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将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苯乙烯(St)作为聚合单体,通过悬浮聚合工艺制备了BA-SMA-St油水分离聚合物(PBSS)微球。使用红外光谱仪、显微镜表征了微球的基本结构和形貌,测试了微球的油水分离性能、保油性能以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吸油性能,并探讨了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性能,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微球的吸油倍率减小。在25℃下对汽油饱和吸附倍率可达11.72g/g,所需时间为30min;在70℃下对汽油饱和吸附倍率可达12.64g/g,所需时间仅为15min,吸附饱和后微球的保油率高于98%。  相似文献   

2.
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为单体,水为分散相,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结构、交联剂浓度、共聚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等对高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所制树脂可吸其自身重的11倍左右的煤油、16倍左右的苯。  相似文献   

3.
高吸油性树脂PASE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和苯乙烯为单体 ,水为分散相 ,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BPO为引发剂 ,采用悬浮聚合法 ,合成高吸油性树脂PASE。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交联剂和分散剂用量等对PASE的影响。并对PASE的吸油率、吸油速度、保油率、浮油回收性以及重复吸油性能等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丙烯酸-2-乙基-己酯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合成了共聚型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共聚单体的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诸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的性能影响。制得的树脂可以吸其自身质量的11.8倍的煤油、14.7倍的苯、6.5倍的泵油。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酸酯类吸油树脂因具有良好的吸油性、保油性而备受关注,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块材或粉末上,对微球状树脂的研究较少。微球因其加工更加方便、吸油倍率更高而备受关注。采用悬浮聚合法,通过调节软硬单体比例,维持反应体系稳定性,制备了分散性好的吸油树脂微球。以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S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环己烷(CYH)为致孔剂,合成P(SMA-co-BA-co-ST)高吸油树脂微球。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光学显微镜(OM)、热重分析(TG)等手段对树脂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树脂微球分散性好、粒径均匀,比表面积大。系统分析了各因素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m[SMA∶BA]=3∶1、ω(ST)=25%、ω(DVB)=0.2%、ω(AIBN)=1.25%、ω(PVA)=1.25%、ω(CYH)=20%,对CCl4、CHCl3、CH2Cl2的饱和吸油倍率分别为33.50g/g、3...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并对其吸油性能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交联剂、引发剂、分散剂和反应温度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时树脂吸油能力较好;合适的工艺条件为:DVB用量1.0%(wt,质量百分数,下同),BPO用量1.2%,PVA用量0.8%,反应温度65℃时,制备的树脂对四氯化碳(CCL4)的吸收率为36.8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谱图表明树脂内部呈现多孔的互穿网络结构,热失重分析表明吸油树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以甲基丙烯酸酯及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考察研究了交联剂及分散剂的种类、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单体配比等因素对高吸油性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所合成的高吸油树脂可吸自重15倍以上的苯、14倍以上的二甲苯,且吸油后树脂强度高.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LMA),研究了该树脂对柴油、汽油、甲苯和四氯化碳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树脂的吸油率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最后达到最大吸油率Qmax,CCl4的Qmax最大,为14.596 g/g,达到Qmax的时间约为110 min;柴油的的Qmax最小,为4.174 g/g,而吸油速率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树脂对CCl4、甲苯和汽油的保油率不到90%,对柴油的保油率达到90%以上。树脂的缓释保油率与油品的种类关系较大,树脂对甲苯和四氯化碳的缓释能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 LMA)、苯乙烯( St)和丙烯酸丁酯( BA)为共聚单体,制备速吸型吸油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等因素对树脂吸油率和吸油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功制备了三元吸油树脂;2、当St的用量为40%( w),m( BA)∶m( LMA)=1∶2时,制备的三元吸油树脂对3#喷气燃料和甲苯的最大饱和吸油率分别为8.25 g/g、12.77 g/g。  相似文献   

10.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二元共聚树脂,采用冻胶纺丝技术制备了纤维状共聚物树脂,研究了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含量对树脂饱和吸油率、吸油速率以及充分溶胀后树脂剩余率的影响,分别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对树脂的化学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利用软件materials studio对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共聚过程中的物理缠结能力进行了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11.
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及回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及丙烯酸异辛酯(EHA)为共聚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醇酯( EGDMA)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活性磷酸钙(ATCP)为助分散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在3L四口烧瓶中合成了三元共聚高吸油树脂.讨论了吸油时间、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油...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水为分散相,环已烷为连续相,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交联聚丙烯酰胺微球,考察了不同油水相比,单体浓度,分散剂用量对粒径的影响;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及不同粒径大小对吸水率和离子吸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磺酸钠(AMPS-Na)、3-烯丙氧基-2-羟基-1-丙烷磺酸钠盐(HAPS)两种可聚合表面活性剂作为改性剂,与丙烯酰胺共聚,合成了两种改性聚丙烯酰胺吸水性树脂。研究了不同掺量交联剂与改性剂对聚丙烯酰胺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性能及抗碎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交联密度可降低聚丙烯酰胺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但对其抗碎化能力无改善效果;AMPS改性后的聚丙烯酰胺吸水倍率增大,但其脆性增加,抗碎化能力变差;HAPS改性后的聚丙烯酰胺吸水性能降低不显著,而且韧性和抗碎化能力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酸钠的反相悬浮聚合及吸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环乙烷为连续相,司班60为分散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后期添加聚合单体的办法反相悬浮聚俣合成粒径增大的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钠树脂。研究了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用量,后期添加单体量、搅拌速度以及链转移剂对吸液性能和树脂粒径的影响。制得的树脂吸去离子水率为1700mL/g以上,吸0.9%NaCl溶液100mL/g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系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勇  赵彦芝  万涛 《功能材料》2004,35(5):638-640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系二元共聚高吸油性树脂,系统研究了悬浮聚合丙烯酸系二元共聚吸油性树脂中不同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对吸油性树脂的吸油倍率、保油率以及耐热耐寒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孙道兴  李昉 《纳米科技》2007,4(6):20-23,32
将水性聚氨酯弹性树脂2344用硅烷偶联剂改性,并与纳米二氧化硅、功能多胺聚合物、颜填料和助剂等复配,制得了性能优异的自交联环保型道路标志涂料。该水性纳米复合道路标志涂料具有干燥速度快、强耐磨、耐水和耐老化的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弹性树脂,在涂料中能明显改善涂料的干燥速度、附着力和耐水性。纳米二氧化硅、云母和玻璃粉等功能填料与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弹性树脂和多胺聚合物发挥协同作用,能明显增强涂料的干燥速度、硬度、耐磨性和抗紫外线粉化性能,满足道路标线涂料的特殊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吸油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低交联度的聚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树脂性能和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聚合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8.
淀粉接枝系高吸水吸油树脂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淀粉与丙烯酸等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吸油树脂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以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淀粉与单体比,交联剂用量等对淀粉改性制备高吸水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反相乳液聚合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石油醚为分散介质,Span6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作为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共聚合成了AA/ANa/AM耐盐性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单体、交联剂、中和度、反应温度、乳化剂、共聚组成等对树脂吸液能力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下吸水率及吸盐率分别为753.5g/g和158.6g/g.  相似文献   

20.
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复合纳滤膜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并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滤除PDMAEMA水溶液中的低聚物和未反应的单体.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以所精制的PDMAEMA为水相涂层液,以对二氯苄的正庚烷溶液为有机交联剂,利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了PDMAEMA/PSf荷正电复合纳滤膜.实验重点研究了PSf基膜和单体浓度、水相pH值及浸涂时间、水相沥干时间、交联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所制备纳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较优的制膜条件.所制备的荷正电纳滤膜对1g/LMgSO4水溶液(0.8MPa,30℃)的截留率为86.7%,水通量为8.4L/(m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