择不同的添加剂和溶剂,采用相转化法成膜,并经戌二醛溶液交联譬理,制备出超滤膜.文中分析了膜的形态结构,并对膜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常条件下制备的膜表面致密,横断面呈多孔结构,几乎没有水透过膜层.这是由于PVA分子中的强氢键作用力对超滤膜的形成起着阻碍作用,只有在铸膜液处于临界分相状态时才能使膜呈现超滤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亲水性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材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亲水性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微滤膜.优化了制膜工艺条件,并对影响膜结构与性能的一些因素,如聚合物浓度、添加剂含量、铸膜液温度和凝固浴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膜为疏松的、互相连通的多孔结构,具有较大的纯水通量,适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相似文献   

15.
制备具有通孔膜结构的聚醚砜微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相转化方法制备带指状通孔结构的聚醚砜(PES)通孔膜微囊,重点研究了制微囊膜溶液中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种类和浓度、凝固浴温度、腐蚀时间等因素对所制备的通孔膜微囊的微观结构及其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制囊膜溶液中PES浓度的增加,微囊的壁厚随之而增加,微囊的空隙率也逐渐变小;随氯化锂浓度的增加,微囊壁厚呈上升趋势,而微囊的空隙率下降;随着有机添加剂聚乙二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浓度的增加,微囊的壁厚均降低,空隙率增加;随着凝固浴温度升高,微囊膜指状孔道孔径变小,支撑层厚度减少,微囊的空隙率增加;随着浸蚀时间的增加,微囊的壁厚下降,空隙率有所升高。通过调节制微囊膜溶液成份和制备工艺条件,可以改变制微囊膜溶液体系热力学平衡性质和成膜动力学行为,从而实现对微囊膜微观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为原料,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芳香聚酰胺纳滤膜、实验重点考察了铸膜液固含量、溶剂蒸发时间、凝胶浴组成和温度、膜厚等因素对所制纳滤膜性能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改变膜表皮层中高聚物的胶束聚集体孔和空间网络孔的大小和数目来影响所制膜的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膜的微观形态结构,表明所制纳滤膜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