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恒电流法在铜柱电极上研究了工业磷酸中毒性较大的As(Ⅲ)还原为无毒单质砷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当电流密度控制在-0.044 mA/cm2以内时可以很好地将As(Ⅲ)转化为单质砷并抑制砷化氢析出。由塔费尔拟合推算得到As(Ⅲ)转化为单质砷的交换电流密度为-6.324×10-7mA/cm2,此过程为不可逆过程。采用表面积为15.8 cm2的铜柱电极,在电流密度为-0.038 mA/cm2,温度为80℃条件下,将磷酸中As(Ⅲ)含量由10.92×10-6降到0.47×10-6,电流效率达7.55%。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在氢氧化铯/甲醇电解液中,CO2在铜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从CO2还原而得的主要产物有:甲烷、乙烯、乙烷、一氧化碳和甲酸。在-3.5V的还原电位(参比电极为银+氯化银电极,饱和KCI溶液为缓冲溶液)下,生成乙烯的最大电流效率为32.3%。在-4.0V时,甲烷的最大生成效率为8.3%。乙烯与甲烷的电流效率比为(2.9-7.9):1。在氢氧经铯/甲醇溶液中,与CO2还原反应相竞争生成氢气的反应的电流效率可抑制在23%以下。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新型铁氰化铜Cu3[Fe(CN)6]2修饰碳糊电极(CuHCF-CPE)。研究了谷胱甘肽(GSH)在CuHCF-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在最优条件下,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得电催化氧化峰电流与GSH浓度在4.0~120μmol/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682μmol/L(S/N=3)。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聚合方法成功制备了聚茜素红膜修饰电极,并研究了吡嗪酰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而建立了对吡嗪酰胺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0.02 mol/L的HAc-Na Ac(p H 4.5)缓冲溶液中,吡嗪酰胺的浓度在5.0×10-6~1.0×10-4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μA)=1.187c+0.028 6,r=0.994,检出限可达1.2×10-6mol/L。利用该法对吡嗪酰胺片进行定量分析,10次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4.0%,满足微量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复合电镀制备Cu—PTFE疏水性复合电极并应用于苯甲醇的电化学氧化的研究。实验中分别测定了极化曲线、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苯甲醇在Cu—PTFE疏水性复合电极上的电氧化电流效率为41.8%,苯甲醛的产率为83.1%,其电化学过程可能受电荷传递和浓差扩散过程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6.
制备羧酸甲基纤维素钠改性蒙脱土修饰电极(CMC-MMT/GC),研究罗红霉素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以及缓冲溶液的pH值,罗红霉素的富集时间,电位等因素的影响,并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最优化条件下,罗红霉素在5.73×10-4~1.08×10-2 mol/L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0.59157-0.13898c,相关系数R=0.99,检出限为1.05×10-4 mol/L。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5-羟色胺在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0.1 mol·L-1磷酸盐(pH=8.0)缓冲溶液中,5-羟色胺在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位为0.23 V;5-羟色胺吸附在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由表面控制;根据5-羟色胺氧化过程中失去4个电子和4个质子,讨论了反应机理。5-羟色胺浓度在1.36~16...  相似文献   

9.
采用循环伏安、计时电流和恒电流充放电等电化学测试技术考察了LiTFSI/NaTf熔盐电解质中锂在铝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熔盐中,锂在铝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伴随着锂铝合金的成核过程,且反应生成的LiAl合金只有一种合金相是可逆的;恒电流循环充放电实验发现,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较低,库仑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有所减小,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计时电流实验发现,锂原子嵌入铝电极中形成α-LiAl合金的过程受锂在铝基体内扩散步骤控制,且该扩散系数为1.7×10-10 cm2·s-1。  相似文献   

10.
在室温下将磁性纳米氧化铁粒子(γ-Fe2O3)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制得了测定亚硝酸根(NO2-)的电化学传感器(γ-Fe2O3/GCE)。在pH值4.8的0.2 mol·L-1 HAc-NaAc缓冲溶液中,修饰电极对NO2-具有催化和增敏明显增强。峰电位由1.06 V(裸电极)负移到0.96 V(修饰电极),灵敏度增加1.5倍。峰电流I与CNO2-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线性关系,浓度范围为6.0×10-6~1.0×10-2 mol·L-1,对应检测限为4.0×10-6 mol·L-1。研究NO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机理,方法用于样品中亚硝酸根的测定,回收率在101.0%~104...  相似文献   

11.
文泽东 《当代化工》2011,40(1):36-37
利用自组装的方法制得了DL-缬氨酸修饰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谱(AC)探讨了在铜电极上DL-缬氨酸自组装膜在不同组装时间的致密程度.结果表明,DL-缬氨酸在铜表面的空间构象发生变化.并由实验可知,组装时间为8 h时,膜的致密性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玻碳电极作为基底材料,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玻碳表面沉积一层PB膜,然后进行CV扫描掺杂Cu~(2+),从而制得掺杂Cu~(2+)的类PB膜修饰电极。通过CV、CA研究了苯酚在Cu-PB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掺杂Cu~(2+)的类普鲁士蓝膜对苯酚存在电催化作用,而纯PB膜对苯酚无电催化作用。测定的线性范围5.5×10~(-6)~1×10~(-4) mol/L,检出限5×10~(-6) mol/L。  相似文献   

13.
工作电极是电化学检测的核心部件,电极的稳定性是考察电极性能和决定检测效果的重要指标。本实验采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对ITO进行刻蚀,并以金材料为例对刻蚀后的电极进行修饰。通过改变相关技术参数,结合扫描电镜等表征方法,制备出了电化学性能好、机械稳定性高的金修饰的ITO电极。并以该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结合电化学阳极溶出伏安法,发展了灵敏检测铜的分析方法。该电极在实际环境样品分析检测中展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实现了对环境水体中铜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硝酸、苯并三唑及H2O2浓度对铜表面的成膜及铜抛光过程的影响.测试了各种体系中铜的交流阻抗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腐蚀电流密度与抛光压力、抛光转速的关系,考察了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腐蚀电位及极化曲线的变化规律. 用腐蚀电流密度及腐蚀电位等电化学变量的变化解释了抛光过程的电化学机理,证明在硝酸溶液介质中,以苯并三唑为成膜剂、H2O2为助剂、纳米g -Al2O3为磨粒的抛光液配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邻硝基氯苯是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实验采用强制电化学的方法进行降解处理,对电角液进行液相色谱分析和COD检测。研究表明,在适当条件下电解邻硝基氯苯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电解产生的Fe(OH)3对邻硝基氯苯没有絮凝沉淀作用,降解的邻硝基氯苯转化其他形式的有机物仍存在于水溶液中,电解后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旋转圆盘电极研究了硫化钠电化学氧化动力学行为,并通过同步摄像装置监测了电极表面的硫沉积斑图。研究发现,旋转电极能削弱电极表面活性物种的浓度梯度,弱化N-NDR振荡的负反馈,从而使得N-NDR振荡转变为稳态;然而电极表面沉积硫增多,抑制硫离子的电化学氧化,增强了吸附负反馈,有利于HN-NDR振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锂及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锂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开发能实现高储量、低品位的(浓)海水/卤水锂资源高效提取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电化学提锂技术因其高选择性、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等特点而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电化学提锂技术中锂吸附电极材料的选择/制备和电极体系构建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在锂吸附电极材料的选择/制备上,基于高锂离子选择性的LiFePO4、LiMn2O4和LiNi1/3Co1/3Mn1/3O2电极被逐渐开发应用。在电极体系构建上,与具有阴离子可逆交换性能的AgCl、ZnCl2和聚吡咯对电极所构成的电极体系可避免副反应发生,能耗较低;不含其他对电极材料的“摇椅式”结构电极体系可降低电极成本,提高提锂效率。此外,指出了目前电化学提锂技术尚存在的不足,未来可从电极材料制备、提锂过程优化、装备设计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推进电化学提锂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铜电极上Zn—Ni—P合金电沉积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铜电极上Zn-Ni-P合金电沉积行为。结果表明:在Zn-Ni合金镀液中加入NaH2PO2,Zn-Ni-P电沉积的阴极极化减小,对合金电沉积起活化作用,有利于Zn-Ni-P合金镀层的形成,所获得的Zn-Ni-P合金层与Zn层,Zn-Ni合金层相比阳极溶解峰电位正移,使含磷的锌基合金的耐蚀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环己醇与环己酮在疏水性复合电极上的电化学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自制的2种疏水性复合电极(M-PTFE,M=Ni、Zn)分别应用于环己醇的电化学氧化和环己酮的电化学还原,测定了不同条件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和电极稳定性,结果表明环己醇电化学氧化的转化率达92.5%和环己酮电化学还原的转化率达94.6%。  相似文献   

20.
将新型的C_(60)吡咯烷衍生物(FPD)的异构体之一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木犀草素在FPD/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该电极对木犀草素的氧化还原过程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在2×10~(-8)mol/L~10~(-5)mol/L浓度区间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木犀草素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I_(pc)=-0.0103C-3.5955(R~2=0.9901),检测限为6.6×10~(-9) mol/L。表明所制备的修饰电极对木犀草素的测定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