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著名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前二十章节的译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传神达意"理论,分别从"字词达意""比喻达意""形似""神似"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白氏《牡丹亭》译本和汪氏《牡丹亭》译本均属优秀译本,且各有特色。但是相比而言,汪译本比白译本更适合于典籍英译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论语》作为中华典籍的代表作品之一,迄今出版的英译本多达几十种.读者作为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消费群体对译本有着最终的审美评价和判断,译本是否为广大译入语读者所接受,是译本质量的重要评判价值标准.通过对亚马逊网站上《论语》各译本的数据采样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在海外阅读市场中,为广大海外读者所关注的10种《论语》英译本,并通过分析其译本的读者阅读评论得出,不同的《论语》英译本有着不同的阅读群体,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训诂和翻译是两个不同向度的意义解释方式,这两种释义方式在古汉语典籍英译中得到了密切融合.《淮南子》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巨著,用语精妙丰富.本文基于几部《淮南子》英译本在字词翻译上的差异,分别讨论了义项选取、涵义申说、义形考证等三种训诂方式在《淮南子》英译中对意义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五种对话关系,以《习近平用典》现有英译文本为例分析其英译效果,为用典英译提供系统、有效的方法,以利于传递典籍的深层思想,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意义,进而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能更好地传递给世界。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现状。文中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分析了2008—2019年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研究在书法术语英译、书法艺术译介、书法典籍译本、跨学科英译研究和书法英译实践的研究概况。针对中国书法英文著述或译著的研究范围,书法经典著作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质量,中国书法艺术英译的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提出中国书法艺术英译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在多重文化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转换活动。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目的,古诗英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翻 译策略,妥善处理中西文化语境的差异。本文以皮特·哈里斯的英译《长恨歌》为例,考察译者如何依据源语诗 学特征与译语读者需求,在诗歌的音、形、意三方面采取折中翻译策略,从而顺应双重文化语境,最大化地传达 原诗的语言与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英译历史久远,英译本数量繁多。本文梳理了《道德经》英译所经历的清末"西人英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伦理取向、关注原文之"美"以及在新世纪蓬勃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分析归纳了现代学者在研究《道德经》英译本持有的分析与比较、关键字词、历史及传播三个研究维度;探究了新世纪译者借助新传播媒介所做的有益尝试以及《道德经》英译呈现出的明显文化翻译指向。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以总结隐喻的认知机制为基础,综合探讨了隐喻的翻译方法并将其运用到《红高粱家族》葛氏译本的分析中.研究发现葛氏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作中的隐喻,有利于英语读者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缩小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差异;同时,这也为分析和判断莫言英译作品的隐喻译介效果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语用等值翻译是追求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为目标的等值翻译。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运用语用语言等值和社交语用等值,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深刻领会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对文化信息的传达方面,也能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利于译者对以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传递原作的思想内容。作为儒学经典,《论语》的英译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但是目前从语用等值视角下研究《论语》英译的文献相对较少。语用等值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可以为《论语》英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中文电影片名的英译是一项重要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佳译能够推动中国影片走向世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本文以中文电影片名为例,探讨了其英译的功能对等性。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信息、文化、美学及商业性是指导英译功能对等性的四大价值标准,而实现功能对等的英译方法则主要包括音译、直译、意译等。  相似文献   

12.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大量中国传统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在杨氏与戴氏英译本中各有千秋。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两个译本中文化词汇翻译之得失,认为在不同的认知情景下,译者的认知模式决定其文化词汇翻译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并翻译《道德经》文化词,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并且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但是《道德经》某些英译本在涉及文化词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通过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对《道德经》文化词的翻译略胜威利一筹。  相似文献   

15.
篇章中的句子,与孤立的句子不同,受制于语篇整体性和连贯性,其语意焦点变得明确。因而在翻译语篇中的句子时,译文的语序、句型、结构的选择都会受到限制。为了在翻译教学中帮助学生具备语篇整体意识,实现译文的连贯流畅,在主位结构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英汉语篇连贯性特点,分析了学生译文和参考译文的差距。指出在汉译英时,要从汉英差异对比入手,了解英汉双语主位结构的非对应性,在篇章连贯性要求的制约下,来选择恰当的英语语序、语态、结构和句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剖析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中的母语干扰现象,对比分析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两种语言现象: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指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的、具有汉式特色的、能够充分发挥交际功能的中国英语是汉语公示语英译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接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通过对中国著名戏剧《茶馆》的两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对戏剧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和语言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笔者在本文的最后指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对等问题既是戏剧翻译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其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英汉翻译困难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引起跨文化理解的失落或扭曲。在用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今通过多视角的论述分析,指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策略,作为英汉、汉英翻译的深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涉外旅游的发展对导游词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语言只有在语境中才具有意义,导游词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文处于不同的语境当中,原文的直接受众和译文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语境顺应可以有效地指导导游词英译,通过对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顺应,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实现译文意义准确,语言得体,功能等效。  相似文献   

20.
浅析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主要对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新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评述,并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版本为例,说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产生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语义翻译注重译出原文的所有含义,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交际翻译强调信息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强调信息内容,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是两种翻译方法交替使用,相辅相成,以期达到译文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