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20是最近几年新开发出的非共沸制冷剂,其ODP值为0,GWP值为295。本文对其热物理性质和在空调系统中的制冷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依据空调测试标准在焓差实验室中对比测试了L20和R22充注于窗式空调器中的制冷性能。理论分析结果表明:L20与R22有相似的饱和蒸汽压力-温度曲线,在空调标准工况下,单位质量制冷量比R22高12.8%,单位容积制冷量与R22基本一致,制冷系数比R22低5.5%。试验结果表明:在3.2 kW制冷量的窗式空调器中,L20的最佳充注量为600 g,是R22充注量的80%。  相似文献   

2.
赵若冬  刘宗浩  王宇新 《电源技术》2006,30(12):986-988
以热塑性酚醛树脂(PF树脂)、天然鳞片石墨(NG)为主要原料,采用模压工艺制备了NG/PF复合双极板。考察了不同PF质量百分含量以及不同模压压力对双极板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PF质量百分含量为10%、模压压力为70MPa时,制得双极板的综合性能最佳,而且可很好满足聚合物膜燃料电池双极板要求。  相似文献   

3.
氨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氨水混合工质动力/制冷正逆耦合循环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该循环通过分流、精馏、吸收冷凝,满足了不同热力过程对工质氨浓度的不同需求。选取热效率h、火用效率e等指标作为评价准则,当循环透平进汽参数为375 ℃/7 000 kPa时,h约为20%,e约为40%。对循环重要参数分流比S、基本工质氨质量浓度X变化对热力性能、评价准则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讨论不同X下如何设置分流比S使循环能量利用更为合理。研究表明:综合考虑循环功冷联供性能、经济性能等因素,建议分流比S取0.4左右,基本工质氨质量浓度X取0.28~0.32。如需较大的冷输出,可适当加大S及X,但S过高(>0.8)循环热力性能会恶化。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PV/T)能量输出,将新型铝合金背板型光伏组件和自行设计制作的不锈钢扁盒流道集热板相结合,用导热硅胶加以粘接构成新型PV/T复合系统.将新型PV/T复合系统、常规TPT背板光伏组件、常规平板集热器至于同于工况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与TPT光伏组件相比,新型PV/T系统的电压约提升了0.5~1.5V,电转换效率、填充因子、输出功率及发电量平均提高了9.76%、1.49%、3.75%、4.02%.而复合系统热效率比常规平板集热器约低22%左右.相对于常规TPT光伏系统或自然循环平板集热器热水系统,新型PV/T系统有发电量高、占地面积小、综合性能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PV/T系统太阳能利用率,同时获得可利用的热水和电力,将铝合金背板型单晶硅光伏组件和自行设计制作的不锈钢扁盒式集热板相结合,用导热硅胶加以粘接制成新型光伏光热一体化(PV/T)复合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光伏组件与集热板之间良好的粘接性、绝缘性和热传导,并在昆明地区对系统进行测试,分析了系统在不同水箱水容量及不同天气工况下运行的光电光热性能。结果表明,系统在75kg水箱水容量(m)晴天工况下运行效率更高,系统的平均电效率、热效率、综合效率及综合性能效率分别在14%、37%、51%、70.72%左右,与系统在50kg水箱水容量晴天或75kg水箱水容量多云工况下运行相比,综合性能效率约提高了11.86%或2.09%。与独立的光热或光伏系统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太阳能利用率高、更经济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白穜  张红  许辉 《热力发电》2013,(5):59-63
设计了1种新型组合式热管吸液芯,并搭建了热管性能测试系统,以研究工作倾角及输入交变热流对该型吸液芯高温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三角沟槽吸液芯的高温热管相比,组合式吸液芯高温热管可在0°、25°和45°的倾角下正常工作,其管壁温度的均温性较好,当量导热系数随输入交变热流的增加而增加较大,而三角沟槽由于无法提供足够的毛细抽力,限制了高温热管在大倾角工作条件下的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给出的计算容载比公式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确定变电站容载比的数学模型.变电站扩建需要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包括扩建投资费用、机会成本、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变压器设备的残值问题.不同的扩建方案其经济性优劣不同,该模型通过比较满足可靠性的各个不同扩建方案的经济性,找出最优的扩建方案对应的容量储备年限,从而确定储备系数及容载比.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根据不同单位扩建费用和不同负荷增长率等具体情况确定出合理的容载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