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倩 《华中建筑》2007,25(7):125-125
"城市要新陈代谢,改造更新是必需的,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又有进行保护的要求,城市的特色要继承,而城市中要保护和继承的,又主要存在于这些城市的旧城之中,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这就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做好这些城市的历史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2.
樊川 《四川建筑》2003,23(6):1-2,4
文章简要阐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及名城保护规划要处理好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就要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要涵盖从市域范围到文物保护点各层面,通过城市设计方法达到全面保护并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从而为旅游事业提供不竭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成都太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状情况,探讨了其保护与更新的手段,并延伸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索。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广泛涉及社会的工作,衙要全民的自觉意识与行动.名城及其文化才会世世代代相传,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留下一块历史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扬州市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近年来。扬州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指导思想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一方面抓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方面加强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能源的有效利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扬州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建设新扬州的过程中,墙材革新工作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的广泛应用又为这座风光秀丽的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文化遗产已经是人类无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却存在着重要的危险。城市文化,是该区域固有的名片,对于城市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文化遗产,则承载了城市对于文化的表达与传扬,是与城市相为一体的。在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强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又要协调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必须重视起来。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中文化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策略展开研究与讨论辩题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城市的规划与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云南省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官渡古镇为例.探寻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历史街区,并使之成为促进城市活力经济因素的方法。并总结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运用有机更新的思想方法.保护街区的人文社会网络.传承与发展地域环境特色,才能达到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形态高度概括和表达了城市的物质形式及其人文内涵。城市形态分析是认知城市并进行城市历史保护规划所必需的理论工作。吸取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的先进理论,结合我国的学术传统和实际情况,创新发展适用于中国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并尝试运用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国城市地理学家的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意大利的建筑类型学理论是很好的学习对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城市的各类"城市形态单元"和"建筑类型过程"的观察确定方法。相关的城市形态研究结果可直接服务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8.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9.
旧城改造不忘保护历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羽 《上海建设科技》1999,(2):33-33,45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阶段,给城市原有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城市建设不外乎要完善基础设施、拆除危房、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逐步实现城市现代化。然而,这就要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尽可能采取建设与保护历史街区建筑的“两全”措施,以保存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这些历史街区和古代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使其焕发青春,赋予它新的蓬勃生机,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与优化投资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晓  欧洋  李刚 《中外建筑》2007,(8):33-35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黄科宏 《规划师》2009,25(11):67-71
针对城市中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水域,提出了“历史地段型水系”的概念,分析了其基本特征.指出城市历史地段型水系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区域,其延续和保护面临日益突出的问题。结合桂林市“两江四湖”历史水系整治规划,从历史地段型水系的延续、保护、更新、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历史空间的组织体系、延续历史形态和格局、调整城市水系运行功能、保护生物文化资源的历史地段型水系的规划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2.
林文斌 《城市住宅》2021,28(2):125-126
历史文化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老街老巷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城市建设使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商业价值逐渐弱化,城市新型商业街道的建设开发对其产生不小冲击.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既要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特色,又要增强其使用价值,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故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值得深入探讨.以梅州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让老街老巷焕发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13.
林文斌 《城市住宅》2021,28(2):125-126
历史文化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带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老街老巷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城市建设使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商业价值逐渐弱化,城市新型商业街道的建设开发对其产生不小冲击.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既要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特色,又要增强其使用价值,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故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值得深入探讨.以梅州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让老街老巷焕发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任文喜  王志军 《规划师》1999,15(4):43-47
1古城保护、改造与历史文脉的延续1.1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把握历史文脉城市历史文化是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中的总和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三方面。这三者在我们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结构体,我们所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应该正确认识保护与发展的辨证关系,积极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引入发展的观点,使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与更新能够留住一个城市的文脉印记,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可以让城市散发独特魅力,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以宁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其历史遗存的特征、内涵与价值,并总结了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与体系,同时遵循实际可操作的原则,从多角度梳理文化传承与更新的策略,以期为宁安市乃至东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璇 《重庆建筑》2002,(3):52-55
“湖广会馆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是一个研究性很强的项目,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尝试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索城市中文物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介绍在历史文化名城市保护规划中采用的类型学方法确定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含量,使保护工作的具体化得观在把握传统城市形态元素的基础上落实。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处在十分复杂的状态:一方面,经过30年来的努力,其保护规划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又面临城市现代化发展与旧城更新的诸多压力。亟需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走出专业部门、专家精英主宰的现状,由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从多维视野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策略与途径。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总结了前三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南京大规模发展与旧城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新型城镇化城市文化传承的角度,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作用、格局保护、疏散政策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新的规划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及其次生灾害已成为威胁文化遗产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梳理了国际、国内文化遗产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和现状,指出气候变化条件下历史城市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技术需要突破一些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在常规的视觉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基础上,重新认知和界定历史城市的“环境”,并改进历史城市保护规划方法,以“自然解”增强历史城市的气候韧性。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国际国内文化遗产领域对气候变化论题的讨论,特别对我国历史城市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状况做了分析;第二部分尝试提出了历史城市环境的三个层次,即自然基础环境、人居生态环境和历史景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三个层次的历史城市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综合的环境观,将气候变化、生态服务功能等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纳入历史城市的保护规划和科学研究;第三部分以敦煌为例,分析不同层次关键环境因素的识别以及如何通过“自然解”来增强历史城市的气候韧性。第四部分作为结论,主张发展历史城市的保护规划技术,不仅要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律,也要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