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城市住区热环境可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杭州城西52个不同类型住区为例,基于杭州夏季Landsat5 TM 数据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住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和反照率,同时结合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分别计算了不同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建筑高度等建设指标.采用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与其人为可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加强城市住区绿化建设、采用高反照率材料是改善住区热环境的有效手段;适度减少建筑密度和提高容积率可以缓解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热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选取杭州城西3个现实住区为模拟对象,应用室外水平与垂直气温实地观测与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模拟并比较在无风与微风条件下夏季不同建筑布局的住区室外热环境的三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相似的下垫面特征、太阳辐射和建筑体表面热属性条件下,考虑导热和自然对流条件下室外模拟温度比仅考虑导热条件更接近于现实室外热环境,即相差幅度为1~3 ℃.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的上升,室外热环境逐步由受下垫面导热的影响为主转变为受太阳辐射与自然对流影响为主,纵向气温变化幅度为2.0~2.5 ℃.在通常情况下,点式高层的住区室外热环境优于围合高层与行列式多层住区.  相似文献   

3.
城市三维空间形态通过改变空气循环流动以及太阳辐射的传输平衡影响城市热环境。地表温度是研究城市热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厘清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影响地表温度的机制对缓解热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济南市2020年夏季Landsat8热红外影像数据和建筑矢量数据,通过3种回归分析模型探讨了城市三维空间形态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相关性和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平均地表温度为33.97℃,而中高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58%;城市三维空间形态与地表温度之间具有尺度依赖性,选取4个基准尺度中,150 m空间尺度是研究城市热环境的最佳分析尺度;对地表温度影响较大的指标因子分别是空间拥挤度(SCD)、建筑物表面积(BSA)、平均高度(AV)、平均体积(AH),说明空间拥挤度较小、瘦高、三维空间上分布稀疏的建筑物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4.
高层住宅是城市人居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在拔高容积率的同时,降低建筑密度营造景观环境是发展要求,形成了今天高层住区特有的环境空间特征和各种景观现象.针对当前高层住区各种环境弊端的存在,需在规划之初即建立规划模式和环境设计相互对应的评价体系,以反馈布局模式对环境具有的各种影响.同时充分针时规划特点考虑环境优化,达到高层住区各类环境要素的均好和最佳,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住区绿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近年来城市住区绿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住区绿化应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相联系、将景观功能与生态功能相结合为目的,提出了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用生态学与建筑学理论,结合住区热环境实测资料,剖析了城市住区绿化体系的生态作用和景观价值.从住区外部环境到建筑单体的各个层面,系统研究了住区绿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和物种选择、合理的地面铺装搭配及一定的水体景观对改善住区热物理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并针对住区绿地、道路、广场及建筑单体绿化体系,提出了具有技术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后得出要通过尽量减少硬化地面、加强住区立体绿化、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措施,以改善住区小气候,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在微气候热舒适视角下对街道空间的使用与设计提供建议,研究以寒地城市春秋过渡季节为大气候背景,以哈尔滨城市住区街道为例,确定影响寒地城市住区街道微气候热环境发生差异的主要气候因子和空间形态因子,以实测数据检验模拟数据准确性为前提,应用微气候热舒适空间量化分区方法,对寒地城市住区街道微气候热舒适与其空间形态关联性进行了初步探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寒地城市住区街道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表热环境季节变化及与下垫面特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揭示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分异机制,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提取深圳市西部地区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植被覆盖、不透水面、水分状况等下垫面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地表热环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与下垫面生物物理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热力景观的空间分布、强度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不透水面指数、湿度指数与地表温度分别呈指数正相关、线性负相关且在不同季节表现稳定,而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非线性关系并随季节变化;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的调节作用最大、地表湿度次之、植被覆盖最小.  相似文献   

8.
健康城市住区的热环境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历"非典"疾病流行事件后,人们痛定思痛,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反思,健康的概念前所未有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热环境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保持良好的热环境是健康城市、健康住区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分析城市热环境的特征及其影响效应,探讨在整体、系统和生态气候学的原则下改善城市住区热环境的途径,对于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局地气候区框架下城市地表热环境昼夜差异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机载LiDAR、IKONOS-2等多源遥感数据实现了局地气候区分类,重点分析了局地气候区与城市地表温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及其昼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局地气候区类型地表温度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在白天,大型低层建筑区LCZ 8地表温度最高,水体LCZ G地表温度最低.在夜间,裸土/沙土LCZ F为最冷的局地气候区,而水体LCZ G呈现了最高的地表温度.随建筑高度的升高,紧凑建筑类型区和开敞建筑类型区白天地表温度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夜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局地气候区类型的热属性在夜间(85.8%)比白天(79.5%)更容易区分.不论白天与夜间,开敞高层建筑区LCZ 4和水体LCZ G分别为建筑类型区和土地覆盖类型区中与其他局地气候区地表温度区分更明显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风环境是衡量居住环境的重要要素。以合肥市某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为样本,选取规划设计阶段的两套方案,运用Airpak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两套方案在夏季和冬季不同风场条件下的风环境。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对1. 5 m人行高度处风速、风压等评价指标进行优劣评价,归纳建筑布局对风环境的作用和效应,得出构建开敞的通风廊道能够充分改善夏季住区内部的通风效果。旨在优化高层住区的风环境,为构建舒适健康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旧居住区改建中,公共建筑的配置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公共建筑的分级结构是进行公共建筑配置的理论基础,本文从公共建筑服务对象、居民出行时间、旧居住区改建规模、组织居民生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了传统的公共建筑“三级结构”理论已不适应于旧居住区改建。提出了在旧居住区改建中,采用“城市——基本生活单元”的公共建筑分级结构理论,并阐明了其优点。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旧住宅小区智能化改造的迫切性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行的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住宅小区及家庭智能化所涵概的功能进行了论述,并阐述各子系统在小区网络中的地位与关系。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的环境特色与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存在的特色危机,剖析了居住区的环境特色,并提出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环境特色创造应从文化内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形体环境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城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正经历着广泛和深远的变化,在人口,家庭,住房,环境,生活方式,服务与管理等都明显表现出其社会时代特征,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作用。本文结合《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项目研究,提出了对12世纪城市住宅小区的时代特征和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住区形态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分析了小区内涵的变异,引入小区级的概念,并采用六边形体系模式,对城市住区形态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和诠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的数量急剧上升,各地开发热潮此起彼伏.在这一环境条件下,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规划并构建离品质的小区,是开发建设的关键,因此,探讨以建筑策划为依托的小区规划方法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就此方面做分析探索.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舒兰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和住宅类型的构成特征,指出了其在生态环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规划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的优缺点,并结合国家相关政策,阐述了边缘居住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科技苑居住区规划采用了具有特色的机动车系统和步行系统;为居住区提供了便利完善的公建设施服务,提出按不同的吸引区设居民中心的设想;并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了居住区内节点、界面、入口等重要地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现代住宅小区的室外环境设计应确定“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力求做到空间组合合理、美观实用、功能齐全、环境优雅,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娱乐、休息、交往等方面的精神需求.着重阐述了小区的环境空间组合,应考虑居民的心理要求,娱乐休息空间及邻里交往空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