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经过保温发酵后进行晒露发酵的甜面酱为研究对象,对晒露阶段理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温发酵不同时间的甜面酱经晒露发酵70d左右符合标准SB/T 10296-2009,对甜面酱达到成熟的规定。同时,确定两段式发酵的生产周期约3~4个月,比自然晒露缩短8~9个月。  相似文献   

2.
四川甜面酱不同发酵工艺中的菌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保温发酵和自然发酵两种甜面酱酿造工艺中的微生物进行菌相研究,并对两种甜面酱成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自然发酵甜面酱中细菌浓度明显高于保温发酵,霉菌浓度差别不大,而酵母菌只存在于自然发酵的特定阶段,保温发酵中始终未检测。保温发酵甜面酱细菌主要为芽孢菌,而自然发酵中除了芽孢菌还有乳杆菌及芽孢乳杆菌。自然发酵甜面酱的香气、滋味均优于保温甜面酱。两种发酵方式中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差异是甜面酱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该传统工艺酿制甜面酱生产技术路永芳(徐州酿造二厂221700)甜面酱又叫西酱,是我国传统调味品之一,又是制作酱菜的主要辅料。在制作酱菜过程中,甜面酱的酿制是酱菜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面酱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制曲发酵酿制而成。甜面酱酿制可天然曝晒...  相似文献   

4.
甜面酱是中国传统酿造酱制品,在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对其营养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明甜面酱发酵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及乳酸菌的多样性、主要功能及其与风味、营养物质形成的关系,旨在为甜面酱品质改良与功能性菌株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保温发酵后经晒露成熟的甜面酱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测定甜面酱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其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甜面酱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并计算氨基酸味道强度值(TAV)及其呈味贡献.结果表明:保温发酵35 d后经晒露成熟的甜面酱品...  相似文献   

6.
在浓度为1×107 cfu/g和接种量为2%的乳酸菌发酵剂的条件下,研究食盐、蔗糖、甜面酱的添加量和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关键工艺,对发酵酱鱼品质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量为食盐2%、蔗糖2%、甜面酱10%,发酵时间3 d、发酵温度30℃时发酵生产的酱鱼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7.
针对酵母菌在甜面酱发酵中的应用做了基础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人工向甜面酱中接种酵母菌能够有效地提升保温甜面酱的品质,当鲁氏酵母及球拟酵母用量分别为甜面酱重量的0.10%时,甜面酱的风味最优,明显高于未添加酵母菌的甜面酱。  相似文献   

8.
甜面酱生产一般有传统自然发酵和人工保温发酵两种方式,二者各有优劣。试验是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先于室内阶段性快速保温发酵,然后再移至室外场地日晒夜露,形成甜面酱特有风味,以使甜面酱产量提高的同时保证其风味和质量没有明显的损失,比传统自然发酵时间缩短5~6个月,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金和场地占用,节约能源,工艺上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人工气候条件下酿造甜面酱过程中的菌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态检测了农村自然条件和实验室人工气候条件下甜面酱酿造过程中菌相变化,初步认为甜面酱自然条件下室外曝晒发酵过程是一个再接种的过程,实验室人工气候条件下酿造甜面酱成品在香气和滋味上的不足直接与发酵过程中酵母和细菌种类和数量的明显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甜面酱小麦面粉为甜酱的主要原料。小量酿制时,多先将面粉做成馒头,然后在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下,使曲菌繁殖而成为酱曲,加盐水使之发酵成熟。另外还有改良的方法:先将面粉量的2/3,和以水及酵母做成较软的面团,待发酵膨大后,加入其余的1/3面粉,搞成块状,放入蒸笼蒸熟;取出放冷,撕成碎块,移入曲盘并撒上种曲,用常法制成为酱曲。每5 kg酱曲,加入波美19℃盐水3.5 kg,在日光下曝晒,或加热保温,约经1个月的发酵,甜面酱即可成熟。  相似文献   

1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法测定豆瓣在加工过程中各关键环节样品(包括制曲过程、甜瓣子发酵、辣椒醅发酵和豆瓣酱的后熟期等阶段)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的变化,探究影响AFB1含量的关键控制点,为以后降低豆瓣中AFB1含量的研究提供方向。测定结果表明,豆瓣制曲阶段AFB1含量变化不明显,在0~0.25 μg/kg范围内;甜瓣子发酵过程和豆瓣酱后熟阶段AFB1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从甜瓣子发酵初期的0.175 μg/kg增加至1.09 μg/kg,最后到成熟豆瓣酱的2.63 μg/kg;辣椒醅阶段AFB1含量总体保持稳定,为0.80 μg/kg。由于AFB1含量从制曲后期到豆瓣酱的成熟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甜瓣子的发酵阶段与豆瓣酱的后熟期是控制豆瓣AFB1含量的关键点,应加强对相关操作及其环境的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介绍了甜面酱的制作方法。主要过程为:将面粉拌水蒸熟后接种、制曲,经发酵后制得甜面酱。成品呈金黄色或棕红色。有光泽,具有酱香和酯香,味鲜甜,细腻,水分〈5%,食盐(以NaCl计)为7%。总酸(以乳酸计)〈2%,氨基酸态氮(以N计)〉0.3%,还原糖(以葡萄糖计)〉18.22%。  相似文献   

13.
甜面酱生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甜面酱生产从原料的质量要求、处理方法、制曲、发酵过程中水分、食盐含量及温度、时间等诸因素做了详细的论述,分别阐明了其对甜面酱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影响甜面酱风味形成的后熟发酵阶段的重要性及操作要点做了细致的说明。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NCU1011为发酵菌种,采用酱类固态发酵法生产豆渣甜酱。利用单因素优化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豆渣初始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时间对豆渣中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米根霉发酵生产豆渣甜酱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接种量2.75%、豆渣初始水分含量70%、发酵时间28 h,所得发酵豆渣甜酱中氨基酸态氮、还原糖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分别提高到0.25%、5.05%、10.5%,口感细腻爽滑,发酵风味浓郁,其营养和食用价值提高,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风味俱佳的新型高纤维甜酱调味品。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方法,测定前期在不同发酵温度(20、30、40、50℃)条件下酿制的甜面酱成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温度升高,酯类、醇类、酸类含量逐渐降低,醛类含量逐渐增多,酮类、酚类含量在40℃时最高,而低温发酵时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少于高温发酵。结合pH 值、总酸、氨基态氮及还原糖含量等理化指标的分析,确定前期最适发酵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16.
番茄果醋的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番茄酱为原料,加水调配成番茄汁,通过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制成果醋。对番茄果醋的生产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以绿豆为主要原料,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生产出新型绿豆酱,这种酱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接种单一酵母菌(ZSM-001)进行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制作米发糕,通过气质联用分析米发糕中挥发性成分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并结合质构、感官的测定,研究强化发酵和传统发酵对米发糕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含32种挥发性成分,以脂类化合物为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79.16%,其呈味氨基酸总含量(1 981.79 mg/100 g)显著高于强化发酵制得的米发糕(505.66 mg/100 g),产生的酸味、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对滋味贡献更大,尤其是新增的甜味氨基酸对滋味的贡献,赋予传统发酵制得的米发糕酸甜适宜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高效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郫县豆瓣生产专用米曲霉菌株,研究了7株高产蛋白酶、α-淀粉酶的米曲霉试验菌株(24M-1、21M-2、25M-1、19M-2、BM-2、18M-1、DM1)与沪酿3.042米曲霉在制备甜瓣子中的发酵性能差异,考察了不同菌株发酵的种曲中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α-淀粉酶的酶活力差别;进一步评价了由试验菌株制作的种曲发酵的甜瓣子的氨基酸态氮、总酸、挥发性风味物质、感官评价等发酵特性指标。结果表明,菌株24M-1、DM1发酵甜瓣子的各项发酵特性指标表现突出,甜瓣子的综合品质较佳,明显优于沪酿3.042米曲霉发酵的甜瓣子,可进一步优化菌株培养条件及发酵工艺参数,为其在郫县豆瓣加工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红薯叶保健醋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薯叶和大米为主要原料,采用液态法制出红薯叶醋,将红薯叶醋进行科学的调配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红薯叶保健醋饮料。通过对红薯叶不同处理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确定出液化和糖化时最佳料液比;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了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的最佳条件,并找出红薯叶醋饮料的最佳调配方案为:红薯叶醋用量为35%,蔗糖为10%,VC为0.02%,香精为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