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浆纱机     
《纺织机械》2001,(1):43-44
本届展览会上德国、美国、日本、瑞士和中国等1 1家厂商参展 ,仅有盐城纺机厂、射阳二纺机厂展出车头 ,其余都是图片和资料展出。各种机型基本上都采用变频调速电机传动 ,国内机型有不少已改为分单元独立传动 ,即经轴、浆槽、烘筒、车头等各部分都由独立的变频电机传动 ,控制要求高 ,造价也高 ,这方面已经向国外机型靠拢 ,在上届展览会上是没有的。烘燥部分一般都采用多烘筒烘燥 ,烘筒数可任配 ,大多为积极传动 ,仅有贝宁格公司泽尔机型为消极传动 ,据介绍是为了防止意外张力的产生。浆槽部分提倡小浆槽 ,以使浆液保持新鲜。另外三辊互压可…  相似文献   

2.
SGA1401-108型7烘筒浆纱机系采用4烘筒分层预烘,可供纯棉和涤棉细支高密织物经纱上浆,达到优质、高效、节能、低耗的效果。但该机在使用中存在预烘部分导纱辊在落轴后开车粘浆,上浆辊轴头处漏浆、上浆辊轴承易损坏、烘筒轴承拆卸保养困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厂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泼拉脱Texmaster 936型浆纱机的烘燥装置,与一般的现代化浆纱机有共同点,即采用烘筒进行供燥。在单桨槽机型上一般用七只烘筒,在多浆槽机型上,每四或六只烘筒与一只浆槽配成一个单元,最后再用四烘筒进行烘焙。各只烘筒单独传动。温度可单个烘筒分别控制或两三只为一组分组控制。  相似文献   

4.
我厂使用上海棉纺织科研所与沪东纺机厂研制的SGA1401-180型七烘筒烘燥的浆纱机。一年多来,对多烘筒预烘装置作了改进和试验,取得了一定经验。目前,经改进后的多烘筒分层预烘装置已投入正常运转,浆纱效率高,质量稳定可靠,基本上能满足涤/棉品种的上浆工艺要求。 一、烘筒烘燥技术中的问题 浆纱烘燥方式一般有热风式、烘筒式以及热风一烘筒并用式三种。图1是这三种烘燥方式烘燥效率的比较曲线。其中,A点表示浆纱在上浆后经过压浆辊挤出多余水分后  相似文献   

5.
GA301型浆纱机改装JB-IA/IB型输浆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公司购置了2台GA301型浆纱机,在生产细号高密品种时,输浆量明显不足,浆液不能得到充分循环,经常出现结浆皮现象,造成浆斑疵布增多.由于供浆不足,浆槽液面过低,经常出现整匹的轻浆疵布,严重制约着浆纱质量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选用JB-IA/IB型辐片式不锈钢输浆泵替代了原输浆泵.使用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美国西点铸造和机械公司生产的双联式上浆设备,既能用于染色、上浆,又能用于双浆槽和双幅经纱上浆。该设备由经轴架1、两个浆槽2、3、两组烘筒4、5以及成轴机(车头)6组成。对染色、上浆来说,浆槽2用于染色,第一组烘筒4用于固色,浆槽3用于显色和上浆,第二组烘筒5用于最后烘干已染色、上浆的经纱。将用于染色的572型浆槽(安装有两个浸没辊和两对挤压辊)用于染色、上浆,现已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生产的各种浆纱机,均采用机械式齿轮输浆泵,生产中经常发生故障,其安装位置又不便于维修,是影响浆纱机正常生产的一个难题。济南国棉四厂浆纱研究组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加以改进,设计研制成JSM—20型浆液循环装置。该装置主要特点是不用电机驱动,由进汽管、输浆管、喷嘴、混合腔组成。根据流体的速度和压强成正比的原理,利用浆纱机烘房的汽浪带动浆液进行循环。蒸汽流经喷嘴时,由于喷嘴本身断面收缩,使气流产生高速喷射运动,浆液由小浆锅吸入,蒸汽与浆液在混合腔内混合,达到交换热能,提高温度的目的,然后推进入浆槽。当浆槽内浆液过多时,浆液通过溢浆器回流入小浆锅,周而复始,代替原齿轮泵,达到控制浆槽液面高度。混合新旧浆液、保持浆液粘度、保证浆纱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GA30 1型双浆槽浆纱机循环浆泵采用的是低速蝶形齿轮泵 ,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 1 )供浆不足 :由于联接蝶形齿轮的传动轴支承一端为普通滚珠轴承 ,靠近蝶形齿轮处的支承为铜套 (有的采用聚四氟乙烯套 ) ,铜套容易磨损 ,造成蝶形齿轮与传动轴间间隙增大 ,蝶形齿轮与泵体端盖摩擦造成泵内容积增大 ,从而使泵浆能力下降。加上转速低等因素 ,经常会出现供浆不足 ,影响浆液循环。( 2 )漏浆 :传动轴与泵体密封采用石墨盘根形式 ,使用中需经常上紧盘根并添加盘根 ,稍不注意就会漏浆 ,由于支承铜套磨损 1h~ 2h就要紧一次盘根影响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9.
SFJ-1型浆纱机自1981年由苏北纺织机械厂投入批量生产以来,根据几年来的使用情况,用户普遍反映,该机的烘房由于采用了热风烘筒联合式,升速与恒速烘燥阶段采用低风速大风量分段小循环的技术路线,蒸发能力强,汽耗低,浆膜完整率高,一般在85%以上。落浆落物率亦较低。在降速烘燥阶段采用烘筒烘燥,使此阶段时间缩短,有利于提高车速。但在使用中发现,烘房循环风机的结构有利有弊(见图1)。有利之处如前所述,其缺点是:(1)五组循环轴流风机(每组二只)与电机一起装在烘房内,由于热循环,烘房下部的温度一般也高达85°~95℃。相对湿度达18%左右,而普通电机工作温度一般在65℃以下,故电机工作环境差,电耗大,电机容易烧坏;(2)风机轴承长期在高温高速下工作,由于风机结  相似文献   

10.
我厂于1985年安装了一台SG2-2-200型浆纱机。该机烘房为热风烘筒联合式,由热风湿区和烘筒干区组成。湿区采用低风压大风量,由四组轴流风机对吹经U型散热器向上送热风;干区采用七只Ф570mm水斗式排水烘筒。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湿区和干区都出现严重漏汽、漏水问题。影响烘干效率,浪费能源,影响工作现场清整洁。因此,对该机湿区和干区分别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1.
郑纺机生产的 G142A 型浆纱机,经调研认为它不适应化纤混纺经纱的上浆。为此研制了热风烘筒(假)联合式浆纱机。一、烘房的技术特征1.五只烘筒、后上润滑剂的装置与循环热风同置一室,热风从前向后喷吹浆纱,自行循环,烘房内形成负压,热风不外窜。2.烘筒(?)570毫米,由紫铜皮(厚度2.5  相似文献   

12.
随着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浆纱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型浆纱机要求可靠性好、工艺性强、可控性好、控制精度高等 ,以满足上浆品种的多样化和织物品种的高档化需要。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由德国伦茨公司协助 ,开发了GA30 8型多单元传动浆纱机。  一、主要技术结构特征1 总体结构形式工艺流程如图 1。该浆纱机主要由双层经轴架、双浸四压高压浆槽、分层预烘及合并烘干的高架烘筒烘房、大卷装调幅车头及电控部分组成。其中织轴卷绕、拖引辊、烘筒烘房、前后浆槽的上浆辊和引纱辊分别由 7只电机拖动。图 1 …  相似文献   

13.
我公司使用的G142B-180型浆纱机采用CJB-2型循环浆泵,安装在小浆槽与烘房之间一个狭小的空间内,此处还有纵横的蒸汽管道,维修浆泵特别是轴承座很不方便.  相似文献   

14.
上棉十一厂吸取了各兄弟厂有关浆纱机改造方面的先进经验,设计制造了一台热风烘筒混合式高速浆纱机,浆纱速度可达40~70米/分。通过近几个月来的运转情况来看,各方面都比较正常,基本上达到原来设计的要求。该机的主要特点如下: 1.采用热风和烘筒混合式烘房  相似文献   

15.
问:多烘筒浆丝机是否每只烘筒表面都要包覆F—46薄膜? 答:在浆丝机烘筒表面包覆F—46(即四氟乙烯、六氟乙烯共聚薄膜)的作用,是使经丝不被吸附于烘筒表面,可以避免在湿粘状态下经丝离开烘筒时,浆膜粘搭产生丝拉毛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织造生产率。而F—46薄膜导热系数远比烘筒表面材料铜低,包覆薄膜之后,影响烘燥效果,只能相对降低浆丝车速加以弥补,降低了上浆工序的生产率。兼顾F—46薄膜作用和尽可能大的发挥烘燥效率是浆丝工序的一对矛盾,所以在多烘筒浆丝机上,在经丝出浆槽侧的几只烘筒包覆F—46薄膜以  相似文献   

16.
刘健 《棉纺织技术》1989,17(11):44-47
我厂引进西德祖克S232型浆纱机,其纱线张力控制由浆槽出口、两组烘筒之间和织轴三个控制点完成,其中浆槽出口与烘筒之间的纱线张力为人工调节,织轴纱线卷绕张力由DPS-109三位式张力调节系统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7.
探讨浆纱设备性能状态对上浆的影响情况。论述了浆槽加温形式、浆槽循环浆泵、浆槽形式、湿分绞形式、温度控制形式、烘筒涂层质量、张力辊形式、干分绞形式、调浆桶、输浆系统、蒸汽管道设置等对浆纱质量的影响。介绍了设备配置、安装和维修方法对浆纱设备正常效能发挥的影响。指出:浆纱设备状态对浆纱效果有着显著影响,不同的浆纱设备都有其各自的机构特点及上浆性能,即使是同型号浆纱设备,其配件及相关配置和安装的差异也会造成明显的上浆差异。认为只有立足于浆纱设备才能制定出理想的浆纱工艺。  相似文献   

18.
一、机构特点1.该机是在1491热风式浆纱机后面增添九只染槽两只烘筒组成机组,全机长29.7米,高、宽均同1491热风式浆纱机.  相似文献   

19.
本机装有32只超高效的烘燥滚筒,用两只或两只以上的浆槽进行上浆,可以用于分层经纱上浆和染色经纱上浆。由于采用标准型结构,机器可装用辅助浆槽和辅助烘筒。各只滚筒  相似文献   

20.
降低浆纱机停台率提高好轴率为了配合我厂60台ZA205i-190型喷气织机的生产,我厂于1993年购买郑纺机GA301-240A型双浆槽双程热烘浆纱机,该机性能良好,基本能达到上浆工艺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该机的效率和质量,我们通过对CJ12/12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