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陕西韩城市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出油率为指标,采用碱皂化-低温压榨法制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分别考察碱皂化方式和低温压榨工艺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在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80℃的Na OH溶液中皂化45 min,再在花椒籽含水率为18%、螺距为40 mm、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用螺旋压榨机中来回压榨4次,出油率达15.2%,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花椒籽油的一级标准,且不含反式脂肪酸。应用实践表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产的花椒籽仁油品质好,可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花椒籽为原料生产食用花椒仁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以花椒为原料,采用外皮和内仁分离、分榨或分浸的新工艺,生产出具有花椒仁固有气滋味,符合食用油标准的新油品———花椒仁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酸化-碱炼-结晶法和酸化-碱炼-溶剂法对花椒籽仁油的脱蜡效果,选择酸化-碱炼-结晶法精制花椒籽仁油。以脱蜡率为指标,重点考察了结晶温度、结晶时间、氢氧化钾浓度对脱蜡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酸化-碱炼-结晶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8℃,结晶时间8 h,氢氧化钾浓度0.5 mol/L。在最佳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脱蜡率为82.28%,脱酸率为97.20%。  相似文献   

4.
花椒籽制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花椒籽的性质及制油的初步试验。采用表皮和仁分步制油,表皮油作为工业用油,仁油作食用油,取得了基本成功。  相似文献   

5.
分子蒸馏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脱酸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分子蒸馏装置对高酸值花椒籽油进行脱酸来表明脱酸效果显著,重馏份(油脂)的得率高,对酸值在10mgKOH/g-40mgKOH/g花椒籽油进行脱酸,得到的油脂酸值均小于4mgKOH/g,同时所得到轻馏份(脂肪酸)酸值均在192mgKOH/g-198.5mgKOH/g之间。  相似文献   

6.
GC-MS分析花椒籽油脂肪酸组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花椒籽油脂肪酸组分,鉴定出12种脂肪酸,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种组分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20.14%)、油酸(29.72%)、亚油酸(29.65%)和α–亚麻酸(17.91%);花椒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8.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47.8%。  相似文献   

7.
加热对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200、260、300℃)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来分析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导致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式脂肪酸含量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还受未加热油茶籽油中顺式脂肪酸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籽油烹饪过程中,应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形成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7):251-255
以碱皂化后的花椒籽为原料,以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仁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物料粒度40目、物料含水率10%、CO2流量80 L/h、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 h的条件下,花椒籽仁油的出油率达到19.98%,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各项质量指标达到花椒籽油GB 22479-2008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以自制的牡丹籽仁油为原料,利用油浴加热模拟牡丹籽仁油的加热过程,研究不同加热条件对牡丹籽仁油脂肪酸组成、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仁油品质易受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影响,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牡丹籽仁油中的反式脂肪酸总含量、过氧化值均增加,但酸值基本不变;牡丹籽仁油于50℃下加热不超过1 h或于100℃下加热不超过0.5 h,其反式脂肪酸总含量可达到国家标准(0.3 g/100 g)要求;在该条件下,牡丹籽仁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花椒籽主要组分及利用压榨法和浸出法提取的花椒籽毛油进行检测,并对花椒籽毛油精炼效果及精炼油品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4个花椒籽样品的粗脂肪含量为11.95%~25.41%,粗蛋白质含量为7.89%~11.03%,粗纤维含量为23.71%~31.27%;5个花椒籽毛油样品的酸值(KOH)为14.24~66.51 mg/g,过氧化值为9.01~31.47 mmol/kg;同一品种的花椒籽,其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的质量差别不大,但不同产地或不同品种的花椒籽,其毛油质量相差很大;所有花椒籽毛油的色泽均较深;花椒籽毛油经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水蒸气蒸馏脱臭后,其酸值、过氧化值都可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的质量指标,但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花椒籽毛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70%以上,其中亚麻酸含量为20%左右,棕榈酸含量超出国标中标识的上限值,其他脂肪酸含量均在国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刘玉兰  李锦  王格平  孙国昊 《食品科学》2021,42(14):195-201
以新鲜花椒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得花椒籽毛油,对毛油进行精炼得花椒籽精炼油,检测花椒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酸价、过氧化值、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及感官评价,并与8 个市售花椒油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鲜花椒籽压榨和浸出毛油酸价(以KOH计)分别为5.94、7.37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13、0.59 mmol/kg,明显优于贮存不当的花椒籽所制取的毛油,精炼花椒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中一级油指标要求;花椒籽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 mg/g,达到并明显优于DBS 51/008—2019《花椒油》中对应指标大于等于2.0 mg/g的要求,也在8 个市售花椒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7.92~19.11 mg/g范围之内;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烯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醇类;2 种油脂的感官评价均呈现明显的麻味和辛辣味。新鲜压榨花椒籽油与作为风味油或调味油的商品花椒油相比,无论是在反映花椒油特征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还是感官评价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新鲜花椒籽压榨油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可以作为优良的花椒籽风味油开发应用,这对实现花椒籽高值化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花椒精粗提工艺及全籽麻味调和油工艺,制备口感和麻味适中、脂肪构成合理的天然植物调和油。方法:结合超临界萃取法、常规浸提法、水蒸气萃取法等比较花椒精提取工艺,采用感官评定法优化花椒精与精炼花椒籽油调和全籽麻味调和油生产配方。结果:花椒精油原油和花椒籽油按1:3.5比例调和后,色泽棕黄(色值0.25),口感评价麻味最宜适中,兼有花椒的麻香味和花椒籽特有清香味,脂肪酸构成合理,口感新颖。结论:花椒精油原油和花椒籽油按1:3.5比例调和,可调配出麻味适中、口感新颖、脂肪构成合理的天然植物调味油产品。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研究牡丹籽油经不同温度(90、120、150、180、210、240 ℃)加热30 min后脂肪酸组成、含量以及 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脂肪酸异构体、 环状脂肪酸以及中、短碳链脂肪酸,且温度越高种类越多。虽然上述高温加热后牡丹籽油各理化指标均符合食用油 标准,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富含营养价值的α-亚麻酸含量在温度超过180 ℃时 迅速下降。可见,在理化指标上牡丹籽油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是从营养角度其不适合用于高于180 ℃的高温煎 炸等烹调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工栽培欧李仁油的提取、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友君  任清 《食品科学》2015,36(4):80-85
以欧李仁为原料,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欧李仁油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欧李仁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9.18∶1(mL/g)、提取时间5 h、提取温度57.7 ℃。在此条件下欧李仁油的提取率为84.57%。用气相色谱法对得到的精炼油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共检测出11 种脂肪酸,其中油酸63.0%、亚油酸30.7%。同时以对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来测定精炼欧李仁油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精炼欧李仁油质量浓度为0.7 mg/m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0.28%;精炼欧李仁油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2.60%。  相似文献   

16.
柠檬烯和芳樟醇是花椒调味油中体现花椒芳香的两种主要特征成分,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花椒调味油的感官品质。为提供花椒调味油加工和贮运的理论依据,研究贮藏条件对低温(常温)压榨花椒调味油、中温萃取花椒调味油及高温淋油花椒调味油中柠檬烯和芳樟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避光、低温贮藏可减少花椒调味油中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损失,花椒调味油的制备工艺显著影响柠檬烯和芳樟醇在避光、低温条件下的贮藏效果,中温萃取花椒调味油在避光、低温条件下贮藏效果最好,低温(常温)压榨花椒调味油、高温淋油花椒调味油则贮藏效果较差,其柠檬烯和芳樟醇的损失主要集中在贮藏的前15 d。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用油加热至30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未加热时的2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均是影响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而反式脂肪酸受影响的程度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油炸过程中3种植物油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炸过程中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品质的变化,用国标法测定酸价和过氧化值,并利用高极性色谱柱CP-Sil 88对植物油中脂肪酸,特别是反式脂肪酸(TFA)组分和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顺式亚油酸(53.06%)、顺式油酸(82.26%)、棕榈酸(49.7%)分别是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大豆油、棕榈油低温油炸时油脂中总TFA含量不会存在明显变化,平均为15.51mg/g和1.35mg/g。随着油炸时间延长,山茶油中反式油酸含量增加了63.82%。油炸过程中,3种植物油的酸价由高到低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大豆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的过氧化值先增大后减小。在8h连续使用时间内,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未超过煎炸油的卫生标准。综合以上结果,棕榈油中总TFA含量最低,更适合于短时间循环使用的食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花椒果皮为原料,采用大豆油热浸法制取花椒风味油。以花椒风味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制取工艺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花椒风味油和大豆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制取花椒风味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20 min、花椒果皮添加量15%,在此条件下制取的花椒风味油香气浓郁、麻味足、色泽好且感官评分最高,其酸价(KOH)为0. 40 mg/g,过氧化值为5. 07 mmol/kg,感官评分为9. 1。花椒风味油中维生素E总量为1 869. 86 mg/kg,远高于大豆油中的742. 07 mg/kg;甾醇含量相较于大豆油几乎不变;脂肪酸组成与大豆油的基本相同;花椒风味油中共鉴定出9类83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大豆油中共鉴定出8类2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花椒风味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是烯烃类和醇类(相对含量86. 99%),大豆油中主要是烯烃类和醛类(相对含量87. 26%);花椒风味油中醇类18种,占总量的40. 97%,大豆油中醇类仅1种,占总量的1. 74%;花椒风味油中醛类物质含量仅为1. 91%...  相似文献   

20.
汉源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抑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汉源花椒精油的化学成分,评价其对常见食品腐败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汉源花椒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圈实验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对其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和最低杀菌质量浓度(MBC值)进行测定。结果:汉源花椒精油主要含D-柠檬烯(26.55%)、芳樟醇(22.11%)、乙酸芳樟酯(14.71%)、β-蒎烯(7.39%)等成分。不同抑菌方法均表明,汉源花椒精油对供试细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值和MBC值分别为1.25mg/mL和2.5mg/mL),大肠杆菌最弱(MIC值和MBC值分别为5.0mg/mL和20.0mg/mL)。结论:汉源花椒精油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作为一种天然食品防腐剂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