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李艳  康菊红  聂芳红  刘书成  黄超  高静 《广东化工》2021,48(10):7-11,27
离子液体微乳液具有稳定性高、溶解能力强和"可设计性"的优良特性.研究以季铵盐离子液体为极性相,以环己烷为非极性相,曲拉通-100和正丁醇为复合表面活性剂构筑具有离子液体包油(O/IL)、双连续(BC)和油包离子液体(IL/O)三种结构的微乳液体系.当温度从20℃升高至50℃时,[N4444]CF3COO、[N4444]...  相似文献   

2.
用Winsor相图研究了十二烷基磺酸钠(AS)/正丁醇/烷烃/NaCl水溶液体系中相微乳液的相行为。结果表明,随醇浓度的增加,四元体系发生由水包油(O/W)型经中相微乳液(B.C.)到油包水(W/O)型微乳液的转变;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得到的中相微乳液体积越大;形成中相微乳液时需要醇的量增加:中相微乳液形成和消失时对应的单位质量表面活性剂需要的醇量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本文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烷烃、脂肪醇和盐溶液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用微乳液法萃取分离水中的非离子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在湿法冶金工业中萃取分离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形成WinsorⅡ或WinsorⅢ型微乳液,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金属离子进入微乳液的双连续区域或者是W/O型的微乳液中,从而实现水和有机物或金属离子的分离。对影响微乳液萃取的因素如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率(nC/nS)和盐度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和增溶性能及研究进展,对不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醇、油和盐类及温度等对其微乳液增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m2)、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表面活性剂和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等多种因素对CTAB(SDBS)/正戊醇/石油醚/水体系溶水量的影响,首次探明了以石油醚为油相的微乳液形成的较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对于CFAB微乳液体系,m2在0.6~2.5能形成微乳状液,而对于SDBS微乳液体系,m2仅在0.3~1.5能形成微乳状液;加入适量单体AA、AM和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可以提高溶水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CTAB和TritionX-100复配表面活性剂在氯仿作为溶剂时,增溶离子液体bmimBF(IL)时所形成非水微乳液的电导性质,并且与含水体系的微乳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非水微乳液中,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经历了IL/O型微乳液、双连续相、O/IL微乳液三种状态,并且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在IL/O型微乳液阶段电导率随着CTAB的摩尔分数(α)增大而增大,在双连续相和O/IL微乳液阶段,体系的电导率随着α增大而减小.在含水微乳液中,只出现O/W型微乳液,而且随着增溶水质量分数的增加电导率下降.增溶水量一定的情况下,电导率随着α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W/O微乳液技术与纳米粒子的控制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W/O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结构特征以及用W/O微乳液法合成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讨论了制备条件如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比值,反应物、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以及焙烧条件对纳米粒子特征的影响。指出应该加强对纳米粒子生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加强微乳液法与其它纳米粒子制备技术的耦合研究,并注意改善非极性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回收率以降低制备成本。  相似文献   

8.
以价格低廉的天然油脂及其下脚料为原料,制备价廉、界面活性高的烷基羧酸盐表面活性剂。通过相图分析法对阴离子、非离子以及复配的表面活性剂进行一系列筛选,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研制农药表面活性剂/水构成的水包油(O/W)型水基化农药微乳剂,开发出廉价、环保的农药微乳液剂型的配方,作出saa/高效氯氰菊酯/正丁醇/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对配方进行离心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经时稳定性、pH值等性能研究,该微乳剂满足农药指标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9.
徐文斌 《广东化工》2012,39(2):75-77
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了以表面活性剂丁二酸-2-乙基己基磺酸钠(AO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水构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考察了油相极性、表面活性剂浓度、分散相浓度及离子价态、助乳化剂丙烯酰胺(AM)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确定了反相微乳液体系体系的局部相图,初步表征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相结构。结果表明,以极性单体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电导率与增溶水量的变化关系中不存在突变点,有别于一般的以低极性或非极性烷烃(或混合烷烃)作为油相的微乳液体系。当体系中AOT浓度0.1~0.3 M,分散相(盐溶液)浓度≤0.05 M,增溶水量([H2O]/[AOT]摩尔比)w≤9时,可以得到稳定的反相微乳液体系,AM的存在能够增大体系的增溶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微乳液,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n-C5H11OH)为助表面活性剂,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为油相及水四组分组成。从微乳液拟三组分相图出发,确定微乳液区域,然后从接近相图油顶点的某一组成微乳液出发,滴加D4至微乳液破坏,再滴加醇恢复微乳液。如此连续八次,得到一系列微乳液形成的na/ns,no/ns,(na、ns、no分别为相应微乳体液体系中醇,表面活性剂和油的摩尔数),用计算机关联得到相应直线的斜率K和截距I,从ΔG0→i=-RTlnI(K+1)K(I+1)公式,计算上述体系中醇从油相到微乳液液滴界面的标准自由能ΔG0→i。另外,从ΔG0→i随温度的变化,可得到该过程的ΔH0→i和ΔS0→i。本文对其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讨论,这些结果在制备有机硅微乳液、有机硅微乳聚合和化妆品生产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纳米氧化铁的化学制备方法固相法、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微波法、水热法、微乳液法和超声波法等作了详细介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纳米氧化铁在改性塑料和涂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W/O微乳液的微观结构以及制备纳米颗粒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并对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的应用进展进行详细讨论.最后指出了当前反胶团微乳液制备纳米颗粒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张达志  冷士良 《广州化工》2012,40(22):98-100
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界面相行为,考察了中间联接基团长度、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配比、醇链长和烷烃链长对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短链联接基团较易形成单相微乳液,表面活性剂用量较少且有较高的含水量;随着烷烃链长增加,形成O/W区域所需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加,且区域面积在逐渐减小;醇链长改变时,沿着油-(S+A)轴都能形成W/O型微乳液。  相似文献   

14.
基于超临界CO_2流体基本性质,介绍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和评价指标。重点总结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中含氟表面活性剂和碳氢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现状;综述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体系在纺织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得出了其在纺织材料前处理、染色、后整理及纤维改性等清洁化加工上的应用价值;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超临界CO_2微乳液基础理论研究和超临界CO_2/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构建,拓宽其在纺织、材料、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且需求量不断增加。综述了近几年来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燃料电池法,O2、CO、H2O催化合成法、贵金属直接催化合成法和H2/O2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法等合成过氧化氢的方法。提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溶液微乳体系成功制备了纳米V2O5。先采用反相微乳法分别制备碱性偏钒酸铵微乳液和稀硫酸单相微乳液,再将两种微乳液混合得到V2O5前驱物,经陈化、洗涤、干燥、焙烧得到纳米V2O5。通过测定电导率分析了微乳体系的稳定性,采用FTIR、XRD、TEM对纳米V2O5的结构、成分、晶形、粒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反相微乳法制备的纳米V2O5为球形、分散性较好、颗粒粒径为6~20nm。  相似文献   

17.
采用NP-5/环己烷/去离子水体系制备反相微乳液,绘制了该体系的三元相图,并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受控水解反应制备了纳米SiO2粒子,探讨了[n(水)∶n(表面活性剂)](用R表示)和[n(水)∶n(TEOS)](用H表示)对SiO2纳米粒子粒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和激光粒度仪对样品形貌和粒子大小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的SiO2粒子为无定型球形颗粒,粒径在200~500 nm的范围,激光粒度仪分析得到的平均粒径随着R和H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6.0 nm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以此磁性纳米粒子为核,在OP-10/正丁醇/环己烷/浓氨水反向微乳体系中制备出Fe3O4/T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通过XRD,TEM,VSM对复合粒子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采用微乳液法能够制备出Fe3O4/T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并且包覆后比饱和磁化强度有所下降,但矫顽力仍趋近于0,显示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19.
Ionic liquids (ILs), a kind of novel green media composed entirely of cations and anion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unique properties such as non-volatility, tunable polarity, high stability and so on. In this work, the latest progress on the fix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CO2) using ILs as absorbents, catalysts or promoters has been summarized. Th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nventional ILs and task-specific ILs wa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onversion of CO2 with epoxides, propargyl alcohols and amines using ILs was critically evaluated, and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the fixation and conversion of CO2 using the ILs were demonstrated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absorbents and the catalytic systems without ILs. This research progress may finally lead to building of an in situ fixation–conversion process of CO2 with ILs. If so, we are near an epoch of the 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2, although there is obviously a long way to go for us to achieve such a goal.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壳聚糖、胶原蛋白等天然高分子和聚乙烯醇(PVA)、聚乳酸(PLA)等合成高分子止血材料如海绵、水凝胶、气凝胶、颗粒、纳米纤维膜和薄膜等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创伤止血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其止血、凝血、抗菌、生物活性和相容性等相关性能,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