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景观都市主义课程是伦敦建筑联盟三大硕士设计课程之一,本论文简要介绍了该课程的发展简史、教育哲学、课程设置和核心课程,希望对我国的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发展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之交“景观都市主义”的论述和实践认为风景园林日趋成为当代城市的典范和载体。文章详述了风景园林师作为当代城市规划专家的观点,并从学科形成和职业特征的角度论证了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化载体的观点。同时将风景园林职业的起源称作19世纪的“新艺术”,协调着工业城市的设计及其生态和社会的功能。并将景观都市规划师的论述起源定位于新自由主义经济背景下先进的建筑文化和民粹的环保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景观都市学     
翟俊 《新建筑》2008,(2):88-94
景观都市学的核心就是景观“场”,它对更好地理解当代都市化过程起着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这一理论的逐步成熟,对许多不同学科的人士来说,景观已成为一种“透视镜”,通过它,当代都市得以表现;同时景观又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当代都市得以展示。从这个学术观点出发,在全球都市化的进程中景观已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实践,而不是过去所谓的传统的艺术流派、环境科学或应用艺术;过去有关建筑、都市化与景观的区别和划分已成为历史。相反,由这些相关学科共同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的景观“场”已成为我们理解与从事当代都市化建设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5.
景观都市主义的涌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20年内,在后现代哲学和技术领域研究的推动下,源自建筑却在景观与城市设计学科开花结果的设计理论——景观都市主义逐渐深入人心,并为欧美的大多数设计师所推崇.从传统景观设计学的困境出发,讨论了景观都市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实践.城市都市主义是基于生态功能和人类活动的复杂系统,它意味着城市设计的一种新范式,为现代城市化提供了从图像转向组织和策略的、具有文化、生态和经济可行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以景观为媒介和载体实施矿业城市的矿业棕地生态修复规划.矿业棕地修复的核心是生态规划,创造人工自然生态景观.通过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在矿业城市区域甚至更大尺度的整体生态系统内实现生态网络系统的蔓延;规划布局是开放式的,无边界的,在时间维度上也是开放的,支撑矿业城市长远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在描述与解读城市化过程、构建城市结构方面的优势所在,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景观建筑的发展过程并研究、分析景观建筑的发展的现状。说明都市的景观建筑发展是研究土地的艺术、计划、设计、管理、保存和修复,以及人为构造物的设计,是具体都市设计实施领域共同关心的重要前沿领域,到目前为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无论是具体实际存在的问题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仍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现试探究我国景观建筑的发展优劣。  相似文献   

9.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出了城市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景观联系城市的各个要素并成为城市发展基本单元。景观都市主义的思考途径与设计方法,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的都市环境,而且可以达到城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古都南京自两千多年前初建时就是典型的“山水城市”,曾经有非常了不起的规划例如“首都计划”,根据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独特的“山、水、城、林”风貌和悠久的文化遗产,是实践城市景观复兴与发展的宝贵资源与良好前提。文章试图通过对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分析和探讨,解读南京城市景观的发展历程,旨在探索适宜南京城市景观复兴和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可行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屈张 《建筑学报》2012,(3):74-78
对参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的景观都市主义联合设计实践进行了总结,指出此次实践是针对当前快速发展压力下的城市问题,运用景观作为一种操作模式,与不同学科协调合作、综合解决的一次尝试,同时解析了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景观都市主义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西安、昆明和沈阳的中国三大园艺博览会进行了规划建设回顾与对比分析,认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世园会不变的主题,选址在自然和景观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带、规划布局突出基地的品质与世园会主题及功能的有机结合、景观营造做到地域性、自然性、人文性三者的融合或彰显其一,是三届世园会留给我们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传统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城市文明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它也给城市造成了诸多后遗症。因而,对废弃的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修复这些城市疮疤,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立足于景观都市主义,从这一视角出发,总结归纳了传统工业区改造设计的理念和策略,力图将工业遗址改造成自然演变和城市发展融合为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目前大规模的析区扩张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城市理论在指导城市建设中所带来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试图将“景观都市主义”这一新型理论与城市设计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更为科学和系统的城市设计方法,用以指导我国新城建设。并以重庆市梁平县双桂湖片区城市设计为例,通过对城市新区城市设计问题及要点进行分析概括,对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城市新区城市设计新策略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马岱克与米歇尔·高哈汝的访谈录,是一次建筑师与风景园林师关于设计理念思想火花的碰撞.其中高哈汝阐述了场地、地平线等一系列概念,强调景观的演变过程,指明了空间的渗透能力及空间之间的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ere has never been a more crucial time to challenge, reassess and propose alternatives to conventional urban masterplanning and its associated conventions, types and standards.’ Tom Verebes describes how the Design Research Laboratory (DRL) at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in London has employed a parametric approach to urbanism that investigates how associative design systems can control local dynamic information flows through interactive systems, spaces and interface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程泰宁  胡新  羌婧 《时代建筑》2012,(5):142-147
"筑境·山水问"展览展示了建筑大师程泰宁和中联筑境十年来完成的建筑设计项目,呈现了程泰宁的三个"立足"、三个"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以及"抽象继承"的设计手法,并回顾了筑境建筑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For the last 8 years, the Media × Design Lab at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 has been engaged on research into ‘Artificial Urbanism’. Jeffrey Huang , Director of the lab, describes how generative computer codes and algorithms are employed in pursuit of an accelerated design process; with the aim of not only meeting the demands of rapid urbanisation, but also being responsive to the ecological and contextual conditions of a particular locality.  相似文献   

18.
For three decades architect Liz Diller and artist Ricardo Scofidio have been collaborating on projects that test the boundaries between art and architecture. They have done more than any other practice to champio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o advocate architecture as a wider form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lympia Kazi went to talk to Liz Diller to ask her if she thinks theory could really be dead, or merely in a ‘lull’.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As Senior Curator in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Paola Antonelli treats digital and analogue design with equal regard. Here she talks to Guest-Editor Neil Leach about some of her decisions. She discusses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design, art and architecture; how she keeps a clear head amid the prevailing euphoria over new technologies, in order to choose only those pieces that also represent successful design; whom she views as paragons of design in the digital age; and why she believes that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reinv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