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2)
中华经典诗文是中华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简炼绵长。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活动,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先贤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厚实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说写能力符合新课程理念。本文通过对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读、唱、画、演、说"活动形式的总结与体会。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诗文活动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8)
《弟子规》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它从行孝、待人、接物、学习等诸多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开展《弟子规》的教育,把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诗文,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学习古人文明礼仪,能做个有礼仪、有修养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师生"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扎实而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探索,是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教学课题。整体阅读、重点诵读、经典赏读、个性研读,教师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开教学发动,能够顺利切准学生阅读学习脉络,形成强大教学激发动力,启动学生阅读学习思维,赢得学生情感共鸣,形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
<正>一、引言小学中年级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已经涉及名著的阅读了,《三国演义》就是一本经典的著作。而小学生读《三国演义》,是读青少年版还是原著?读《三国演义》究竟读些什么呢?是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知道一些故事,嬉笑怒骂一番?还是走向故事深处,来探究文本深处所表达的深刻涵义?围绕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在班级展开了一次名著阅读,记录了阅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4)
随着"文化复兴"口号的提出,众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农村小学中,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有用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农村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为例,重点探究了在新教育形势下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8)
背诵优秀诗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之一便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谈背色变",尤其是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与学生一起背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0)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是祖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提高学生的国学涵养,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在进行诵读国学经典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诵读国学经典水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7)
当前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且学习效果不佳。通过分析目前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在该方面面临的困境,重温"素读"这一经典读书法,不仅能解决学生背诵困难的问题,还能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推动整个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0)
在《<论语>选读》教学中,笔者感到了深深的困惑——如何才能教好博大精深的《论语》,如何才能突破文言的障碍传授这些经典要义,如何使学生在《<论语>选读》学习中保持持久的兴趣。鉴于学生水平层次较低且差异较大的现状,笔者尽可能使各水平层次的学生能循序渐进、终有所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