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目的 :分析Wiltse入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效果与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6例单节段腰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纳入此次前瞻性对照分析。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别纳入Wiltse入路组、正中入路组,各48例,分别行Wiltse入路、正中入路微创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Wiltse入路组切口长度、暴露时间、暴露出血量、总出血量、术后1 d切口VAS评分、术后3 d切口VAS评分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腰痛/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Wiltse入路组术后1年肌萎缩MRI评分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Wiltse入路微创TLIF治疗腰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效果与传统正中入路一致,但创伤更小且可有效避免肌萎缩,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前路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将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ALIF)组和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PLIF)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治疗前后患者椎体高度、JOA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LIF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及平均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椎体高度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两组间椎体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1年两组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IF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ALIF与PLIF均为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术式,但ALIF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虞洁 《生命科学仪器》2022,(S1):119-120
目的: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调曲正盆整脊法,观察分析此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一年内(即2021.05-2022.05)所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62例),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即红白小球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法,31例)与观察组(调曲正盆整脊法,31例),研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常规治疗法),观察组(调曲正盆整脊法)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77%Vs80.65%)相对较高(P<0.05);治疗后其JOA评分(27.84±3.14分Vs19.56±2.89分)处于较高水平,且VAS评分(2.41±0.57分Vs3.13±0.85分)与DOI评分(11.52±3.91分Vs17.86±5.09分)均处于较低水平之中(P<0.05)。结论:调曲正盆整脊法能够显著增加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疗效,对改善腰椎功能以及降低疼痛感均发挥积极作用,可将其广泛推荐使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7例腰椎结核病例,按照治疗方案,49例纳入后路组,48例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患者纳入前后路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显著低于前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纠正角度、后凸角纠正率、纠正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年ASIA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脊髓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植骨均全部融合,后路组平均融合时间(5.7±1.4)个月,前后路组平均融合时间(5.9±1.0)个月,2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7 d、术后1年血沉、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同时期组间术后血沉、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达到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低、卧床时间更短,其确切的临床及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Coflex与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中期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47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案,分为Coflex组(n=23)与融合组(n=24),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e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神经功能(JOA)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腰椎X线片、MRI片变化,比较其中期疗效及相邻节段退变状态。结果:Coflex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SF-36量表得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Coflex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疼痛、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末次随访L3/4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Pfirrmann分级升高3例(13.0%),显著低于融合组的11例(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见术后感染、内固定断裂、移位、棘突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oflex与融合治疗LSS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疗效,而Coflex装置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更小且创伤更低,对患者康复及预后质量的保证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Skipped multi-segmental spinal tuberculosis,SMSST)的效果与安全性,探讨SMSST治疗方式的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SMSST患者资料,按照患者术式,将其分别纳入前路组(n=49)、前后路组(n=37)、后路组(n=43),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以及术前、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血沉(ESR)变化,探讨3种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其他两组,前后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植骨融合率均为100%,平均融合时间为(8.13±1.97)个月。三组患者均未见手术、药物相关并发症。三组患者术后1年ASIA分级均达到E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1年VAS评分、Cobb角、ESR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点三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SMSST患者病变特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86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分别行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常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分析两种治疗术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04例(202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入路组及双侧入路组,每组52例。观察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用量、卧床休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VAS和ODI。结果 :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双侧入路组(P<0.05)。术前,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2组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和双侧入路组分别有8例和10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结论 :单侧入路椎弓根旁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与双侧入路相当的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和X线照射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单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我院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脊柱结核患者中随机择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患者96例和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患者87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分析两种术式的临床价值。结果:单纯后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前后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d 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单纯后路组VAS评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植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2组Cobb角、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同时点组间Cobb角、神经功能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脊柱结核均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单纯后路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费用更低,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前后路联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患者127例,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组给予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MAST 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ODI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及MAST 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术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脊椎滑脱的有效手段,且创伤较小,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Wiltse入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确诊的58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观察组以小切口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则采取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及术后6个月影像学指标、腰背痛VAS评分、ODI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曝光X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6月后受损椎前缘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升高,后凸Cobb’s角均变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6个月影像学指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治疗前与出院后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后一周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后早期疗效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脱钙人牙基质联合自体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的效果。方法 :118例早期ONF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患者均实施髓芯减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观察组加用脱钙人牙基质填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塌陷程度和坏死修复程度,影像学指标评价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9.83%,影像学稳定率为91.53%,均高于对照组的76.27%、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塌陷程度、坏死修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髓芯减压、自体骨移植的基础上联合脱钙人牙基质能够进一步改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质量,获得更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柱截骨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对31例符合TCS诊断标准及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行脊柱截骨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其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症状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变化、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变化。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有3例(9.68%)患者发生并发症,存在术前神经症状的患者,多数症状消失或好转。患者术后6个月SBNS评分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SB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个月SBNS分级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下腰痛主诉的17例患者患者术后12个月改良JOA评分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改良JOA评分改善率为(96.45±11.37)%。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TCS安全性佳、疗效确切,可作为TCS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球囊及双球囊两种不同扩张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3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单球囊组(n=21)和双球囊组(n=19),观察2组治疗前后骨折椎体高度、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围术期指标。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椎体前缘、中央高度较术前有所提高(P<0.05);cobb角、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2组同时点椎体前缘、中央高度、cobb角和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射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球囊扩张与单球囊交替扩张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相似,但单球囊可降低手术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减压术式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科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行减压术的124例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减压术式,将接受后颅窝小骨窗减压+下疝小脑扁桃体处理+第四脑室下端松解术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A组,将接受后颅窝常规减压+小脑扁桃体下疝复位+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治疗的44例患者纳入B组,将常规大骨窗后颅窝减压+小脑扁桃体下疝复位治疗的39例患者纳入C组。比较3组患者近远期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及影像学参数评价其脊髓功能、脊髓空洞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出院时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年后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3组患者出院时、出院1年后JOA评分均升高、脊髓空洞大小均降低,A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减压术式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其中后颅窝小骨窗减压+下疝小脑扁桃体处理+第四脑室下端松解术治疗具有更为确切的临床疗效与更为可靠的安全性,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联合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以我院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PLDD组,各75例,均实施PLDD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臭氧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肢直腿抬高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 d 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直腿抬高高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联合组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PLDD组,患肢直腿抬高高度均高于PLD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V比值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联合组临床优良率为97.33%,高于PLDD组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DD联合臭氧注射可优势互补,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疗效与安全性,为MCSM的治疗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接受颈前路椎间盘植骨融合术(ACDF)MCSM患者纳入前路组(n=124),接受颈后路椎板切除单开门减压术(CLF)MCSM患者纳入后路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及随访结果,总结两种术式的临床应用体会。结果:前路组住院费用低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60%,后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6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NDI指数均升高,颈椎活动度均下降,前路组术后NDI指数高于后路组,其颈椎活动度低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优良率、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MSCM均可取得确切的临床效果,前路手术费用更低脊髓前方受压者首选ACDF术式,而后路手术能够有效避免颈椎活动度丧失,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SSPI)治疗,观察组在SSPI的基础上外加2枚万向型短椎弓根钉至伤椎处,即伤椎置钉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FVHR以及矢状面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观察组的FVHR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AS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内固定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伤椎置钉技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远期固定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远期椎体塌陷、内固定物松动等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共有37例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患者于我院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总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患者手术时间(96.38±11.47)min,术中出血量(103.59±24.71)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行植骨者术后6~14个月固定部位均达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及脱位效果确切、安全可靠,虽然患者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但躯体旋转可代偿视野受限,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用于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0.1%(A组)、0.3%(B组)、0.5%(C组)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评估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VAS疼痛评分、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HSS)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B、C组术后72h安静及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B、C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72h及术后1周静息状态及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2组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ROM)、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优于A组(P<0.05),A、B2组术后肢体麻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其余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0.3%罗哌卡因切口持续浸润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而且有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