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建钧  李志平 《酿酒科技》2001,(3):58-58,57
选用90%以上的全黑山葡萄为原料,干白原酒,进口葡萄酒酵母,白砂糖,果胶酶,蛋白粉为辅料,经发酵,淋酒等酿造工艺可产生11.6度,总酸8.5g/L,残糖3.6g/L,浸出物为27.5g/L的优质山葡萄酒。(孙悟)  相似文献   

2.
利用CaCO3对山葡萄酒进行降酸,研究不同CaCO3添加量对山葡萄酒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和有机酸质量分数变化及对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aCO3添加量的增加(8~12 g/L),山葡萄酒总酸含量和有机酸含量逐渐降低,苹果酸和酒石酸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琥珀酸、草酸、乳酸和乙酸质量分数逐渐增加,柠檬酸质量分数先增加后降低。 添加10 g/L CaCO3的山葡萄酒降酸效果最佳,总酸含量为9.13 g/L,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乳酸和乙酸含量分别为5.59 g/L、0.16 g/L、1.45 g/L、1.20 g/L、0.09 g/L、 0.31 g/L和0.11 g/L,相应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2.87%、1.79%、16.36%、13.51%、0.96%、3.28%和1.24%。 降酸后的山葡萄酒酸感平衡,入口柔和;酒体丰满、圆润;感官品质得分最高为(91.6±2.4)分。  相似文献   

3.
1997~2000年,取自干旱地区糖高、酸低“双红”浆果,采用改良三段发酵新工艺和添加活性干酵母,下胶处理研制的单品种全汁酒(干红葡萄酒)初步获得成功,成品酒果香、酒香明显,干红山葡萄酒典型性强,酒度11.36%(V/V),残糖49.11g/L,总酸11.79g/L。总酸高于国家标准(GB/T15037-94)5.0~7.5g/L,感观和卫生指标符合国家标准。采用CaCO3、KHCO3和K2C4H4O6降酸效果明显,但带走香气。为酿制优质干红山葡萄酒,待进一步进行增糖、降酸的栽培技术调节和生物降酸研究。  相似文献   

4.
葡萄酒的甜度主要指的是葡萄酒酒在发酵之后的酒体中所含的残糖的百分比等级。干型葡萄酒:品味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甜味,在酒体中的残糖含量不超过4g/L。半干型葡萄酒:酒体中的残糖含量在4g/L升以上,并且不超过12g/L。半甜型葡萄酒:酒体残糖的含量超过12g/L,不超过45g/L,因此半甜型酒能够人甜爽的口感。甜型葡萄酒:酒中的残糖含量要超过45g/L,而且没有上限。而葡萄酒的甜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通过人为手段可以改变。古代的罗马人通过延后葡萄的采摘时间来增加葡萄酒  相似文献   

5.
以山葡萄酒为酒基,加以橙皮浸泡制成橙香味美思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由感官评分判定橙香味美思酒品质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橙皮添加量>砂糖添加量>浸泡温度;从橙皮苷含量判定对其结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橙皮添加量>浸泡温度>砂糖添加量。根据综合分析,确定最优工艺方案的橙皮添加量10%、向砂糖添加量11.5%、浸泡温度28 ℃。该优化条件下的味美思酒总糖为26.5 g/L,总酸为5.125 g/L、酒精度为10.5%vol、橙皮苷质量浓度为0.972 mg/L、甲醇为283.52 mg/L、杂醇为186.4 mg/L。此工艺条件下的味美思酒橙香与酒香糅合适宜、口感圆润、回味甘甜、酒体协调。  相似文献   

6.
干型山葡萄酒酿造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广西都安野生毛葡萄与西北农大提供的优质野葡萄品系(西农2号)进行嫁接,用该嫁接品种进行干型山葡萄酒酿造试验,产品质量达到中档水平,但有微咸味,酒中总酸实际中降至7.8g/L,与理论降酸量7.0g/L尚有差距,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7.
寒地山葡萄具有营养物质丰富、酸度高和糖度低等特点。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了pH、酒精度、含糖量及SO2含量对酒类酒球菌(Oenococcus oeni)450 PreAC的降酸能力的影响。为改善山葡萄酒的风味,酿造感官、质量与品质俱佳的山葡萄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山葡萄酒初始pH值在3.20~3.60,酒精度为10.5%vol~14.5%vol,SO2含量20 mg/L和糖含量10.67 g/L时有利于启动苹果酸-乳酸发酵。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杨凌刚发酵生成的贵人香干白葡萄酒为样本,对其进行不同剂量碳酸钙降酸处理,然后检测分析供试酒样的CIELab颜色参数,由受过培训的感官品评员分析降酸酒样的香气特征和感官质量。通过主成分分析讨论降酸量对葡萄酒颜色参数和香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酸0.5 g/L的酒样最大程度保留了对照酒样的香气,整体感官质量得分最高;降酸1.0 g/L和1.5 g/L酒样的甜香气味增加,葡萄酒果香降低,整体感官质量得分降低;降酸2.0 g/L酒样香气特征最弱,整体感官质量得分最低。因此,采用质量浓度为0.5 g/L的碳酸钙对杨凌地区贵人香葡萄酒降酸是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发酵型果酒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但果酒中含有较多的有机酸酸值达不到国家标准.本文以凤梨酒、葡萄酒、青梅酒和蜜桃酒4种发酵果酒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降酸法(碳酸钙、碳酸钾)、阴离子树脂交换法对果酒进行降酸处理,通过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酸值分析.结果表明,凤梨酒适合用11 g/L的碳酸钾降酸;葡萄酒适合用5g/L的碳酸钾或者离子...  相似文献   

10.
选用保香皂土和蛋清作为下胶澄清剂对4种鲜葡萄酒下胶,分析2种下胶澄清剂的下胶量对4种鲜葡萄酒热稳定性及感官质量(包括外观、香气和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鲜酒轻柔桃红葡萄酒、鲜酒轻柔红葡萄酒和鲜酒浓甜红葡萄酒选用保香皂土下胶,下胶量为1.0 g/L时,3款葡萄酒的热稳定性均合格且风味物质损失最少,感官评分分别为92、91、93;鲜酒轻柔干红葡萄酒选用蛋清下胶,下胶用量为0.07 g/L时,轻柔干红葡萄酒热稳定性合格且风味物质损失最少,感官评分为93分。  相似文献   

11.
含糖量对山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高寒地区产的山葡萄酿造的山葡萄酒为研究对象,探究山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含糖量对其pH值、总酸、苹果酸-乳酸转化程度、总糖的影响。山葡萄酒中的葡萄糖含量对其pH值的升高、总酸的降低及苹果酸乳酸转化程度均有影响。在4个梯度葡萄糖含量的山葡萄酒中,含糖量为10.67 g/L的山葡萄酒其pH升高值(0.18)、总酸度降低值(6.05 g/L)最大,苹果酸乳酸转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两性花毛葡萄改良新品种NW196两茬果酿酒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NW196是利用毛葡萄做母本与欧洲酿酒葡萄杂交选育得的酿酒葡萄新品种.以该品种的两茬成熟浆果为材料,分析测定了果实性状和酿酒样品理化指标,并采用先进的红葡萄酒生产工艺进行酿造试验鉴评.结果表明,一茬果外观糖度、总糖、总酸和出汁率分别为16.0%、131 g/L、12.8 g/L和65.0%;二茬果除出汁率略低外,其他指标均明显高于一茬果,二茬果原酒总糖、还原糖、总酸和干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一茬果酿造的原酒.两茬果原酒呈宝石红色,半透明状态,酒香和果香较协调,酒体较丰满,具典型性;一茬果原酒入口圆润,有时略有皮渣味;二茬果原酒无皮渣味,但入口酸味较大,更具典型性和优良山葡萄酒风格.  相似文献   

13.
以山葡萄种间杂交种“公酿二号”为原料,研究发酵助荆对山葡萄酒精发酵的影响。实验表明:发酵助荆可加快山葡萄的酒精发酵进程,并且发酵比较彻底,还可降低挥发酸的生成量;但总酸含量增加;发酵助剂的最佳添加量为1.0g/kg。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山葡萄具有酸高、糖低、浸出物高、单宁色素高等特点,分离出适合山葡萄发酵的最佳酵母菌种长白山一号酵母。该酵母具有很强的低温耐受力,在高滴定酸的葡萄醪中可正常起发,降糖速率快、平稳,发酵后期的原酒无残糖存在。  相似文献   

15.
果胶酶对红葡萄酒主要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赤霞珠和蛇龙珠葡萄为原料,在葡萄破碎除梗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酒专用果胶酶,分析其对葡萄汁成分、葡萄酒发酵参数及原酒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果胶酶对葡萄汁的糖酸含量几乎无影响,但可降低汁液的粘度,利于色素的溶出,颜色较深;加入果胶酶的样品比未加果胶酶的样品发酵剧烈迅速,可降低挥发酸的生成量;可使原酒干浸出物含量和总酚含量增加,提高葡萄酒质量;残糖略有上升,但均在4g/L以下,不影响葡萄酒质量。  相似文献   

16.
山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洁 《酿酒科技》2004,(5):103-10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山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发现不同品种的山葡萄酒白藜芦醇的含量不同,陈酿期间白藜芦醇的含量下降,山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高于普通葡萄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山葡萄酒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E-nose)技术对山葡萄酒的酒龄进行识别。对山葡萄酒的样品体积分数、样品体积和样品瓶顶空生成时间3个参数进行了优化,利用优化的参数对2014-2017年四年生产的山葡萄酒进行酒龄识别。结果表明,山葡萄酒的优化参数为样品体积分数10%、样品体积5 mL、样品瓶顶空生成时间30 min;采用逐步线性判别分析法(Step-LDA)对2014-2017年的山葡萄酒进行分析,电子鼻能对2014-2017年四年的山葡萄酒进行识别,对2014、2015、2016年的山葡萄酒识别准确率为100%,对2017年的山葡萄酒识别准确率为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