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动态轨道衡仿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动态轨道衡现场检查和测试的补充,提出了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列车通过轨道衡台面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在硬件电路确定的基础上,描述了为达到各种仿真状态而建立仿真模型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目前动态轨道衡中使用的应力传感器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非晶态合金薄带的压磁电感式应力传感器.论述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推导出了它的输出方程,并分别在材料试验机与矿山有轨运输轨道上进行了静态特性标定和实测试验.试验显示,这种传感器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和灵敏度.另外,这种传感器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坚固耐用,应用于动态轨道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针对压力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受多个非目标参量的影响而导致其输出数据不仅仅与目标参量有关,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以消除非目标参量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消除非目标参量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的压力传感器数据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压力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受多个非目标参量的影响而导致其输出数据不仅仅与目标参量有关,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多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以消除非目标参量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神经网络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消除非目标参量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使用广泛的动态轨道衡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款基于SoPC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该系统用一片FPGA作为核心器件,实现了对动态轨道衡称重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控制;以IP复用技术为核心,采用了Nios Ⅱ软核、SPI核和自主设计的以太网控制器ENC28J60专用控制IP核,通过编写驱动和应用程序,完成了一款专用SoPC系统.系统实现了对动态轨道衡8路传感器信号的采样与传输,同时充分利用SoPC的优势提高了动态轨道衡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的通用性,使其具有灵活高效、适用于不同环境、易于升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善多个同类传感器检测目标参数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正交基神经网络算法,用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神经网络算法对各传感器的量测数据进行处理,并用神经网络输出结果的平均值来实现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给出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仿真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正交基神经网络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器的传感器数据证实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器的传感器数据证实技术。首先利用神经网络对传感器输出的时间序列建立预测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预测出传感器输出值,并用该值与传感器实际输出值之差判断传感器实际输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而减小传感器“软故障”和不同环境噪声对传感器输出数据的影响。同时,为了实现在线应用,采用了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用多个点传感器的构成可以测量同种或不同种参数的多维阵列传感器的方法和技术。所得的信号采用自扫描方式,并实行多路、多向信号同时传输,以利提高阵列传感器的采样速度,实现数据并行输出。此法特别适合于传感信息图象化处理,其输出可直接用于显示、驱动可形成图象数据。  相似文献   

9.
一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优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常多传感器协同工作时会存在交叉灵敏度,输出的数据信息不仅仅由被检测参量所决定,当其他参量变化时输出值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曲面拟合法高效快捷地进行多传感器信息之间的数据拟合,能够很好地抑制非参量与参量之间的耦合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粗神经网络及其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给出一种新的神经网络--粗神经网络结构,并给出了基于粗神经网络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模型,阐述了用于数据融合的粗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方法。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新模型不仅能解决传统模型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解决传感器输出为二值或一个范围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工矿领域散装物料动态计量存在计量精度低、计量设备运行欠稳定等问题,对动态称重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一套分体式电子皮带秤作为动态计量设备。设备通过ARM7芯片对物料重量信号和速度信号实施实时采集,并依据动态计量计算公式,实现物料流量的实时计算。设备同时具有标准的4~20 mA模拟信号输出接口和RS-232通信接口,工厂DCS和本地上位机可以通过上述接口实施设备监控。产品测试和应用表明,该方案设计的电子皮带秤运行可靠,计量精度高,产品适用性好。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基于PLC的悬浮式电子皮带秤在四川某烟草公司制丝生产线中的应用,介绍了悬浮式皮带秤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并从硬件、软件角度阐述了PLC如何实现对皮带秤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电子胶带秤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安装及校验方法,系统分析了电子胶带秤误差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使用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减小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子皮带秤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积分仪器,本文通过研究皮带秤系统的变化,找出引起误差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消除了系统误差对皮带秤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电子皮带秤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电子皮带秤的使用环境复杂,影响因素多,如何选好电子皮带秤及如何安装,并在使用中维护好它,确保其计量准确、可靠。当前,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配料系统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通过失重秤实现物料配料,具有成本低、精度高的特点.文章介绍了基于LPC2131微控制器的失重秤配料控制系统,由LPC2131微控制器控制失重秤上料与下料过程,解决了配料时的动态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7.
The Gemini interconnect is a dual technology (optical and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designed for use in tightly-coupled multicomputer systems. It consists of a circuit-switched optical data path in parallel with a packet-switched electrical control/data path. The optical path is used for transmission of long data messages and the electrical path is used for switch control and transmission of short data message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Fairness issues associated with network operation are addressed and a discrete-event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entire system is described. Network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the simulation model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benefits when using virtual output queuing and quantify the tradeoffs between throughput and fairness in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8.
19.
电子称重仪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丽  陈晴 《自动化仪表》2000,21(2):22-24,27
分析了OCS-XY型称重仪的误差产生原因,在原称重仪的基础上,利用微处理器的软硬件技术对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疏失误差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正,提高了测量精度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A new model for identifying nonlinear systems is presented. The multipath structure with each path consisting of a polynomial followed by linear dynamics is a direct extension of the single path Hammerstein model. An iterative algorithm for obtaining the dynamics from finite length input and noisy output data records is presented and shown to converge for a class of inputs including colored Gaussian processes. Computer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el and algorith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