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在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后出血患者输血管理中作用,为产后出血患者的输血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分娩的180例产后出血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90例,均实施常规凝血功能检测与输血管理,观察组加用TEG检测并指导输血。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及血制品使用情况。结果:与输血前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24 h PT、APTT、TT均下降,FIB均上升,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后24 h R、K均下降,α角、MA、LY30、CI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BC、FFP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其CRYO、PC输注量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TEG参数调整血制品输注量,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凝血功能异常的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还可降低其产后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七氟烷和丙泊酚对后腹腔镜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拟行后腹腔镜手术的肾囊肿患者7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七氟烷组)37例和B组(丙泊酚组)3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抽取静脉血检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原浓度(FIB)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检测炎症因子(IL-6、TNF-α、IL-8)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液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PT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及体温与术前相比无差异,组间比较术前术后两组患者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术后表达均高于术前水平,且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七氟烷和丙泊酚均不影响后腹腔镜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但丙泊酚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更适用于后腹腔镜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不同年龄段血小板和凝血参数的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GDM组孕妇395例和正常组孕妇471例,两组孕妇再分为三个年龄段组:≤29岁组,30~34岁组,≥35岁以上组。检测孕妇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以及围产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等不良并发症资料的收集。结果:GDM孕妇与正常孕妇PT、FIB和MPV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与正常孕妇各年龄段各参数之间存在差异:≤29岁GDM孕妇FIB、MPV与正常组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34岁GDM孕妇FIB与正常组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GDM孕妇PT与正常组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与正常孕妇参数异常率中FIB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岁和30~34岁GDM孕妇FIB异常率显著高于相应年龄组正常孕妇,≥35岁GDM孕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孕妇和正常孕妇围产期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胎儿窘迫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孕妇血小板和凝血参数与正常孕妇相比部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DM孕妇部分参数在30岁左右就存在显著变化。做好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孕期保健,可减少妊娠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凝血指标变化,探讨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10月活动期UC患者中选取172例(A组),同期缓解期UC患者选取90例(B组)、50名健康体检者(NC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指标;此外,按照活动期UC患者病情活动度,分别纳入轻度组(n=63)、中度组(n=41)、重度组(n=68),对各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并计算凝血指标与活动期UC患者疾病活动指数(CAI)、Baron内镜评分的相关性,总结凝血指标变化在活动期UC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价值。结果:活动期UC组PLT、FIB、D-D高于其他2组,其MPV、PT低于其他2组;活动期UC组、B组PT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加剧,其PLT、D-D逐渐上升,MPV逐渐下降;其轻度组FIB低于中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PLT、D-D与CAI指数、Baron内镜评分呈正相关,MPV与CAI指数、Baron内镜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检测活动期UC患者PLT、D-D及MPV变化能够为病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83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CKD患者透析前后常规凝血指标及凝血因子变化,并与6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总结CKD患者透析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参考意义。结果 :观察组透析前后PT、FIB均高于对照组,其PLT均低于后者(P<0.05);与透析前相比,观察组透析后PT、DD下降,TT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透析前后FⅦ:C、FⅧ:C、FX:C、FⅪ:C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透析前相比,观察组透析后FⅦ:C、FⅧ:C、FX:C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D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前即处于凝血、纤溶系统紊乱状态,透析可加剧这一状态并造成患者出血、血栓风险上升,故应重视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实验室指标对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37例EHS患者,按照其预后分为存活组与病死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凝血功能等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差异,评价实验室指标对该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137例患者中,124例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其余13例病死,病死率9.5%。存活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异常率均显著低于病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结果及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血K~+、Na~+、Cl~-水平显著高于病死组,其异常率显著低于病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血D-二聚体(D-D)水平显著低于病死组,其血小板(PLT)水平显著高于病死组,其D-D、PLT异常率均显著低于病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CK、LDL、cTnI、K~+、Na~+、Cl~-、D-D、PLT等实验室指标可早期评估EHS患者预后,为临床处理措施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拟在我院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硬膜外麻醉组,50例),B组(全身麻醉组,48例)。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6h(T2)、术后24h(T3)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5m L,检测患者血清中血小板含量、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凝血原酶时间(P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6h(T2)、术后24h(T3)、麻醉后3d(T4)、麻醉后5d(T5)时间点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分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T1时点PT、APTT、FIB、D-二聚体、血小板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点,两组患者PT均高于术前水平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APTT明显高于B组而FIB、D-二聚体、血小板含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1、T5时间点MMSE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间点A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全麻相比,对老年骨科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凝血功能而且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更小,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对骨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与血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接受骨关节置换患者9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分别于围术期静脉注射乌司他丁及等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4 h FIB均较术前1 d显著下降,D-Dimer均显著上升,观察组变化更为明显;2组患者术后1~3 d APTT均较术前显著上升,观察组上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条数、血栓总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VT、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平均血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改善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血栓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羟乙基淀粉(130/0.4)对骨科全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拟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全麻患者200例,根据给予羟乙基淀粉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0例。A组患者给予羟乙基淀粉10m L/kg;B组患者给予羟乙基淀粉20m L/kg。记录扩容前(T1)、输液后15min(T2)、输液30min(T3)、输液60min(T4)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变化情况。T1和T4时间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 L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血小板聚集功能(PAG)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红细胞压积(HCT)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T1时刻HR、MAP、CVP及尿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刻,两组患者HR、MAP与T1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也无差异;两组患者T2~T4时间点CVP、尿量明显高于T1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稍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PT、APTT、FIB、PAG、PLT、Hb、H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时间点两组患者APTT明显高于T1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T4时间点PLT、Hb、HCT明显低于T1时间点且B组患者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麻患者给予10m L/kg、20m L/kg剂量的羟乙基淀粉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小,均能保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长期效果,并了解鼠神经生长因子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访时间大于2年的184例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单纯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的109例为NC组,术后辅助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的75例患者为m NGF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率,观察术后短期、长期疗效。结果:患者术后三叉神经周围部分脑池容积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m NGF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NC组的84.40%,其术后短期面瘫、面部麻木发生率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 NGF组术后复发率为8.33%,低于NC组的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 NGF组术后持久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NC组的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 NGF组满意率为90.67%,高于NC组的7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早期、长期安全性及疗效均值得肯定,术后配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损害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创伤休克救治中的临床运用,为创伤休克救治成功率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自我科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救治创伤休克患者中选取81例,按照患者复苏策略,45例接受传统正压液体复苏(对照组),36例接受DC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开始复苏时间、开始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R组输注晶体液量、胶体液量、浓缩红细胞量低于对照组,其输注血浆量高于对照组;DCR组乳酸清除、凝血功能恢复、体温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DCR组术前PLT、Hb、BE高于对照组,其PT、APTT、BL低于对照组;DCR组DIC、ARDS、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害控制复苏对创伤休克患者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纠正具有积极意义,可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液灌流方案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影响。方法 :分析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且资料完整的22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资料,拒绝进行血液灌流56例为对照组,其余患者按照入院前3日内灌流次数分为治疗组1(2:1:1)、治疗组2(2:2:2)、治疗组3(3:2:2)。比较4组患者存活率、SOFA评分及Pa CO2、Pa O2、AST、ALT、Crea、CK-MB,并比较RBC、PLT、PT、APTT。结果 :治疗组3存活率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3指标改善优于治疗组2、治疗组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3的RBC、PLT略低于正常值,PT、APTT较正常值延长,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的PT、APTT延长,与治疗组1、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多次血液灌流有利于持续清除体内百草枯成分,对救治百草枯中毒有积极作用,但是需要密切监测循环、血细胞和凝血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1例拟行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96,自体血液回输)、对照组(n=195,异体输血)。比较两组患者输血量、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血常规变化以及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术后异常形态红细胞百分比,总结术中自体血液回输的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术中库存血用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输血前WBC均升高,RBC、Hb、Hct、PLT均降低,观察组输血后WBC低于对照组,其RBC、Hb、Hct、PLT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 d各项红细胞免疫状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红细胞形态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自体血液回输可减少异体输血量,并在不影响凝血功能的同时减轻炎症反应、稳定红细胞功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围术期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血栓弹力图的HDCP孕妇凝血状态。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93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正常的妊娠孕妇9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孕妇的凝血指标(PT、TT、APTT、FIB、INR、D-D)、血小板指标(PLT、MPV、PDW)、血栓弹力图参数(R、K、α、MA)等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T、TT、APTT、PLT、R值、K值水平均降低(P<0.05),FIB、D-D、PDM、MVP、α角、MA水平均提高(P<0.05);R与PT、TT、APTT成正相关,K与APTT成正相关,K与FIB、PLT成负相关,α与FIB、PLT成正相关,MA与FIB、PLT成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凝状态的检测上,R值的敏感性更高;在纤维蛋白原升高的检测上,α与MA的检测敏感性更高。结论血栓弹力图(TEG)与部分凝血指标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TEG各参数的检测有利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肿瘤异常蛋白(Tumor abnormal protein,TAP)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效果的相关性,为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符合标准的156例乳腺癌患者,对其化疗前末梢血涂片TAP凝聚物面积进行检测,比较不同病理特征、不同近期疗效患者TAP表达的差异,分析TAP评估患者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的临床价值。结果:化疗前TAP正常者36例,TAP异常(凝聚物较小)者76例,TAP异常(凝聚物较大)者44例,TAP异常率为76.92%。不同肿瘤直径、病理分级、淋巴结状态、ER状态、PR状态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TAP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6例患者均完成2周期化疗,疗程结束后PR89例,SD 40例,PD 27例。PR者化疗前TAP凝聚物面积低于SD/P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在乳腺癌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187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病程将发病时间<2周者纳入急性期组(n=143),将发病时间2周至6个月者纳入恢复期组(n=44)。同时选取120名健康体检者为NC组。比较受试者一般资料、血脂水平、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Cys C与受试者年龄、血脂水平、Hcy等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年龄、CysC、Hcy及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有脑梗死家族史比例均高于NC组,其血清HDL-C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血清CysC水平为(1.31±0.28)mg/L,高于恢复期组的(0.99±0.25)mg/L,恢复期组血清CysC水平亦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清CysC与年龄、Hcy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CysC可能通过影响Hcy、HDL-C水平增强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依据,为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救治的77例多发伤患者纳入此次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创伤性凝血病发生与否,发生组(n=31)、未发生组(n=36)。检测两组患者入院6 h内、入院24 h、入院48 h、入院72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蛋白C(PC)、蛋白S(P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Ⅲ(AT3)、D-二聚体(D-D)以及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归纳创伤性凝血病早期实验室指标变化趋势,总结诊断依据。结果:发生组入院6 h内、入院24 h、入院48 h、入院72 h血浆PC、PS、FDP、AT3、D-D、血浆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PTT均高于未发生组;两组患者入院48 h、入院72 h上述指标均较入院6h内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入院6 h内、入院24 h、入院48 h、入院72 h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未发生组;两组患者入院48 h、入院72 h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入院6 h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C、.PS、FDP、AT3、D-D以及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的显著变化,能够为创伤性凝血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无手术指征的ⅢC/Ⅳ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接受多西他赛+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化疗,对照组接受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化疗,21d为1周期。于治疗2周期后检测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CA153、CEA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分别为53.66%、85.37%,均高于对照组的21.95%、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有着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预防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子宫内膜息肉(EMP)宫腔镜治疗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12月拟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或息肉切除治疗的108例DUB或EM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术后1 d开始口服米非司酮,持续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其月经量、血红蛋白(Hb)、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b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激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5例,复发率为10.64%(5/47),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术后短期小剂量口服米非司酮能够有效预防DUB、EMP复发,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代谢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FHD+HP组,42例)和HFHD组(38例),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NC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PTH、BGP、PINP、β-CTX、CRP、IL-6、TNF-a及IL-10水平变化。结果:HFHD+HP组和HFHD组治疗前PTH、BGP、PINP、β-CTX、CRP、IL-6、TNF-a及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HD+HP组治疗后PTH、BGP、PINP、β-CTX、CRP、IL-6、TNF-a及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HF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改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代谢及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