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本文探讨涉外经贸合同进行英汉两种语码的相互转换,并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对等四个方面应用大量例证分析经贸合同的翻译方法,从而得出功能对等理论能够保持严肃法律文本中源语与译语间的平衡性,达到"形意双重对等"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倡导译文要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本文依据此理论从语义和语体两方面对《天净沙·秋思》的四个英译本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表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具有重要指导地位,译者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原文诗歌的韵律、修辞、语义、文章体现的主旨等因素,从语义和语体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对等,这样才更有利于原文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诺德文本分析模式以篇章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为基础,帮助译者透彻理解源语文本,并选择与翻译目的相适应的翻译方法。由于英汉旅游语篇在体裁和语体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而旅游翻译普遍存在过于忠实于汉语原文的情况,因此旅游英译文往往不符合英语旅游语篇的特点。通过源语文本文内因素及文外因素的分析,诺德文本分析模式能够帮助译者认识源语文本的功能,正确处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提升旅游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根据语域理论,决定语域的语境因素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决定语篇的文体风格。以1997年10月29日江泽民主席在克林顿总统举行的国宴上的讲话及其翻译技巧为例,用语域理论及其与文体的关系,考察语域理论在外交文体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在外交演讲的翻译中,译者是怎样在其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语篇意义.又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的。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入手,探讨了将现代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翻译过程,使源语文本的审美品质基本对等地再现于译入语文本的问题。强调译者要充分了解英语与汉语思维、心理和文化的差异,清楚英汉语各自审美观的不同,洞悉原文的美学信息,发挥审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文本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观和以语言学基础的翻译观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与对等,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自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出现,西方翻译理论就逐渐消解了传统忠实对等的翻译观。从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德里达对原文意义的消解以及福柯的作者功能论等方面,分析了解构主义语境下译者主体地位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它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模式,翻译中必然时刻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翻译创造了原语文本在另一文化系统中的形象。文章以埃斯卡皮创造性叛逆翻译理论为依托,以葛浩文对莫言《丰乳肥臀》的译本为个案,分析了《丰乳肥臀》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因素,指出译者将源语文本引入译入语文化语境,很多情况下是对源语文本进行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运用语言学理论来解决翻译问题。语域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和特点被应用在许多领域。根据语域理论,韩礼德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使译文再现原文的语域特征,恰当表现原文赖以产生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使译文和原文的语域特征达成一致。本文采用奈达的"功能等值"作为翻译的评判标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语域因素。  相似文献   

9.
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以及译者所要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从语篇视点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并从语境、文体、逻辑连贯等方面来探讨语篇连贯在翻译中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论英汉翻译中的“明晰化”与信息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信息和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语际差异、文化差异的因素,在译文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通过《在亚当之前》的译文的抽样调查,证明"明晰化"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通过对原文文本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显化或在译文中通过结构的调整、信息的补偿,从而实现信息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研究比较大卫霍克斯和杨宪益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物质文化词的翻译。利用现有《红楼梦》平行语料库进行检索,在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没有办法做到功能对等理论的最高层面,即译本读者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完全一致。由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正确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本质,以便真正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而不是盲目追求绝对等值。  相似文献   

12.
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语义对等、风格对等和读者反映三方面通过举例来逐一对许渊冲的《离骚》英译本和霍克斯的《离骚》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个译本的得失,领略两位译者不同的汉英翻译技巧,许译本更加注重形式对等,而霍译本更加注重语意对等和读者反映。对于《离骚》这样的典籍,两位译者的翻译都有不完美之处,只有肯定功能对等对汉英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注重功能对等的同时更加注重形式对等,才能使译本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字幕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影视字幕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从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进行探讨,对《老友记》中文字幕进行个案分析,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解决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实现最佳关联,使目的语观众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语言的不同,使用的方言也不同,而且方言本身具有文化内涵的差异性,这些使得在电影字幕翻译中很难找到能与之对等的表达,从而给译者带来很大的挑战。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出发,探讨了电影字幕中方言的归化翻译策略,即译者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并以通顺易懂的口语体译法作为对风格缺失的补偿,以实现文化的功能对等,电影才能达到文化交流和商业化运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而其模糊性是绝对的.语言的系统意义向外指意义转化的过程就是语言的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化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首先在理解法律语言系统意义基础上掌握其外指意义,然后用相应的目的语词语表达原语词语同等程度的模糊性,即遵守“模糊度对等“原则.运用模糊数学集合论的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找出与原文概念模糊度对等的译入语表达,从而提高法律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英文摘要读者对英文摘要所传达的意义的构建离不开读者的知识经验和阅读习惯。因此,在摘要文本的生产过程中,译者必须具有读者意识,从读者的视角出发生产英文摘要文本。只有这样,文本所要传达的意义和内容才能为英文读者所接受和使用。这就要求译者在论文摘要英译中超越中文摘要文本,结合论文原文和译者的意见把握论文核心内容,并通过模仿英文原创摘要调整自己的英文表达方式,完整有效地向英文读者介绍和传递论文中的创新内容。  相似文献   

17.
修辞格在政治哲学作品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添加艺术感染力。但是修辞格的翻译需正确解码,运用创造性技巧以减少信息损耗。以《法兰西内战》中英版本为例,评析马克思的语义,结构与音韵修辞格运用及中央编译局的相应修辞格翻译技巧。中央编译局对《法兰西内战》文中的隐喻、拟人、反语、设问等英语修辞格的翻译处理较好。研究发现诸如头韵、典故和矛盾修饰等修辞格被译为汉语之后,原有的文体风格受到一定损耗。  相似文献   

18.
变通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是一门由"商务"与"英语"有机融合的学科。国际商务英语在词法、句法和风格上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说明传统的"全译"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而变通翻译理论对一些己经存在的变译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弥补了"全译"的不足。文章试从商务英语翻译入手举例认识变通翻译理论,通过对变通翻译理论的阐述,诠释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务英语广告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媒介手段,商务英语广告翻译也成为关注焦点。在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上,寻找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理论运用的最佳契合点,旨在探讨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的对等原则及应用,归纳功能对等理论对商务英语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广告文本的特殊性要求译文尽可能完整全面地实现广告语言的注目价值、记忆价值、可读性以及表达功能、引导功能和美学功能。彼得.纽马克交际/语义翻译理论和尤金.奈达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为英汉广告翻译中实现修辞特色的对等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比喻、双关、夸张、拟人、反语、仿拟、对照等修辞方法,探讨了英汉广告翻译中的修辞等效美学效果并对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原则及表现特征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