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双创建设提出高校要培养多元化、专业化、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这对工程训练内涵建设与实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文中以本校工程训练中心改革发展实践探索为例,践行技能与素质并重的实训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多元立体”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开展立体式、个性化、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训热情,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大幅提高,为学生整体综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侯贤州 《模具制造》2023,(10):106-108+111
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进行各类学科比赛,不但可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从中选拔出一批具备优秀发展前途的拔尖自主创新人才,所以重视学科竞赛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学科竞赛的特点和优点出发,探寻现阶段机械类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的建设是为了顺应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服务创新战略要求,基于落实立德树人,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主要途径来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文中主要针对新工科建设下应用型大学焊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拓展理论教学内容、优化实践课程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下,焊接专业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工科、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焊接专业方向与新材料科学、电力电子和先进机械制造工程领域紧密相关,具有极强的交叉学科特点。在高校焊接专业方向大学生教学实践中,开展了跨学科创新型教学新方法,将创新型焊接领域研究贯穿于日常学习、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采取启发式教学、研究型学习以及研究生科研训练的培养模式,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握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和学生创新计划来丰富培养教育手段,着力进行焊接专业方向大学生多样性训练教学新方法的研究,接受实践效果的检验并进行相关调整,完善焊接专业方向现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表明,焊接专业方向大学生跨学科培养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写作能力是专业写作和专业成功的核心能力。作为具备卓越工科实力的综合性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写作与修辞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报告能力、多媒体展示能力和专业领域的写作能力。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程有三方面的成功经验,教学理念实用而明晰:学会写作、以写促学、以写促研。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质量保障措施得力,促进课程管理规范化、师资队伍优质化、培训平台实效化。这为我国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开设写作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思路,充分发掘写作课在工程教育中的意义:有利于革新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工科参与社会决策能力;改变工科人才培养现状,提高工科实践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工科与其他学科交流。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工科大力建设背景,对铸造工艺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显著特征,在授课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采用优化教学内容和分层次实验教学方法,增加了开放创新型实验。根据不同的实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新的考评机制,全面对铸造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在实践积累中形成了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实践过程考核为核心和创新实践结果为辅的考评机制。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自然科学和工程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铸造工程问题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对推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文哲 《模具制造》2024,(2):118-120
《机械制图与CAD》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基础。针对当前《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将职业技能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赛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确保学生更好地适应后续学习和满足职业需求。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以来,教育部持续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应运而生。工程训练作为高校面向工科生开设的基础实践必修课,应重点把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为机械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创新平台,又为非机类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提供关键的教学场所。  相似文献   

9.
哈工大基础学部"大一年度项目计划"以及院、校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对工科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对于培养和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可或缺。本文以指导哈工大材料学学生参加"大一年度项目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例,从教师设置课题、学生主动选题、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得到锻炼和参加创新项目得到的收获,来剖析不同阶段的项目对培养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工科的改革与建设,普通高等学校也需逐步完善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大力培养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车工实训是工程训练的一种,主要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基础,也注重加强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简略等问题。基于此,结合新工科的改革任务和重点措施,普通高校需创新车工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增加形成性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成了高校的迫切任务。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实践,工程实践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基础,工程实践教育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密不可分,也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关键。通过分析南昌航空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焊接专业在联合培养"卓越焊接工程师"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交替式产学合作教育"和"课堂理论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训练同步进行"的工程实践教育新模式,以实现工程实践教育4年不断线;通过构建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结合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材料类专业课程《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为例,针对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进行了教学创新与实践。通过深入分析课程中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不足,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创建线上教学平台,强化实践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合理覆盖教学内容,以适应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基础扎实和技艺精湛的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着眼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工程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本文以学生为中心,结合CAD/CAM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实践课程设计,以全国大学生工程综合能力竞赛项目为教学案例,进行工程能力实践教学改革,将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引入教学环节,实施具有特色的项目化教学方法,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又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过程重形式轻内涵、手段偏离创新目标、创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成因较多,但归结到根本,可以说是人才培养链及其管理不健全。目前工科人才培养要素与环节,或不成链或只成小链,不足以支持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构建人才培养大链并且优化外部生态链,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有几项必要措施:打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跨年级选拔优质生源;实施专业内外兼修、项目驱动、团队培养的教学模式;甄选创新型教师,组建跨界指导团队,架构创新人才培养完整体系。湖南工业大学已经构建人才培养大链并且取得良好成效。良好成效带给探索者的不是成功感,而是压力感与紧迫感,因为每一项教育创新都只是起点,而有意义的教育创新不是紧跟而是超前,是未来服务。构建为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甚至三十年之后社会发展准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课程,对接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重要工作岗位。在新工科背景下,本课程教学要求在讲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工程项目和多课程融通,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与创新应用等综合能力。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实践、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足。此外本课程与工装夹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等系列课程关联度很大,但存在知识间的脱节和交叉重复讲授问题。对机械制造工艺学及其系列课程融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更多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创新型工科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过程重形式轻内涵、手段偏离创新目标、创新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问题的成因较多,但归结到根本,可以说是人才培养链及其管理不健全。目前工科人才培养要素与环节,或不成链或只成小链,不足以支持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构建人才培养大链并且优化外部生态链,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有几项必要措施:打破专业限制,跨学科、跨年级选拔优质生源;实施专业内外兼修、项目驱动、团队培养的教学模式;甄选创新型教师,组建跨界指导团队,架构创新人才培养完整体系。湖南工业大学已经构建人才培养大链并且取得良好成效。良好成效带给探索者的不是成功感,而是压力感与紧迫感,因为每一项教育创新都只是起点,而有意义的教育创新不是紧跟而是超前,是未来服务。构建为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甚至三十年之后社会发展准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当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金属热处理》2020,(3):249-249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太原理工大学支持媒体:《金属热处理》、《材料热处理学报》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机械类、工业工程类3个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系列赛事,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作为材料领域的专业赛事,是一项面向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在校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是我国材料热处理卓越人才培养成果的展示平台,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便于参赛学校和参赛团队做好赛前准备,现将第六届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相关内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的感召下,以及当前"新工科"人才培养思路的启发下,通过对虚拟仿真焊接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着重建设,搭建了体系完整、严谨科学、形象逼真、寓教于乐、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焊接虚拟仿真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多学科交叉个性化的新模式,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实现新形势下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东南大学工科在茅以升主持下,通过引入美国工科发展理念建构学科发展规训体系,推动了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新式工科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工程教育以规训化建制作为学科发展的主要内容,以人才培养作为学科活动和发展的核心,形成了这一时期新式高等工程教育和新式工科发展模式的建设路径:第一,以系科作为组织机构功能单位,开创并建立教学、科研、服务为工程教育事业领域和任务的学科组织活动范式及学科发展使命;第二,以培养工程上的有为人才为目标,明确工程人才内涵应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的训练和培养;第三,以实践为旨趣,重视工程实践训练;第四,重视工程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宽阔知识领域的涉猎;第五,确立以解决工程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高深工学训练之任务等。  相似文献   

20.
“专业综合实验”是基于工程教育、针对工科专业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过程是以产品生产为主线,体现了工程背景;实验内容是以产品生产为手段,涵盖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综合性;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实施,体现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可以在工科院校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