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铁路隧道建成后,运营期在高速列车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软土围岩有可能出现液化而导致隧道变形破坏.首先进行了列车振动荷载的模拟,确定出列车振动荷载的时程曲线,然后采用了适合岩土工程分析的大型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进行清水隧道出口段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围岩液化的可能性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为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维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铁路隧道建成后,运营期在高速列车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软土围岩有可能出现液化而导致隧道变形破坏.首先进行了列车振动荷载的模拟,确定出列车振动荷载的时程曲线,然后采用了适合岩土工程分析的大型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进行清水隧道出口段在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围岩液化的可能性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为隧道施工及运营期的维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分析城市桥梁运营期风险的动态变化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基于五元联系数集对分析理论对城市桥梁运营期进行风险态势评估研究。在建立城市桥梁运营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G1法和熵权法计算主客观权重,并引入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系数,构建基于五元联系数的城市桥梁运营期风险态势评估模型,通过对重庆市某桥梁的运营风险评估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桥梁的联系势为同势,整体处于低风险状态,风险评估结果与项目实际调研情况一致;评估模型能够有效分析城市桥梁运营期风险状态和变化趋势,可为城市桥梁的运营风险管控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4.
钻爆法施工隧道塌方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塌方是钻爆法隧道施工中常见事故,为有效预防塌方事故的发生,运用风险分析理论对隧道塌方风险进行研究.方法以收集的103例隧道塌方案例为背景,对塌方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统计分析,并利用事故树分析法计算各风险因素的重要度.风险分析中用事件树方法估计事故可能性;用层次分析法估计事故可能损失,并给出事故损失等级划分标准;综合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可能损失运用风险矩阵法进行塌方风险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表明不良地质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人为因素是重要诱因,通过控制地质勘察、施工工序、施工中地质观察等因素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结论给出了完整的隧道塌方风险分析流程,可为隧道建设中塌方风险评价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隧道工程具有工程地质条件差、地面建筑结构变形影响敏感、地下管网错综复杂、管理难度大、潜在风险因素多等特点,极易引起塌方、地面沉陷、上部建筑结构开裂乃至倒塌等工程事故,施工风险大,需要进行专业风险评估分析.通过建立城市隧道施工力学模型,设计正交仿真试验方案,计算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值,并采用层次分析理论计算隧道施工各因素水平对风险综合指标的影响权重,在此基础上针对胶州湾隧道接线工程,给出不同工况下隧道施工风险指数值及风险等级.工程实践表明,该风险评估方法对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期涌突水危害巨大,而大量输排地下水又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对中梁山隧道水文地质进行分析,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并对渗透参数进行反演,研究了隧道工程不同埋深、排水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规律,并探究了隧道施工期和运行期地下水环境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富水岩溶地区隧道具有从隔水层到含水层界面处涌突水风险最大的特点;开挖隧道时隧道高程越低、排水量越大,地下水环境变化越大;隧址区降落漏斗呈现出南侧小于北侧、东侧小于西侧的特征。现有施工期排水条件下施工地下水位下降很快且不能恢复到原水位,建议该地区在隧道施工期控制排水量,并在施工期及运营期采取保护地下水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评估隧道施工期间的坍塌风险,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针对公路隧道施工的复杂性和风险状态的模糊不确定性,提出一种灰色模糊贝叶斯网络的隧道坍塌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风险状态分析中,用包含区间灰数的梯形模糊隶属函数表征节点风险状态,用区间灰数描述风险因素与坍塌风险之间逻辑关系的不确定性。构建隧道坍塌风险特征参量规划模型,采用全局优化算法计算特征参量的最终取值范围。基于区间灰数运算规则和贝叶斯网络推理,计算出风险因素或风险事件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和节点重要度,提升了贝叶斯网络解决不确定问题的能力。工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评估隧道坍塌的可能性,可作为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的决策工具。  相似文献   

8.
隧道工程施工中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科学分析和评估这些因素对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风险管理方法加以讨论,在分析隧道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图理论和模糊数学,构造科学有效的模糊影响图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并以某隧道工程为实例进行验证,从而为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快速公路某隧道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安全影响因素多,安全事故危害大,在安全监控过程中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关键.本文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针对该工程的施工特点,建立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该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辨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定各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权重;划分施工安全风险水平等级;建立隶属度函数,对风险因素进行模糊估计;并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反映该隧道施工的安全状况,在隧道工程施工安全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采用国外的精密监测设备,对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这一大直径的过江隧道结构进行长期健康监测的基础上,得到穿越砂性土层大断面隧道在运营期的横断面的受力和变形特性,分析隧道上部潮位变化和河床冲刷对隧道钢筋内力、界面压力、隧底沉降等的影响.实测数据表明:在运营期车辆荷载和潮水荷载作用下,由于施工期土体扰动影响,隧道纵断面沉降及管片与土体界面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累增,大约半年后达到稳定;内外弧钢筋的受力变化情况和隧道直径变形基本不变.隧道沿线的沉降量受下卧层的性质影响较大.短时间内的钱塘江涌潮作用对过江隧道粉砂性土层段拱底沉降有一定的影响,直径变形、钢筋内力、界面压力等的变化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操作风险是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之后的又一大风险,造成信息科技操作风险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上的原因,有管理上的原因,有工作人员自身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原因。利用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银行工作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判断和决策,容易导致由于内部操作失误而产生的信息科技操作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内部人员的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12.
突水是海底隧道施工阶段最大的安全风险,而且突水事故多发生在不良地质段.为了更好地控制海底隧道不良地质体施工突水风险,本文对海底隧道的突水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海底隧道突水事故多与隧道开挖引起的围岩变形破坏有关,而未破坏岩层的研究对于突水的控制至关重要.因而,重点对海底隧道不良地质体顶板突水机理进行分析,引入隔水关键层的概念及判别条件,将隔水层关键层突水系数作为海底隧道顶板突水判断标准,以厦门海底隧道左线F1风化槽为例,对隔水关键层突水系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突水系数法应用于F4风化槽突水预测,证实了突水系数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岩溶隧道施工受岩体质量、地下水和开挖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为评价岩溶区隧道施工风险,将影响因素分成3个类别和10个因子,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了二级综合评判模型。通过选取梯形分布的隶属函数确定各种因素在不同风险等级中的隶属度,并以四川省某特长隧道为计算实例,计算分析出该工程的施工风险性。与超前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评估结果较为一致,表明该评价结果可以为施工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反导预警体系作战风险管理水平,从风险识别的概念和作用过程出发,对体系作战运用的风险识别进行了研究.基于风险识别原则,从任务、人员、装备、环境和决策筹划五个方面提出了影响体系作战运用的风险因素,给出了各风险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风险的措施建议,为科学评价体系作战运用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核心安全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保海底隧道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借鉴风险管理的方法,提出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将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分为规划、设计和施工3个阶段.通过风险分析与评估,确定了海底隧道建设全过程的核心安全风险及各个阶段的核心安全风险因素,从技术角度给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考虑各个阶段安全风险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对海底隧道安全建设实施全过程风险控制.将建设全过程核心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应用于正在建设的厦门海底隧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隧道工程中,由于地处山体内部或地下,往往存在极为复杂多变的工程地质情况,使得勘察设计阶段围岩级别难以准确预测或预报,这就给隧道的施工开挖过程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困难。为此,较为准确地预测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对调整支护结构以及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以椿树垭隧道为工程实例,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法对隧道围岩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性较高,能够有效指导设计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