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_1煤煤层气储层描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煤厚、煤岩组成、煤级、煤体结构、裂隙系统、渗透性、吸附/解吸特性等方面对河南省的主可采煤层二1煤的煤层气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镜质组含量较高、割理比较发育、外生裂隙发育适中的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渗透性最好,是最有利的储层;外生裂隙发育适中的无烟煤是有利储层;碎粒煤为不利储层;糜棱煤为不可开发储层.临界解吸压力较高、含气量较高的中煤级煤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2.
从煤厚、煤岩组成、煤级、煤体结构、裂隙系统、渗透性、吸附/解吸特性等方面对河南省的主可采煤层二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探讨了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成成因,指出煤中硫的含量主要受泥炭沼泽介质性质和成煤植物的控制。当介质为半咸水时最易形成高黄铁矿硫煤,淡水介质时往往形成低典铁矿硫煤,煤中有机硫的含量主要受成煤植物控制,当成煤植物为辉木类时易形成高有机硫煤:以石松类为主时,有机硫含量极低,最后从微生物地球化学角度论述了煤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煤中黄铁矿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4.
淮北地区煤储层物性及煤层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研究了淮北地区地物构造演化及控气特征,结果认为:淮北地区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演化对煤储层物性控制作用十分显著,以EW向的宿北断裂为界,北部地区煤层气勘探前景不佳,南部地区的东部,煤层的展布受褶皱形态的控制。在宿面向斜和南坪向斜中,煤层埋深、煤体结构、含气性、含气量和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均有利于煤层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具有较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临涣矿区强变形构造煤发育,煤体结构复杂,基本无勘探前景;涡阳矿区正断层发育,煤层气含量相对较小,但渗透性较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探讨了河南省下二叠统山西组二_1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成因,指出煤中硫的含量主要受泥炭沼泽介质性质和成煤植物的控制。当介质为半咸水时最易形成高黄铁矿硫煤,淡水介质时往往形成低黄铁矿硫煤。煤中有机硫的含量主要受成煤植物控制,当成煤植物为辉木类时易形成高有机硫煤:以石松类为主时,有机硫含量极低。最后从微生物地球化学角度论述了煤中黄铁矿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煤中黄铁矿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6.
刘家勘探区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刘家勘探区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开发条件,认为研究区煤储层的煤级,孔隙性和渗透性相对较低,但地质构造简单,煤层气资源丰度高,煤储层厚度,含气量,含气饱和度,甲烷浓度,临储压力比,临界解吸压力等都较高,压力梯度基本正常,可采性以及煤层气开发和利用前景条件较好。并已被煤层气井排采试验结果所初步证实,同时,中也就区内今后的煤层气开发工作提出了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8.
根据对煤体的宏观与微观观测,对原有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建立了针对构造煤的储层几何模型,将原有的单一直径球形基质孔隙模型扩展为双直径球形孔隙模型,同时对两类几何模型的适应条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的双直径球形孔隙内煤层气的扩散方程揭示了构造煤储层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煤体的宏观与微观观测,对原有煤层气储层几何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建立了针对构造煤的储层几何模型,将原有的单一直径球形基质孔隙模型扩展为双直径球形孔隙模型,同时对两类几何模型的适应条件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的双直径球形孔隙内煤层气的扩散方程揭示了构造煤储层煤层气运移产出机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井岩心、薄片、铸体薄片、孔渗及压汞分析资料,结合成像测井资料,对建南地区长兴组生屑滩相储层的主要储集岩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台地边缘滩相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以及台内滩相的生屑灰岩为长兴组的主要储集岩类型.二者均归属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型.台地边缘滩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可见白云石原生...  相似文献   

11.
煤层气储层为双孔隙结构,常规天然气测井评价方法不适合于评价煤层气储层,本文在大量煤田测井文献基础上,选用有效参数,利用三孔隙度差异法、空间模量差比法等识别煤层气储层,基于Matlab设计软件,绘制三角交汇图和M-N分析图,通过煤层体积模型计算碳、灰、水含量,计算煤阶、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量来评价煤及煤层气储层性质。  相似文献   

12.
焦作矿区二1煤储层特征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焦作矿区二1煤储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煤层气具有含量高、煤储层压力略高于静水压力、气饱和度较高和煤吸附性能较强,但煤层的渗透性较差和储层温度较低等特征.由于煤变质及其演化、断块构造及其差异升降运动和三叠纪末抬升剥蚀以及第三、四纪局部快速沉降等因素,对煤储层特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本区煤储层特征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韩城、保德区块煤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基于火柴棍模型,推导了新的分形特征表征方法,并利用扫描电镜实验和压汞实验数据对新方法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低煤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火柴棍模型更能精确表征中、低煤阶煤岩的双重孔隙结构特征。在双对数坐标中,进汞饱和度与毛管压力成双线性关系,即以半径1 μm为界,中低阶煤岩孔隙结构具有分段分形特征,孔隙和裂缝具有不同的分形区间和分形维数。韩城、保德区块裂缝分形维数和孔隙分形维数分别在2.80~2.98和2.17~2.33,且裂缝分形维数随孔隙分形维数增加而增加,两类分形维数均随平均孔隙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加依次降低。表明煤岩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储层评价的关键指标,分形维数越小,储层物性越好。煤岩分形维数能够表征其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分形维数越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越强。韩城、保德区块割理、裂缝的分形维数远远大于孔隙分形维数。  相似文献   

14.
以沁水盆地某研究区的排采资料为基础,围绕煤层气储层产气量动态变化预测技术开展研究.煤层气开采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产气量受煤层气储层自身特性和排采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开采过程中系统内在变化的反映.可以通过研究煤层气产量的历史数据,挖掘产气量随时间变化的内在规律,并对未来的产气量进行预测.基于煤层气储层产气量的历史数据,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煤层气储层产气量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实际产气量数据验证,对于产量波动小、峰值明显、稳产时间长的煤层气储层,灰色预测模型在对产气量进入递减阶段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井径扩大对高效开发煤层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依据测井曲线视电阻率值的相对大小,划分出了潘庄区块部分煤层气井对应的硬煤和软煤,并对软煤所占百分比进行统计,展现区块内软煤比率的空间展布规律.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比分析煤层倾角、岩体强度因子、软煤比例及软煤厚度对井径扩大的影响,得出软煤比例与井径扩大的关系最为密切,岩体强度因子及软煤厚度与井径扩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煤层倾角对井径扩大基本上无影响,为高效开发煤层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富集成藏受煤储层地质特征的制约。通过对大量实验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乡宁矿区煤层气成藏基础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煤储层发育特征、煤岩学特征、煤化学与工艺特征及煤级与煤相特征等。结果表明,本区主要煤层煤空间展布稳定、累计厚度大、煤质好、热演化程度高,具备煤层气成藏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7.
延长油田东区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物受盆地周缘多个物源区的综合影响。从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主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及重矿物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特征,恢复了该区物源。研究区山西组山2段总体少盐水,山1段以延安地区为界,以南地区少盐水、以北地区中盐水;富集Rb、Th、U、La、Pb、Nd、Gd而亏损Ba、Nd、Ta、Ce、Sr、Eu,山1段和山2段分异度不大;以Y145和Y153—Y120一线为界,前者以北地区及后者以南地区主矿物类型相似,受物源影响含量差异大。研究区山西组沉积物受北北东方向、北北西方向和南方3个物源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8.
煤层甲烷是赋存在煤层中的自生自储式天然气。本文通过对洛阳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段煤层的生、储、盖等基本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认为该煤段生储类型以多生高储和多生低储为主 ,顶底板以泥质封闭 ,盖层条件好 ,总资源量为2600×108m3,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在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岩芯观察、薄片鉴定,进而进行准确定名并按成岩作用是否对孔缝形成有利及对油气生、运、储是否有贡献,将成岩作用划分出建设:生成岩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膏溶、岩溶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压实、收缩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强重结晶作用,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溶孔及裂缝的充填作用)两种成岩作用.同时对孔隙成因作出分析,且找出岩石学方面的证据.依据镜下薄片鉴定与有机地化手段相结合,对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岩作用作详细研究,并对成岩演化史进行恢复.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成岩作用形成成岩期次及与孔隙演化关系,对嘉陵江组成岩作用取得了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为全新认识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储集空间提供了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沁水盆地某研究区的测井、实验测试和排采资料为基础,围绕煤层气储层产能预测技术开展研究.煤层气产能受煤层气储层自身特性和排采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开采过程中系统内在变化的反映.而利用测井方法获取的储层参数,主要反映的是储层静态特征.利用测井方法评价储层产能,就是力图利用这种通过测井方法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