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人类共识,人们对绿色住居的认识与理解也不断深化,浙江大学建筑系在课题《长江三角洲绿色住居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提出了运用神经元网络概念,融入模糊思想,建立绿色住居综合评价目标体系,并以此为主要理论基础,实现评估模型与评估软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基于适老化设计和高层适居设计等相关理论,融合持续照料和全龄居住等设计理念,以哈尔滨地区为对象开展高层住居实态调研,进而提出城市高层住居空间适老化设计的框架、策略和主要方法,以期为城市高层住居的适老化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设计指导。  相似文献   

3.
基于绿色生命全周期理念,从室内光环境、热环境、风环境、声环境、建材选择以及室内建成后整体绿色性能检测与后评价等方面,多角度初步探讨了关于构建绿色室内人居环境的整体框架、相关理念与具体措施,试图补充当今绿色住居构建的短板部分,为绿色室内住居的设计与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等都会影响到城市景观的构成,使其呈现出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章通过对近代新兴城市汕头住居形态的剖解与分析,从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城市住居景观发展与演变的因子,并从中探索外部环境与住居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城市的考察或认知,先入感观往往是其空间物质形态的视觉感受,但深入后体验到的却是城市住居文化。住居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呈现出某种潜在的互动联系,究竟是住居物质形态决定城市文化格局,还是原有文化重塑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近代以来汉口住居的发展有着较为鲜明的社会发展历时性与地域空间识别性,其中住屋作为街区文化的物质载体强化了这种识别性;在考察近代汉口城市住居的过程中,发现多样的街区类型与住居形态形成不同的亚文化,以致构建了一种因果互动关系场所的“双向关联”;有基于此,透过对建构在异质肌理形态上的住宅街区文化宏观特征分析、住居类型的文化分析,过渡到关注特定住居环境下人的“行为与心理范式”等社会文化范畴关联上,这对于当下住宅开发,乃至如何建设可识别的社区文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一概念转为具有深刻实践意义的行动,融入规划设计评价过程中,结合关键问题来研究。运用最简单的神经元网络概念和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融入模糊思想,建立绿色住居综合评价目标体系,确立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指标,通过理论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绿色住居系统的操作程序与方法,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乡村住居常由居住者自发行为所产生,与住居行为具有强关联性。针对这一特性,研究引入住居学理论,从居住者角度解析乡村住居。基于住居学中的行为分层,对滨州沿黄乡村风土人文要素影响下的住居行为进行共时性需求分析,归纳出生存、生活和精神3个层次中的9个主要需求。结合调研实例推演出滨州沿黄乡村住居以行为需求为导向的反应体系。滨州沿黄乡村住居以环境要素为起点,以住居反应为终点,反映了“环境要素—住居行为需求—住居反应”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黎晗  付本臣 《建筑学报》2022,(S1):63-68
针对“住空间”与“居生活”在代际关系方面的矛盾,本文对城市住居代际融合情境展开深入分析,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全面梳理城市住居的代际融合情境模式,整合代际融合情境的圈层与类型两个研究维度,系统构建代际融合情境营建体系的主体框架,分层分类提出代际融合情境的营建思路及关键策略,以期指导城市住居的全龄普适化设计,积极促进住居环境内多维度的代际融合。  相似文献   

9.
王子平  王竹 《建筑学报》2005,(10):34-36
本文针对高层住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入"居住下垫面"来组织其"空间层次"与"居住结构",以找回高层住居中日渐失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重塑家园感与邻里感.  相似文献   

10.
徐淑宁  王竹 《华中建筑》2004,22(1):26-28
当前的住居设计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建筑的节能、保温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受生物膜的启发,试图引用生物膜的基本原理来分析住居界面的问题,探索一种“绿色住居界面”的理念与设计方法,力求以最高的生态利用效率和最低的环境负荷来实现健康舒适的住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物理环境与人体健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成  王波 《工业建筑》2003,33(7):89-90
从建筑物理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城市物理环境因子 (热、光、声、电磁辐射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提出 :物理环境因子可能是某些流行病和地方病的潜在致病因子。最后指出 ,健康型的城市物理环境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模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竹  魏秦  贺勇 《建筑师》2008,(1):29-35
论文以"地域基因"概念及方法作为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研究途径,揭示地区建筑生成生长的内在调控机制,并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地域基因库与适宜性的技术支持体系,以黄土高原窑居住区营建的个案研究,来验证研究路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美好城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媛  陈静  余菲菲 《规划师》2010,26(8):23-26,30
美好城市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美好城市的营建要以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遵循"控制城市的规模、发展区域城市圈、优化城市圈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计的建设与管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突出城市特色,城市发展战略要具有前瞻性与可持续性、优化城市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力度"等建设原则,最终建立起人性化、安全、健康、舒适、宜居的美好城市。  相似文献   

14.
裘晓莲  王竹 《华中建筑》2003,21(3):7-8,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提出已久,但是将其转换到地域住区研究的工具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争需寻找一种理性客观的模型介入。本文创造性引入神经元BP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并加入模糊规则,相对以往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进行研究。这对住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立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汪峰 《中外建筑》2005,18(2):37-39
在追求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更应寻找新的文化增长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再造历史文化景观,改善人居环境,造福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段德罡  王宁 《华中建筑》2009,27(11):147-149,165
以玉湖村事件为例,引发对传统聚落地域性相关问题的思考。试图指出玉湖村的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同行为主体实现价值目的的手段,其呈现出的地域性特征是一种多方博弈的结果,博弈的核心则围绕着"真实性"展开。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此时此地"的态度,指出当代传统聚落地域性问题探讨的目的与价值是促进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聚落居民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的能值指标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居环境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反思人居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运用能值分析理论,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建设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值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重庆人居环境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值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 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 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 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 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以 云南省同乐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 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 中, 同乐村在村落格局、形态、建筑形式等方 面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旨在科学地维系其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保留 或突出村落特点,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集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四大效益为一体的一项巨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水利枢纽工程,而且是一项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它涉及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方法,跨越超常规的时空界限,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和操作难度摆在中国人面前。本文试图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人居环境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从三峡大区域综合开发的高度和深度,讨论工程实施建设与人居环境学的关系,以及三峡工程大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探讨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