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宁溪镇白鹤岭下村为案例,以2016年宁溪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为数据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能力,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对研究区空间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有98.5%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平缓地带,分布模式主要呈带状和团状;99.5%的居民点分布于水平地区或缓坡地区,较适宜进行农业生产;98.5%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阳坡,适宜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由道路缓冲区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部分居民点距主要公路较远,内部道路不完善,对研究区内住房建设与生产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SPSS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和同心县4个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丰缺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程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生态环境要素。在南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依旱地布局,密度相对较高,分布较集中;在北部干旱风沙区,分布则较均匀稀疏;在灌区平原,分布最集中密集。(3)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规模相对较大,密度相对分散;相反,居民点分布规模则较小,密度相对较高。(4)交通道路密集性越高,交通通达性越好,表明区位水平相对较高,通行便利,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有沿主要交通干线呈带状密集分布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3.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②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③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完善我国新农村规划编制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省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分析了现状农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在规划建设中赋于村庄、居民点术语新的内涵,建立城乡规划编制六个层次的总框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和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并对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和实施路径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6.
摘 要 土地资源紧缺与村镇土地低效粗放利用并存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节约 和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对缓解建设用地需求,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分 析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利用的本质问题,试图从体制、机制上找准问题的主要症结, 从技术和管理,由宏观到微观等不同层面探求解决途径,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粗放的用地模式下,土地浪费和土地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实整理潜力展开研究.利用GIS技术及数理统计等方法构建地理数据库,分析当前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评价方法的特征与不足,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现实环境,构建潜力修正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理论潜力修正,用以测算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以延安市志丹县为案例研究得到:县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理论潜力值仅为现实潜力值的37.63%,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差距较大.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现实潜力评价模型,并进行潜力分级和分区评价,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其它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展。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可以更综合、更深入地去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本文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深入研究甘井子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趋向同步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突出,现行交通用地形成的交通网络体系结构效益低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益有待提高。提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探讨——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新的事业,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根据江苏省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资金筹集的方式将江苏省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归纳总结为村内整理模式、中心村整理模式、郊区城镇化模式、新村建设模式等四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整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徐州市贾汪矿区复垦前后两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格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方法对复垦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2.98%,即4 861.77万元,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从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来看,提供美学景观、水文调节等功能增幅较大,主要由于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复垦矿区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约有35.04%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采煤塌陷区和山地丘陵地带;约有8.99%的区域呈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贾汪城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等区域外围.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规划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视角,构建村镇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将源潭镇村镇居民点划分为4种分区优化模式,即镇村空间一体式、中心村改造提升式、迁村并点整理式、生态保护搬迁式,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苏州与徐州地区2007--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韵律测度、点模式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比较分析了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而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稀疏;在规模分布上,苏州地区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并具有显著的低值集聚特征,而徐州地区以大规模聚落为主,表现为显著的高值集聚特征;在形态分布上,徐州地区乡村聚落形态较为规整,且聚落连接性和完整性较好,而苏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聚落形态多为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13.
以龙岩市教育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为实证,基于市域和城市两个层面,通过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在交通网络体系作用下的空间结构分析,指出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将教育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集聚与扩散”新模式,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点状与网状”新形态,提出以“智慧城”为载体的“教育城”与”健康城”等城市公共服务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新理念,为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如何优化和改善农村支付清算环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人民银行金融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人民银行马鞍山市中心支行走访了辖内当涂县14个乡镇中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博望镇和湖阳乡,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现状及支付清算服务需求,以寻求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生态聚居点是一个生态动态发展、低碳宜居、可持续的人类聚居模式,乡村生态聚居点系统是社会和谐经济循环生态平衡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的复合生态系统。以简阳市江源镇和睦村聚居点规划为例,说明对乡村生态聚居点的内涵与系统规划的经验,希望对乡村规划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受内在经济规律决定的长期历史过程,而非农产业与农业在经营上的不同决定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然会同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因此,顺应经济规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是应当允许并支持部分离土劳动力彻底离土,由不同规模的城镇对其分层吸纳。同时,应利用转移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联系,把转移进程同城镇自身结构布局的合理化过程结合起来。方法是通过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和政策引导,使农村劳动力被吸纳的重点转向中等城市。特大城市和县以下小城镇的发展目标都应当放在提高质量上而不能放在规模扩张上。  相似文献   

18.
浙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浙江省内不同地市之间、城乡之间、同一地市不同高校之间、同一高校不同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浙江高等教育的“三大均衡”,即:地市间实现均衡发展,只研究11个地市高校的均衡布局问题;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只研究城乡高校的均衡布局,尤其是县级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高校间实现均衡发展,只研究不同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均衡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扩展,以农业为依托、农旅效益并重的休闲农业旅游的载体作用变得愈发明显,深化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于实现乡村脱贫致富、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 10.2软件,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反映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缓冲区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影响其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江苏省休闲农业旅游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为集聚型,并且区域间差距显著,苏南地区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