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10):13-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ITP)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及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r ITP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标准剂量组(n=40)和小剂量组(n=40)。两组患者均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标准剂量组患者用药剂量为375 mg/m~2,小剂量组患者用药剂量为100 mg/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小剂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7.5%,高于标准剂量组的55.0%,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LT水平高于治疗前,PT、APT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LT、PT、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低于标准剂量组的3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与标准剂量临床效果相似,对凝血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9):153-154
目的:探讨达那唑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成人ITP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使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试验组使用达那唑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PLT、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起效时间与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3个月后的PLT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OR)率(67.9%)明显高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起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达那唑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共同治疗,临床疗效更佳,患者血小板计数有明显提升,联合用药同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复发率低于单纯用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4)
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治疗方案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研究组治疗方案为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对照组治疗方案为R-CHOP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12个月的存活率及存活患者的KP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6个周期化疗,化疗期间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研究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低于对照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86%、78.57%,高于对照组60.71%、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KPS评分分别为(74.13±4.25)分、(77.25±4.30)分,高于对照组(68.36±4.19)分、(70.99±4.41)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R-CHOP方案比较,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套细胞淋巴瘤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机体整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4)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96例CD20阳性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分为CHOP联合组和CHOP组,CHOP联合组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CHOP组只采用CHOP化疗方案。应用4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CHOP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0.0%,高于CHOP组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P联合组1年、3年、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81.6%、61.2%、26.5%,总生存率(OS)为89.8%、65.3%、30.6%,均明显高于CHOP组,两组1年、3年、5年的PFS和O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联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远期生存质量,且不因联合化疗而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7):9-11
目的:探讨CIP2A的表达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45例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大肠癌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CIP2A多克隆抗体,观察CIP2A表达情况。采用字2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的统计方法研究结大肠癌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Log-rank test检验差异性。结果:245例大肠癌组织中CIP2A表达阳性的有152例。CIP2A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CIP2A的表达与大肠癌TNM分期直接相关(P<0.05)。CIP2A表达与TNM分期有Spearman相关(P<0.05)。CIP2A高表达者的生存曲线较低表达组低;且5年明显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0.624,P=0.000)。结论:本研究显示CIP2A可能是大癌预后的预测指标,有可作为临床医师判断大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19):133-134
目的:探讨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其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和23例正常膀胱黏膜标本中PTEN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膀胱癌的发生,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组织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和46.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膀胱癌细胞分化越差,临床分期越高,PTEN阳性表达率越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PTEN的表达缺失有关。检测其表达情况对膀胱癌的预后判断及治疗选择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6):135-139
目的:探讨鹰潭地区胃癌新发病例人群分布及HER-2表达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行胃癌根治术的121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0例胃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研究组中的109例胃癌标本进行HER-2基因的表达,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随访资料及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胃癌组织HER-2表达状况、HER-2表达与生物学和胃癌临床行为关系、HER-2表达与预后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中12例未进行HER-2表达检测,对照组患者HER-2表达全部为阴性,胃癌组织已行HER-2检测的109例患者,其中HER-2阳性表达例数为15例,阳性率为13.76%,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HER-2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Lauren分型、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临床TNM分期、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和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HER-2过表达患者9例,阴性表达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过表达者(P<0.05)。结论:有无远处转移、Lauren分型、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HER-2是否表达均存在相关性,可对患者预后和生物学行为进行有效判断。对HER-2是否表达和预后探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理论依据,可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进一步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30):1-7
目的:通过检测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观察HE4与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即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步法对32例经病理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石蜡标本进行HE4检测。分析HE4表达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侵犯深度、肿瘤的大小和年龄的关系等各组间的差异,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HE4阳性颗粒主要定位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上,在3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HE4的阳性表达率较高,为87.5%。(2)HE4在组织学分级为高分化组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强度均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3)HE4蛋白在晚期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高于早期组(P<0.05)。(4)HE4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与年龄、病理分型、肌层侵犯深度及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但在HE4强阳性表达程度方面,深肌层浸润者强阳性表达(61.5%)多于无深肌层浸润者(36.8%),其直径≥2 cm的肿瘤强阳性表达(61.1%)高于直径<2 cm的肿瘤(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4基因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进展等方面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肿瘤侵袭进展的标志以及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8):1-4
目的:研究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EpCAM)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前列腺癌组织和骨转移性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结合公共数据库中的前列腺癌资料,分析EpCAM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收集2014-2018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正常前列腺标本18例、原发性前列腺癌71例、骨转移性前列腺癌标本12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pCAM蛋白在不同组织内的表达,并分析EpCAM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前列腺组织中EpCAM的m RNA和蛋白质水平明显低于前列腺癌组织(P<0.05);EpCAM在不同种族、年龄及Gleason评分组之间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前列腺癌FLI1+亚型和IDH1突变亚型的EpCAM表达未明显增加(P>0.05);前列腺癌组织内EpCAM的DNA启动子序列甲基化水平低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但不同年龄组前列腺癌之间的甲基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EpCAM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尤其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组织表达更高(P<0.05);在不同pT分期及Gleason评分的前列腺癌中EpCAM的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管及神经束侵犯组与其未侵犯组EpCAM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中EpCAM的m RNA及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EpCAM的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分子分型、临床T分期、Gleason评分和及骨转移均密切相关,EpCAM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和骨转移等过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7):13-17
目的:研究西妥昔单抗+DF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54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予以调强放疗与DF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比较两组缓解率、血清相关指标水平(MMP-2、MMP-14、ⅣC、PCⅢ、LN、MIP-3α、EGFR)、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缓解率92.59%,高于对照组的70.37%(X~2=4.418,P=0.036);治疗后,观察组MMP-2、MMP-14、ⅣC、PCⅢ、LN、MIP-3α、EGFR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髓抑制、皮炎、口腔黏膜反应、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DF方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可提高肿瘤缓解率,抑制肿瘤转移,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