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窑青花瓷文化艺术成就卓越,景德镇民窑青花瓷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璀璨明星。民窑陶瓷表面粗糙,质地不够细腻,但功能结构合理,形体比例恰当,艺术风格独特。民窑青花装饰最大的艺术特征是追求洒脱自由,并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这正是其平民性的生动具体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官窑青花的最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2.
赵明景 《陶瓷研究》1998,13(4):45-46
明代是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高峰时期。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这就更进一步促进了青花瓷画艺术的发展。如果说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那么景德镇民窑青花则是这瑰宝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以其独特的风格蜚声于陶瓷艺术之林。近年,笔者在临摹景德...  相似文献   

3.
青花瓷发展到了明代,已经成为当时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明代景薷镇官窑和民窑的青花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尽管由于历史偏见,民窑不曾被载入史册,但是作为商品它广泛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它的产量之大是官窑瓷器所不能及的。民窑青花的纹饰及风格突破了官窑规范化的束缚,画面简练豪放、青翠滋润,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皆构图简洁,寥寥数笔,简朴清新,生趣盎然,令人望之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4.
青花艺术     
邱含  陈敏 《陶瓷研究》2009,(2):29-32
第三章 官窑与民窑 明清时代是青花瓷的昌盛期,这一时期青花瓷分成官窑和民窑两条线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景德镇瓷业真正迈向历史高峰应始于明代。明代是景德镇民窑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景德镇陶瓷作为商品大量远销国外的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成为明代景德镇民窑陶瓷生产的主流,可以说青花瓷印证了明代景德镇民窑发展的痕迹。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然而唐青花并不是唐代陶瓷装饰的主流,在扬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体及装饰多为植物纹,如花草相缠的蔓草纹、宝相花,团形花等,只有少量动物纹、青花色调虽鲜艳,并有晕散现象,但色调浓处有黑色小斑点、胎釉灰、釉质多气孔,加之唐代尚豪华、器丰满、色华丽,多采用釉色装饰,这使  相似文献   

6.
青花瓷,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也是中国最具代表的瓷器,自元朝开始景德镇青花瓷就开始声名鹊起,元朝时期进一步促进了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量青花器出口到欧亚大陆各国,欧亚各国对青花瓷及其喜欢,青花瓷也为中国经济创造巨大的外汇。一般说来青花瓷在历史上有三座高峰:元青花、永宣青花、康熙青花,这三个时候是青花瓷的三次高峰。他表现的文艺形式各有千秋,这三时期的青花瓷也是远销欧亚,现在也是最具收藏价值的青花瓷。青花瓷就代表着中国的瓷器,西方人或和说欧洲人都是通过青花瓷来了解中国的瓷器,甚至了解中国文化。青花瓷经过元、明、清、再到近现代和当700年的发展在文学艺术上已沉淀非常高的价值,本文就青花瓷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文学艺术地位和收藏地位来浅述青花瓷。  相似文献   

7.
官搭民烧是中国古代官窑瓷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即将部分官窑产品派烧于民窑。官搭民烧始于宋元时期,明嘉靖时期实现了制度化。官搭民烧对嘉靖青花瓷产生了显著影响,推动其迅猛发展,并形成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青花是景德镇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位于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早在唐宋之际,青花瓷器就已经脱颖而出,但留传下来的极少。元代中期,青花瓷器日趋成熟,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繁荣时期,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生产青花瓷的过程中,通常都会用到青花料这种釉下高温颜料。青花瓷的发展受到了青花料的品质和成色的决定性影响。青花瓷的大量需求直接影响了青花瓷釉料的供应也就是青花料的供应。本文在解释青花料分类的基础上,将以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和茶马古道三个重要传播途径的内容着重分析元明时期青花料来源。  相似文献   

10.
熊传善 《陶瓷工程》2001,35(6):52-53
青花瓷器是我国彩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河南巩县窑烧制出第一批青花瓷器以来,青花瓷器就已经初露头角,经过宋,元,明,清发展到现在,青花瓷器依然经久不衰,深受国内外人士的赞赏青花瓷器的出现,在我国文化史,艺术史,陶瓷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晚明青花民窑窑口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民窑青花瓷生产以景德镇为主流,但也不乏各地其他青花窑场,给晚明青花瓷鉴定带来断窑口的问题.本文试从胎釉及青花发色和纹饰等方面简要比较景德镇窑与其他诸窑之差别,以期对晚明民窑青花瓷窑口的断定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名窑青花瓷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名窑虽质地不细腻,加工制作不精巧,而且陶瓷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粗糙,但它功能结构合理、形体比例恰当、艺术风格独特清新,远非官窑陶瓷。纵使存在某些不足,但它形式生动、独具匠心。青色是一种自然色、生命色,青花瓷具有色彩协调、色调清新、纹饰素雅、釉色莹润等艺术效果,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民窑青花装饰题材丰富多彩、有简洁流畅  相似文献   

13.
前言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世界古瓷学界,关于中国古瓷研究的主流,有两种趋势:(1)西方国家对景德镇窑元、明初(特别是永乐、宣德)釉里红、青花官窑瓷的研究;(2)东邻日本对元、明景德镇窑(官窑、民窑)青花及初步对明代早期后阶段“空白点”瓷的探索。“空白点”系指宣德以后成化以前这一历史阶段,即正统、景泰、天顺三个王朝(公元1436~1464年29年间)。几百年公认的“空白点”瓷器,既不见官窑落款,又不见民窑款式。这就无怪乎人们对它生疏了! 建国后,田野考古工作中,15世纪30年代至六十年代(1436~1464年)的明代墓  相似文献   

14.
历史悠久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纹饰独树一帜。青花山水纹饰从元代开始出现,经过明朝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最终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审美思想,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情与理的交融。从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的审美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5.
胡芬 《山东陶瓷》2023,(3):20-27
明青花鲇鱼瓷盘是成化民窑出产的特色产品。通过文献考证研究发现,成化国产陂塘青料的发现与青花分水技法的成熟为鲇鱼青花瓷盘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市民阶层的觉醒与瓷匠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其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探究明青花鲇鱼瓷盘的出现,不但可以考察民间审美与青花瓷艺术之间的耦合关联,还可以揭示文化思潮、社会意识、物质条件等对民窑青花瓷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花瓷器是我国彩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河南巩县窑烧制出第一批青花瓷器以来,青花瓷器就已经初露头角。经过宋、元、明、清发展到现在,青花瓷器依然经久不衰,深受国内外人士的赞赏青花瓷器的出现,在我国文化史、艺术史、陶瓷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欣赏青花瓷器,除了欣赏它的瓷质造型以外,主要就是欣赏它的装饰了。装饰在欣赏瓷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构制青花瓷器中的纹饰,是青花瓷器制造者煞费苦心的重要课题。总的来说,青花瓷器中的装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图案为主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是青花纹饰的一大…  相似文献   

17.
正明清官窑瓷器精美绝伦,但是一对民窑青花碗也会带给我们超出其价值的精神享受,民窑瓷器受众广,题材丰富,画风自由活泼,最能反映一个朝代的市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富有生活之趣和民间的拙朴味道。清代举康、雍、亁、道、光五朝为胜,光绪是中国古陶瓷历史上最后一个小高潮。此藏品是一对光绪民窑渔樵耕读图青花海碗,碗口直径22.8cm,胎釉坚细缜密,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模仿康熙,但有着色调飘浮不定的时代弊病。渔樵耕读图大量出现在青花瓷上是在康熙前后,至光绪盛行。瓷画艺人完全放开的大  相似文献   

18.
幽静明艳的青花瓷在中国的产量很大,其应用的非常广泛,无论是官窑青花瓷的精益求精,还是民窑青花瓷的逸笔草草,都饱含着东方艺术独特的意蕴美。青花分水常被视作一种简单的绘画技法,但是,能够完全掌握且又可以灵活的运用,实在是不易之事。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青花是陶瓷百花园中一朵永不言败的奇葩,那么创新则是青花陶瓷艺术的灵魂。翻开陶瓷史,可以看到,早在青花瓷问世之初,就一刻也没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元、明、清各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自成一家特色的风格,就是历代瓷工不断求索、创新的智慧结晶。如今,时代正迈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前进脚步,作为青花陶瓷艺术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创新这一命题当仁不让地摆在我们新一代瓷工面前。关于青花陶瓷艺术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技艺的创新制作青花瓷,传统的技艺就是线描和分水。其中分水就是因为用青花料平涂块面,但这样很容易出现花的痕迹,而利用茶叶水和着青花料顺着笔尖按块面的需求,浸入青花料水,待坯体吸  相似文献   

20.
从民窑和官窑的制度关系着手,分析景德镇窑业制度的发展历程.传统景德镇陶瓷生产包括官窑和民窑两大体系,景德镇陶瓷业发端于民窑,成熟于官窑,官窑又进一步促进民窑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形成了官窑和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民窑制度是规范窑业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为了民窑业稳定有序;而官窑制度是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法及其手段.民窑制度是官窑制度的基础,而官窑制度在民窑制度的基础上深入而严格.两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而清朝形成“官民竞市”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