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山水文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凝高 《中国园林》1991,7(4):15-19
中国的名山大川风景区是中国人与大自然精神交往的传统场所和创造山水文化的主要源地。人与自然通过人景效应(风景效应),产生一系列山水文化。本文阐述了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为了弘扬和发展我国山水文化,只有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加强保护,才能使山水文化长流不息,永享人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彬 《华中建筑》2000,18(4):34-35
文章以中国历史为“经线”,以儒、道、释多元文化为“纬线”,联系宗教、哲学、美学等领域,论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思想轨迹,探讨了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的发展盛衰,揭示了山水城市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龙彬 《规划师》2000,16(5):120-122
享誉世界的城市学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里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沙翁的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凝固的文化形态,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与之相呼应。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山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这里,“山水”…  相似文献   

4.
孙松林  宋爽 《园林》2022,(5):59-66
中国园林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其文化内涵和主题精髓是山水文化,也是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及其他园林艺术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中国山水文化与山水思想的溯源,认为中国园林是在山水审美与山水诗画基础上进行的立体时空创造,是中国山水艺术的重要载体.提出了中国园林山水营造的4种境界,即游历自然,寄情真山水;遗貌取神,诗画假山...  相似文献   

5.
王思又  高伟 《园林》2022,(4):88-93
由中国传统山水诗画艺术中窥见山水、城、人三者关系的演变史——中国古人从求生存到追求诗意的栖居,逐渐形成了"时空一体,物我交融""循环往复,大小相与"的传统时空观,其中蕴含了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了与西方风景艺术截然不同的东方性.文章在梳理中国传统山水诗画艺术中有关时空观的观点基础上,尝试理解时空观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风景园林与文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箐  王向荣 《中国园林》2009,25(9):19-23
风景园林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反映特定人类社会的文化.风景园林中的文化意味着维护前人的文化遗存和创造今天的有价值的文化.文化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风景园林未来的新视点.新的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应该局限于对区域历史的再现,还应该是对场地现有文化景观的维护和延续,这样的风景园林文化才是真实的、唯一的.  相似文献   

7.
《城乡建设》2012,(1):12-16
初冬花城,绿意盎然。2011年11月26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暨风景园林与山水城市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群贤毕至,灼见纷呈,共绘中国风景园林与山水城市的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8.
济渎苑规划以中国传统自然山水审美思想为理念,合理利用水源条件,围绕亲水、戏水、乐水、山水文化主线进行组景,是将山水文化融入园林空间创伤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9.
刘晖 《中国园林》2021,37(1):17-21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形成与发展具有“知行一体”的特点和内涵。“山水形胜”“人本思想”和“人与天调”构成的思想体系,以及“山水名胜”“园林”和“大型工程风景营建”构成的实践活动,表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精神追求,以及空间艺术和技术上的营建智慧。“知”“行”关系建立在反复循环的过程中,使得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与特征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以独立一级学科发展的视野认识和梳理,对我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价值观和理论知识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娉倩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22,38(3):139-144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吴锦江 《中国园林》2007,23(10):73-77
探讨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山水名胜景观、城市名胜景观和园林艺术景观的影响,提出2个观点:(1)佛教文化为山水名胜景观添彩,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峨眉山以及乐山大佛的建设为例进行论述;(2)佛教建筑为城市名胜景观增色,分别从历史上佛教建筑对城市景观的贡献以及现代城市中佛塔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2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还从佛教建筑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或视线焦点、佛教建筑构成园林名胜景观、以园林展示佛国世界图式、佛教寺庙的园林化4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景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园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路 《中国园林》1998,14(3):62-63
从变化、质量、理论、评论、职能、作者、价值诸方面,向《中国园林》提出办刊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对园林行业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刘晖  王力 《建筑与文化》2013,(10):20-22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它代表着我国古人对生活栖居环境地貌的功用和景观认识的过程。陕西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促使农业文明和人居文化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成为东方山水美学思想及园林文化的孕育之地。进一步阐释中国地景文化的内涵,描述《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编写工作的背景和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14.
郭明友 《风景园林》2018,25(8):106-109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景设计,有人说其步移景异、千变万化,也有人认为其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两种认知差异巨大。研究发现,经典的传统园林理景设计都是局部流动性与整体一致性高度融合的;流动性设计使园林造景富有变化和韵律,整体性设计使园林空间具有完整而独特的审美主题,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景境设计方法,才能更准确地解读其艺术审美特色与文化价值,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郑红兵 《城市建筑》2014,(32):247-247
中国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在各种层次上有着不同的区别,包括突出重点、建筑材质、建筑布局形式、主体差异。本文对中西方园林建筑差异进行了浅析,旨在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借鉴进行园林建设,对我过园林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东西方差异的角度来理解园林和景观的形成。东西方差异的根本在于思维方式,表现在不同的自然观和哲学观上,在相同的思想背景下,不同的领域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试图从尺度、虚实和视点三个方面来解析东西方差异的具体表现方式。通过对中国园林景观的片段中涉及的建筑学问题分析,给建筑设计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7.
刘红滨 《中国园林》2002,18(2):89-91
第三届风景规划交流会于 2002年 2月 21~22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会议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园林设计分会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植物园北京市京华园林工程设计所承办,参会的单位有35家,到会人数将近百人,参加会议交流的项目共计25项(具体交流的项目附于文后)。园林设计分会理事长王早生到会讲话,建设部市场管理司万建一处长介绍设计行业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议中除项目介绍之外,还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综合来看,本次会议体现了如下特点:(1)项目特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池中布岛是我国传统理水的特色。其起源于原始的山水崇拜和神仙思想,并逐步确定为“一池三山”的程式化传统理法,对我国乃至周边其它国家的造园活动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对池中布岛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成因的梳理,缺乏从岛屿理景角度的深入分析。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现存我国传统园林的岛屿景观营造案例,对岛屿理景的岛相、布局、建筑布置等具体手法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总结了我国传统岛屿的理景特色,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工程功用、园林活动、文化意义,借此窥探我国传统理水的特色,以期为当代风景园林实践中对于传统的传承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池中布岛是我国传统理水的特色.其起源于原始的山水崇拜和神仙思想,并逐步确定为"一池三山"的程式化传统理法,对我国乃至周边其它国家的造园活动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对池中布岛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成因的梳理,缺乏从岛屿理景角度的深入分析.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现存我国传统园林的岛屿景观营造案例,对岛屿理景的岛相、布局、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