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建筑避难空间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建筑火灾具有人员疏散困难、扑救困难的特殊性,文章针对人员的安全疏散分析了地下建筑临时性疏散路径的动线模式,针对它们的特点提出了地下建筑避难空间的概念,概括出几种地下建筑避难空间设计模式及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地下空间防火避难空间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大规模、大深度地下空间防火疏散设计逐渐成为工程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结合国内外隧道、地铁及地下公共空间临时避难所的设计,作者提出了我国地下建筑避难空间设计的构想,并对其模式和保障措施作了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地下建筑火灾烟气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建筑发生火灾具有阴燃、人员疏散困难、扑救困难等特殊性,因而烟气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控制地下建筑的烟气呢?合理确定防烟分区、科学设置排烟口和选择有效的防排烟方式,是其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但地下空间火灾易发、烟气浓度大、温度高、疏散扑救困难,因此防火设计至关重要。分析了地下建筑火灾特点,火灾时烟气流动规律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火灾时人员疏散的模型研究,室内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及防火涂料在地下建筑的应用,并对地下建筑防火设计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5.
某高层建筑地下商业部分建筑面积超过20 000m2,采用避难走道进行分隔。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针对避难走道的方案能否保证其内部人员安全疏散的问题提出优化调整方案,并借助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探讨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过程的规律,确定合理可行的避难走道及相关防火设计方案,保证地下商业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为地下商业建筑的合理设计提供建议,也可为类似工程的防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车耀 《今日消防》2020,(1):16-17,19
地下建筑的火灾消防设施状况,影响着地下建筑的应急和疏散能力,因此也直接关系着公众的生命安全。本论文以地下建筑的火灾消防安全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理论对地下建筑火灾特点、地下建筑火灾消防安全现状、地下建筑火灾设施的优化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本论文对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进行阐述,包括火灾中伴随着有毒气体和大量烟雾、火灾中人员疏散困难、火势蔓延速度快,扑救困难以及对建筑物的破坏能力强等。其次,对我国地下建筑消防安全现状进行分析与阐述,主要包括三点,即消防设施投入不足,设施维护不善、地下建筑中人员防火安全意识不高、消防监督设备落后等。最后,本论文对地下建筑火灾消防设施的优化应用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优化供给水管和消防栓设置、提高消防控制室使用率、健全火灾自动警报设置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建设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中高层建筑逐渐增多。建筑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需要设置避难层。
  避难层功能
  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主要是供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使用。
  高层民用建筑不但功能复杂、人员密集,而且机电设备众多,竖向管井也很多,一旦发生火灾,因烟囱效应、风效应,易产生火势迅速蔓延的情况,扑救困难。同时因为层数多,高度大,人员疏散距离远,所需疏散时间长。据统计,普通人在楼梯里连续下行5分钟后,就会感到体力不支。火灾发生时,楼梯间发生拥挤,人们会在等待排队的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建筑物层数越高,疏散所需的时间越长,疏散难度就越大,要将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非常困难。因此,在高层建筑中间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为人们提供休息避难,等待救援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火灾时人员的行为规律,运用疏散模拟软件对楼梯在进入避难层时设计成为强制进入避难区或不需强制进入避难区两种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楼梯设计为强制进入避难区的形式,这样的设计形式虽然整体疏散时间影响不大,但是可以减少避难区上部楼层人员疏散进入安全楼梯的时间和减少楼梯间内人员的拥堵,保证了疏散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介绍养老建筑设计建造需要遵循的相关规范,分析养老设施在安全疏散和避难空间设计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结合老年人的行为能力或护理等级制定疏散宽度指标,提出增加疏散出口和疏散宽度、严格控制楼层数等建议以保障人员疏散。利用公共活动空间或生活用房设置避难间、避难空间设置电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小学校地下体育场馆防火分隔、安全疏散以及灭火救援方面的消防设计难点,分析了下沉式广场的消防设计特点及在中小学校地下体育场馆中的应用。以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小学校为例进行疏散方案设计,利用Pathfinder模拟分析人员疏散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建筑中的人员利用下沉式广场进行疏散不易造成人员拥挤和排队现象,人员疏散环境良好,有效地提高了人员疏散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工程中,不同的建筑结构,利用避难走道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当建筑内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从建筑内部各个角落通过上游安全出口涌向避难走道。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形式的避难走道,人员在走道内的运动分流和汇总形式不同,影响人们的安全疏散。本文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针对避难走道的设计形式进行模拟研究,得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拥挤现象、最短时间安全疏散、使人员顺利的疏散至室外安全区域的设计形式,为实际工程中如何设计避难走道的形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地下建筑火灾中火烟沿地下建筑巷道流动的火烟温度,促使火烟运动的火风压沿程变化规律以及水幕在地下建筑火灾中具有防火。降温。稀释。隔烟的综合作用和地下人员安全疏散、地面人员灭火扑救容易通过的特殊作用,通过计算,论证了水幕在地下建筑疏散巷道中所设置的最佳间距及其在安全疏散和灭火救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地下建筑中水幕的防火作用与最佳设置间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恒栋 《地下空间》1995,15(3):201-207
本文根据地下建筑火灾中火烟沿地下建筑巷道流动的火烟温度,促使火烟运动的火风压沿程变化规律以及水幕在地下建筑火灾中具有防火、降温、稀释、隔烟的综合作用和地下人员安全疏散,地面人员灭火扑救容易通过的特殊作用,通过计算,论证了水幕在地下建筑疏散巷道中所设置的最佳间距及其在安全疏散和灭火救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人员沿楼梯的上行移动特性是地下建筑疏散通道设计、人员疏散时间预测及制定地下建筑疏散方案的基础。为研究人员沿楼梯上行的移动特性,以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典型的地下建筑深度为上行移动距离,通过校园内沿楼梯上行的移动实验,对男生和女生在楼梯上的上行移动速度以及上行移动距离对移动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男生沿楼梯的上行速度大于女生,人员沿楼梯上行的速度与上行移动的距离有关。对于短距离上行,男生的上行速度基本保持不变,超过一定距离后,上行速度随上行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女生的上行速度随上行距离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对于地下建筑沿楼梯长距离的上行疏散,须结合疏散距离讨论上行速度,用单一的平均上行速度去预估疏散时间缺乏准确性。对于埋深较大的地下建筑,应考虑通过使用电梯或其它设施辅助人员疏散,以缩短紧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时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近年来火灾形势分析,结合在医院、养老院、儿童福利院进行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时发现的问题,认为国家现行规范标准对此类场所的疏散要求虽然高于其他场所,但还不能有效满足此类人群的疏散需求。根据不同的场所和人员特点,提出在此类场所设置紧急疏散电梯、坡道、避难间或避难房间的改进措施,并针对每种疏散设施都明确了具体的设置要求,能达到高效安全疏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陈乃志  高菲 《四川建筑》2009,(Z1):19-21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成都等地避难、疏散、安置等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城市地震避难过程、避难需求、避难人员、避难场所标准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用地选址建议,确保规划中场地的实施和平灾结合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商场改扩建工程人员疏散方案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商场8层改造为电影厅,有6部疏散楼梯通往下层,有10个出口通往7层屋顶的避难平台.采用EVACNET软件模拟其3种可能的疏散方案.考虑报警探测时间和人员反应时间,方案一假设人员全部通过疏散楼梯疏散,疏散总时间355 s;方案二假设人员可以通过疏散楼梯和通往避难平台的出口疏散,疏散时间为475 s;方案三1区人员可以借助于2区疏散,疏散时间为325 s.  相似文献   

18.
商业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员密集的特点给地震情况下的人员疏散造成一定困难。本文以商业中心区的避难道路为对象,建立了基于灰关联分析法的评价研究框架,探索避难道路安全评价的量化分析方法,并在重庆市沙坪坝商业中心区的实证研究中证明了采用灰关联分析法作为评价手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地下建筑具有相对封闭性,与外界的换热通风十分困难,因此其消防安全要求往往高于地面建筑。针对某大型商业街即将开业的地下商场进行人员疏散的安全性研究,通过设定一处火源,利用火灾场模拟和人员疏散模拟软件"FDS+EVAC"对商场设置两处出口与三处出口的疏散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将结果与人员必需疏散时间进行对比,得到较优的疏散口分布设计。  相似文献   

20.
调研某大型机场航站楼的人员安全疏散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功能区设置集中、行李处理系统贯通性要求等特点,以及疏散人数、疏散距离、疏散引导技术等问题。提出分区疏散、分段疏散、双向疏散、借用出口、智能辅助疏散、增设避难夹层或避难走道等解决方案。性能化设计评估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疏散方式能够为建筑中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时间疏散到达安全地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