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u(TTA)3·phen三元配合物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三元配合物 Eu( TTA) 3· phen,并采用化学改性 sol- gel提拉法制备了 Eu( TTA) 3· phen薄膜 ,对薄膜的各种性能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用光声光谱确定了 Eu( TTA) 3·phen薄膜的光学透明区间  相似文献   

2.
Eu(DBM)·phen三元配合物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三元配合物Eu(DBM) 3 ·phen ,并采用Sol-Gel提拉法制备了Eu(DBM) 3 ·phen薄膜 ,对其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将高发光Sm(TTA)3phen有机配合物以不同比例填加到丁腈橡胶(NBR)中,制备了一系列荧光性能优良的Sm(TTA)3phen/NBR复合材料.随着稀土配合物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不断提高,没有出现"荧光猝灭"现象,硫化后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进一步增加.SEM显示硫化后配合物的粒径进一步减小,容入NBR基质的配合物量增加,因此,复合材料的荧光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肖尊宏  朱淮武  陈卓  樊金华 《化学试剂》2006,28(6):359-360,370
合成并表征了可溶性双(硫代磷酰基)亚胺铕配合物Eu(BTI)3DPPZ,在挥发性溶剂中具有好的溶解性,TG表明它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345nm的激发波长下,Eu(BTI)3DPPZ的最强发射波长在612nm,这是铕离子的特征发射谱线,归属于5D0→7F2。从发光强度来看,Eu(BTI)3DPPZ的光致发光产生了较强的红光。  相似文献   

5.
《弹性体》2015,(4)
以三氯化铕、α-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HTTA)、邻菲罗啉(phen)为原料合成了Eu(TTA)3phen探针分子,将探针分子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混合后进行聚合,获得了Eu(TTA)3phe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温敏漆。采用红外光谱(IR)、差热-热重分析(TG-DTA)、荧光光谱对探针分子的结构和形貌及温敏漆温度猝灭性能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和表征。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探针分子中Eu3+、HTTA、phen间形成了良好的配位键;TG-DTA分析表明,在285℃以下探针分子能够稳定存在。不同温度下荧光光谱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温敏漆荧光发射强度逐渐减弱,而最强发射峰波长不随温度变化,均在613nm左右,说明温敏漆具有良好的温度猝灭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以钼酸铵、硝酸钠、氧化钆、氧化铕作为原料合成NaGd(MoO_4)_2: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RD对所合成的荧光粉进行结构分析,通过荧光光谱探究了样品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900℃,稀土离子Eu~(3+)的掺杂浓度为8%时所制备的荧光粉具有最佳的发光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稀土氧化物为原料,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液,加入适量的聚乙烯醇做成膜物质,用浸渍拉提法在石英玻璃表面上得到均匀的薄膜,然后经过适当的干燥和热处理得到Y2O3∶Eu3 发光薄膜.讨论了Eu3 的掺杂浓度和热处理温度对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Eu3 的最佳掺杂浓度为8%(摩尔分数),薄膜的发光性能随热处理温度提高而增强,当热处理温度达到700℃后,薄膜的发光性能基本上稳定.同时用原子力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结构.  相似文献   

8.
钟丽  秦臻  莫江敏 《广州化工》2022,(24):71-74
利用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H2MBA)作为配体,在水热条件下与硝酸铕反应,合成了一维Eu(Ⅲ)配合物{NH4·[Eu(HMBA)4]}n。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和荧光光谱测试。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为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na,八个配位氧在Eu(Ⅲ)周围形成一个四方反棱柱配位环境。配合物呈现一维之字链型,在氢键的作用下组装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光谱分析发现配合物用394 nm紫外光激发有特征荧光,表明H2MBA配体能较好的敏化Eu3+发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9.
陈秋云 《化工时刊》2006,20(1):9-11
以锌(Ⅱ)离子为模板分步合成法获得了大环配体单核锌配合物,在此基础上引入稀土离子获得Ln(Ⅲ)—Zn(Ⅱ)(Ln=Eu,Tb)杂核配合物。用IR、UV、ES—MS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Eu(Ⅲ)—Zn(Ⅱ)大环配合物在己腈溶液中检测到Eu(Ⅲ)离子特征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工艺在高浓度含酚废水处理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研究了Cu2(NO3)(OH)3和过硫酸盐对于废水中苯酚的降解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Cu2(NO3)(OH)3-过硫酸盐体系在较广泛的pH条件下(pH值为5.0~10.0)对苯酚的降解效率均较高。溶液中的总有机碳(TOC)分析表明,在pH值为8.0,1 g·L-1过硫酸盐和1 g·L-1 Cu2(NO3)(OH)3条件下,该体系可在4 h内将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苯酚完全矿化而没有产生二次污染。猝灭剂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进一步证实Cu2(NO3)(OH)3-过硫酸盐体系中的主要氧化物种是O2·-、SO4·-1O2。  相似文献   

11.
何飞刚 《化工时刊》2010,24(6):21-23
基于锰金属酶模型配合物在揭示生命科学中的理论和应用意义,设计锰酶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合成了Mn(phen)2C l2配合物,并结合文献资料推测了其可能的形成机理及一些实验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田高  吴超  刘琦  周静  陈文 《陶瓷学报》2005,26(4):231-234
本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无机硅源以及1,3,5-三甲苯(TMB)为加长剂合成了有序介孔分子筛(MCM-41)。选择Eu(DBM)3phen为客体,纳米级介孔分子筛为主体,在氯仿中进行分子组装,制备具有强发光性能的超分子纳米复合材料Eu(DBM)3phen/APTES-MCM-41。采用XRD、HRTEM和荧光光谱分析等对产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u(DBM)3phen组装进APTES-MCM-41孔道之后,发光纯度提高。其原因为APTES-MCM-41表面的-NH2基团强烈影响了Eu3 离子周围的配位场。由于配位场的微扰作用,Eu(DBM)3phen配合物的对称性强烈下降,导致发光纯度提高。结果同时表明,Eu(DBM)3phen/APTES-MCM-41随着Eu3 离子组装量的增加而发光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20 mmol·L-1硫酸-1.2 mmol·L-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介质中,半胱氨酸可以增强三(1,10-菲咯啉)钌(Ⅱ)[Ru(phen)32+]-KMnO4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基于此,建立了一种化学发光直接检测半胱氨酸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分别为2.5×10-2-2.0μg·mL-1和2.1×10-2μg·mL-1,对11份含半胱氨酸0.5μg·mL-1的溶液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3%.将其用于合成样品中半胱氨酸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并提出了可能的化学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光谱及流体动力学等方法,研究了普利沙星(PLFX)-Co(phen)32+与CT-DNA间的作用机理.荧光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普利沙星和Co(phen)32+发生了结合作用形成了复合物;配比为2,1;向PLFX-Co(phen)32+体系中,加入CT-DNA后,复合物进一步与DNA相结合,结合常数为2.18×105L/mol.通过粘度法、熔点测定及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体系与CT-DNA间主要是沟槽作用;PLFX-Co(phen)32+能够有效切割质粒DNA.  相似文献   

1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邻菲罗啉锌(Zn(phen)2+3)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tDNA对Zn(phen)2+3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tern-Vomer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结合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值(ΔH=-7.029kJ/mol)和熵变值(ΔS=50.631J/(mol·K)表明静电作用力是维持Zn(phen)2+3-ctDNA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此外离子强度实验和KI荧光猝灭实验也证实了Zn(phen)2+3与ctDNA间通过静电作用的方式结合,而不是沟槽作用和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performance of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and tris(1, 10-phenanathroline) ruthenium ion (Ru(phen)32+) co-doped silica particles as pH indicator was evaluated. The emission intensity ratios of the pH sensitive dye (FITC) and the reference dye (Ru(phen)32+) in the particles were dependent on pH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hanges in emission intensity ratios of the two dyes under different pH could be measured under single excitation wavelength and readily visualized by naked eye under a 365-nm UV lamp. In particular, such FITC and Ru(phen)32+ co-doped silica particles were identified to show high sensitivity to pH around the pKa of FITC (6.4), making them be potential useful as visualized pH indicator for detection of intracellular pH micro-circumstance.  相似文献   

17.
A coordination polymer [Cu(phen)(H2O)2(SO4)]n (1) has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um,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is compound displays a novel double chains structure, in which each one-dimensional chain is constituted by the distorted octahedral complex of copper(II) bridged through bidentate sulfate ligand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 of 1 has been performed down to 2 K. Although paramagnetic behavior is dominantly manifested, compound 1 shows a weak anti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 on cooling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2 K.  相似文献   

18.
利用荧光光谱及流体动力学等方法,研究了普利沙星(PLFX)-Co(phen)32+与CT-DNA间的作用机理。荧光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普利沙星和Co(phen)32+发生了结合作用形成了复合物,配比为2∶1;向PLFX-Co(phen)32+体系中,加入CT-DNA后,复合物进一步与DNA相结合,结合常数为2.18×105L/mol。通过粘度法、熔点测定及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体系与CT-DNA间主要是沟槽作用;PLFX-Co(phen)32+能够有效切割质粒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