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本文采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超细Cu2O粉末,考察了葡萄糖和硫酸铜摩尔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强度、pH值对样品Cu2O粒度的影响,确定了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制备纳米Cu2O.采用XRD、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样品为粒径均匀的球形Cu2O,粒径约为120nm.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溶液还原法用抗坏血酸制备纳米铜颗粒(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溶液还原法用抗坏血酸还原Cu2+制备纳米铜颗粒,并研究溶液pH和Cu2O平均粒径对纳米铜颗粒制备的影响。在溶液pH值为3、5和7时,可制得铜颗粒,并且在pH=7时制得的铜颗粒粒径最小。在溶液pH为9和11时无法制得铜颗粒。Cu2O的平均粒径能影响铜粉的粒径。Cu2O的平均粒径越大,得到的铜颗粒越大。通过对反应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收集的样品进行XRD分析,可探索出反应的进程。在反应过程中,Cu(OH)2首先作为前驱体出现,然后被还原为Cu2O,最后被还原为铜颗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一种包埋氧化亚铜的微胶囊防污剂,延长防污期效,减少环境污染。方法 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氧化亚铜(Cu2O)的基础上,利用单凝聚法将聚乙二醇(PEG)包覆在Cu2O防污剂的表面,制得PEG-Cu2O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红外光谱(FT-IR)对微胶囊进行形貌结构表征和成分验证。利用粒径分析仪(PSA)和热重分析仪(TGA)测定PEG-Cu2O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和包埋率大小。通过基于分光光度法的铜离子渗出率测定实验,对PEG-Cu2O微胶囊的释放性能进行探究。通过单因素优化分析实验和SEM形貌测试讨论PEG和凝聚剂的加入方式、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的影响。结果 成功制备了PEG-Cu2O微胶囊,微胶囊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66 μm,囊壁平均厚度约200 nm,包埋率为78.1%。与普通Cu2O防污剂相比,微胶囊的缓释效果明显。采用PEG与氯化铜预混合、凝聚剂溶液逐滴加入的方法,在反应温度为70 ℃以及搅拌速度为200~300 r/min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微胶囊产品。结论 PEG-Cu2O微胶囊能够有效控制防污剂释放速度,进而减少环境污染,延长防污期效。该方法工艺简单,符合原子经济学和绿色化学理念,在海洋防污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Cu2O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论文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制备出杂化Cu2O/Cu纳米粒子。利用SEM、XRD和N2吸附技术对Cu2O/Cu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同时,也研究Cu2O/Cu纳米粒子催化降解甲基橙(MO)的效果和降解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杂化Cu2O/Cu纳米粒子为“鹅卵石”形状,粒径尺寸范围在20至40nm之间,与纯Cu2O粒子相比相比,杂化Cu2O/Cu粒子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由于杂化材料中引入了Cu纳米粒子,促进了Cu和Cu2O和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使得Cu2O/Cu纳米粒子展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Cu2O/Cu催化降解MO的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经过四次循环使用后,杂化Cu2O/Cu仍然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纳米Al2O3的力学性能优异,是一种理想的Cu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增强体,然而其与Cu基体的润湿性较差。为了改善其与Cu基体的润湿性,增强界面的结合力,通过化学镀工艺在其表面镀Cu,并采用SEM、TEM、XRD和EDS系统研究了镀液中络合剂及还原剂类型、镀液温度及施镀条件等重要因素对化学镀过程、镀膜质量的影响,进而优化了施镀工艺,获得了粒径均一、分散良好的Cu包覆纳米Al2O3复合粉体,为A12O3/C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Cu_2O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性能,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制备出杂化Cu_2O/Cu纳米粒子。利用SEM、XRD和N_2吸附技术对Cu_2O/Cu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和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同时,也研究Cu_2O/Cu纳米粒子催化降解甲基橙(MO)的效果和降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制备的杂化Cu_2O/Cu纳米粒子为"鹅卵石"形状,粒径尺寸范围在20~40 nm之间,与纯Cu_2O粒子相比,杂化Cu_2O/Cu粒子具有尺寸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由于杂化材料中引入了Cu纳米粒子,促进了Cu和Cu_2O之间的界面电荷转移,使得Cu_2O/Cu纳米粒子展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Cu_2O/Cu催化降解MO的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经过4次循环使用后,杂化Cu_2O/Cu仍然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还原法合成了2种形貌的Cu2O纳米晶样品,尺寸均约700 nm。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和表面光电压谱(SPS)手段进行表征。以聚乙烯乙二醇为模板的样品在空气中氧化,而另外一种以葡萄糖为模板的样品在空气中却很稳定。测试结果表明Cu2O纳米晶的形貌明显影响其稳定性。通过表面光电压信号对比分析了这2种样品氧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还原法合成了2种形貌的Cu2O纳米晶样品,尺寸均约700 nm。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EDX)和表面光电压谱(SPS)手段进行表征。以聚乙烯乙二醇为模板的样品在空气中氧化,而另外一种以葡萄糖为模板的样品在空气中却很稳定。测试结果表明Cu2O纳米晶的形貌明显影响其稳定性。通过表面光电压信号对比分析了这2种样品氧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固相法和液相法制备Y2Cu2O5光催化剂,利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技术对光催化剂进行表征。在模拟太阳光照射条件下,以草酸(H2C2O4)为牺牲剂对所制得的光催化剂制氢性能进行评价,考察制备方法和牺牲剂类型等因素对其产氢性能的影响以及光催化剂的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所得样品中含有Y2O3杂质,为Y2Cu2O5与Y2O3的混合物;固相法所得样品为纯净的Y2Cu2O5,具备较高的光催化产氢活性。用固相法制备的光催化剂Y2Cu2O5,当其用量为0.8 g/L、草酸为牺牲剂且初始浓度为0.05 mol/L时,表现出最佳光催化产氢活性,其产氢量为3.78mmol/(h.g)。但Y2Cu2O5在草酸溶液中不稳定,会与草酸反应生成Y2(C2O4)3.2H2O,导致产氢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简化的内氧化工艺制备了Al2O3/Cu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内氧化时间(3~10h)及不同变形量(20%~80%)下的Al2O3/Cu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氧化法制备的Al2O3/Cu复合材料中弥散分布着纳米级的Al2O3颗粒;复合材料的表面和内部的晶粒大小明显不同,表面晶粒较小(粒径10~30μm);冷加工变形量越大,Al2O3颗粒与位错的缠结越严重;经900℃内氧化制备的Al2O3/Cu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率和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deals with the synthesis of silver coated copper powder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as filler material in conductive polymers for 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shielding. Copper powders were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cuprous oxide and, hydrazine in a mixed solvent (H2O:ethanol) at various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cuprous oxide powder was produced by the reaction of CuSO4, NaOH and D-glucose. The synthesized copper powder was silver coated by its reaction with (NH4)2SO4, C4H4O6KNa and AgNO3. The prepared powd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EM, TGA and XPS. The coaxial transmission lin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EMI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powders. The silver coated copper powders exhibited an improved 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higher EMI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as compared to the uncoated copper powders.  相似文献   

12.
碳纳米管铜基复合颗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酸纯化法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羟基和羧基等基团.利用明胶使碳纳米管均匀地分散在五水硫酸铜溶液中,用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还原得到氧化亚铜内嵌碳纳米管复合颗粒,将其还原获得铜基内嵌碳纳米管复合颗粒.SEM和TEM观察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地分布在几百纳米至1μm的复合颗粒中.XRD分析表明得到的产物是纯净的Cu2O和Cu颗粒.复合球形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明胶在复合物成球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明胶与CNTs质量比为5~7时配比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温球磨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蓝色荧光粉BaMgAl10O17:Eu2+的基质材料,借鉴表面扩散原理对蓝粉进行铕元素的掺杂,用活性碳粉还原得到BaMgAl10O17:Eu2+。XRD分析表明:制得的基质粉末为BaMgAl10O17;SEM形貌观察及荧光测试分析表明: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实现超细化,同时可有效提高粉体的分散度和分布均匀性,改善粒子的形貌,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14.
Copper(I) oxide films formed under open-circuit potential in neutral aqueous solution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using coulometry, photocurrent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reduction potential of the oxide layer was found to depend on the presence in the electrolyte of chloride ions, Cu(II) or Cu(I) ionic species or of a corrosion inhibitor. XPS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se oxide layers, and showed in some cases an evolution of the oxidation state of copper from + 2 to + 1 state throughout the film. Different conducting properties of the cuprous oxides could be demonstrated through photo-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duplex Cu2O layer with two semiconducting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stoichiometrie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在镁合金AZ31B表面采用同相反应法制备了Al2O3基纳米复相陶瓷涂层,采用机械合金化(MA)制备了超细粉体,对粉体的相组成及粒度进行了测试,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涂层的相组成.结果表明,在MA后粉体的粒度接近纳米级;热固化后涂层中有Al2O3、TiB2、MgAl2O4、Zn6Al2O9和Ti3B4新相产生;涂层具有较好的抗热震性能,400℃耐热冲击达3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6.
微波法制备LaF3超细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La2O3、HCl为原料制备了LaCl3,并直接用双柱法,以LaCl3溶液同NH4HCO3溶液作用合成了粒度较小的La2(CO3)3粉体;以粉体La2(CO3)3为镧源与NH4F混合,在微波作用下经过固相化学反应,合成了LaF3超细粉;研究了不同分散剂等反应条件对合成LaF3超细粉的粒度和纯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检测了不同途径合成的LaF3超细粉体的纯度,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测试了不同途径合成的LaF3超细粉体颗粒的粒度和形貌.结果表明:用乙醇作为分散剂经微波加热固相合成得到了纯度较高,平均粒度约为50 nm的LaF3超细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涂料中氧化亚铜纳米颗粒作为防污剂在海水中存在释放速率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化学还原法,通过控制溶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和pH值制备出具有不同形状和粒径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表征所合成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的形状、粒径以及物相,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考察多种形状和粒径的氧化亚铜纳米颗粒在人工海水中的释放速率。结果表明:对于形状而言,球形释放速率最快,其次为正八面体,立方形释放速率最慢;在同一形状下,粒径越小释放速率越快,其中球形粒径在398.5nm的释放速率最快,立方形粒径在801.5nm的氧化亚铜释放速率最慢。  相似文献   

18.
对Cu2O与Al进行热力学分析后将其粉末压制成块,测试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热分析曲线,并对反应后的试样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Cu2O-Al体系化学反应包括3个阶段,即第1阶段体系温度T<910 K,有少量Al2O3和Cu生成;第2阶段体系温度为910 K≤T<1103 K,Cu2O-Al体系未发生化学反应;第3阶段体系温度为1103 K≤T≤1373 K,Cu2O-Al体系发生化学反应,其产物为Cu、Al2O3及CuAlO2.  相似文献   

19.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以Ti2AlN和La2O3为增强相的新型铜基复合材料。研究了Ti2AlN与Cu界面反应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2AlN颗粒化学镀铜后改善了铜与Ti2AlN的界面结合情况,形成了宽度为20 nm左右的过渡区。在880~940℃的烧结温度范围内,增强相与基体的界面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Cu(Al)固溶体与TiNx,在显著提高复合材料强度的同时,降低材料的导电性。另外,La2O3纳米颗粒分布在铜基体内,对材料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合金元素Cu在Zr-2.5Nb-0.5Cu合金及其腐蚀生成氧化膜中的存在形式。合金基体中的元素Cu主要以四方结构的CuZr2第二相形式存在,CuZr2相中会富集杂质元素Fe。合金经过550℃,25MPa超临界水条件深度腐蚀后,伴随着合金基体发生的H致β相变,CuZr2第二相也发生了相消溶、扩散及凝聚长大过程。在腐蚀生成的氧化膜中,合金元素Cu以非晶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氧化锆的晶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