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清sST2在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抽取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1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按心功能分为Ⅱ级组、Ⅲ级组与Ⅳ级组,按预后分为良好组与不良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sST2、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 :Ⅱ级组、Ⅲ级组与Ⅳ级组患者血清sST2、NT-proBNP水平、LVEDD依次增高,而LVEF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sST2、NT-proBNP水平、LVEDD高于良好组,而LVEF低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ST2水平与LVEF负相关,而与NT-proBNP水平和LVEDD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402,0.389,0.437,P<0.05)。血清sST2截断值为1.92 ng/mL,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血清sST2与NT-proBNP联合应用时诊评估价值更高,结论:血清sST2可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情预后有一定评估价值,与NT-proBNP联用时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分娩方式选择及母婴结局,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剖宫产指征。方法: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135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按照患者心功能分级,将其分别纳入心功能Ⅰ~Ⅱ级组(n=96)、心功能Ⅲ~Ⅳ级组(n=39),比较两组患者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心功能Ⅰ~Ⅱ级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心功能Ⅲ~Ⅳ级组,其心脏病类型以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为主,心功能Ⅲ~Ⅳ级组心脏病类型以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阴道分娩产妇心衰发生率均高于同组剖宫产产妇,心功能Ⅲ~Ⅳ级组产妇终止妊娠孕周低于心功能Ⅰ~Ⅱ级组,其产妇心衰发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Ⅰ~Ⅱ级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早产率均高于同组剖宫产产妇,其1 min Apgar评分低于后者,心功能Ⅲ~Ⅳ级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 min Apgar评分低于心功能Ⅰ~Ⅱ级组,其新生儿早产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阴道分娩风险较高,心功能Ⅰ~Ⅱ级者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心功能Ⅲ~Ⅳ级者建议适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以保证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对老年急性心梗(AMI)的临床诊断与预后价值,为老年急性心梗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9年3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的97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QRS时限是否>100ms分为QRS时限延长组(即研究组)和QRS时限正常组(即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N-末端脑肽钠前体水平、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心脏功能Killip分级等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研究组患者的N-末端脑肽钠前体水平、心脏功能Killip分级I级的患者比例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研究组患者的LVEF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II、III级的比例以及MACE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QRS时限延长能够有效反映AMI患者心脏功能,且对AMI患者的休克、死亡、心衰等合并症具有较高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DEX)控制心率应用于CT冠脉成像的可行性,探讨DEX合理剂量。方法 :60名行冠状动脉CTA成像检查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Ⅳ4组:分别按照0.1、0.075、0.05、0.025μg/Kg·min~(-1)速度静脉恒速输注DEX,输注时间5min。心率降至70次/分以下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A成像。结果:Ⅳ组心率降至70次/分以下患者数量低于其他3组,Ⅱ、Ⅲ、Ⅳ组患者T1、T2时刻MAP明显低于Ⅰ组,HR明显高于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全部意识清楚、合作良好,无烦躁、呼吸抑制、心律失常等并发症。、Ⅲ、Ⅳ组患者图像评分均低于Ⅰ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0.05~0.1μg Kg·min~(-1)速度输注DEX可有效控制心率,用于CT冠脉成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D-dimer,D-D)、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及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水平变化。方法:以92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8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比较2组受试者、轻度与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血浆D-D、hs-CRP、AT-Ⅲ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浆D-D、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其AT-Ⅲ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轻度组D-D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组(P<0.01),其AT-Ⅲ水平显著高于中重度组(P<0.05)。2组患者hsCRP水平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D-D、hs-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1、r=0.652,AT-Ⅲ(r=-0.609)与脑梗死病情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炎性因子高表达状态,使血浆D-D、hs-CRP、AT-Ⅲ水平显著上升,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病情预测、预后评估等均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下降率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心功能分级为IV级的CHF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以及治疗好转出院时NT-pro BNP水平下降率分组。其中A组68例,NT-pro BNP水平下降率≥30%,B组52例,NT-pro BNP水平下降率<30%。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再住院率。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8%、8.82%、11.76%,B组分别为5.77%、17.31%、32.69%,A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内再住院率为4.41%、5.88%、8.82%,B组分别为5.77%、19.23%、26.92%,两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LVEF、LVFS、LVESVI、6MWT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Tpro BNP水平下降率能够对CHF患者疗效及预后进行评估,NT-pro BNP水平下降率低于30%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基线血浆MMP-9浓度,而后按照观察组患者自发性HT发生情况,将其分为HT组、非HT组两个亚组,比较其基线血浆MMP-9浓度差异,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ROC曲线,总结MMP-9对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HT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MMP-9浓度为(1095.36±214.27)μg/L,高于对照组的(915.28±107.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例(15.72%)于入院后7~10 d内发生自发性HT,HT组基线MMP-9浓度为(1368.85±371.09)μg/L,高于非HT组的(1013.26±179.0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血浆MMP-9升高以及合并房颤是影响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示,以血浆MMP-9浓度=1225.81μg/L为界值,预测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HT的AUC为0.768,灵敏度为72.6%、特异性为70.1%,预测价值良好。结论:血浆MMP-9浓度是急性脑梗死后自发性HT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患者血浆MMP-9浓度选择溶栓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溶栓后HT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IL-18、hs-CRP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和空军四五八医院治疗的87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安慰剂组(对照组)42例和瑞舒伐他汀组(观察组)45例。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血脂、hs-CRP及IL-18的水平变化。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结果 :观察组PCI术后的血脂、hs-CRP及IL-18值均低于对照组PCI术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再次住院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血脂、hs-CRP及IL-18的水平,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化疗后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NHL患者化疗后凝血功能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79例NHL患者作为NHL组,配对法选择7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NC组,比较2组化疗前凝血功能,比较NHL组化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分析病理分期、分级等因素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凝血功能异常与NHL患者复发的关系。结果:NHL组化疗前APTT、FIB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HL组化疗6周期后FIB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化疗期间APTT、PT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淋巴瘤患者APTT高于惰性淋巴瘤;Ⅲ~Ⅳ期NHL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者,其FIB高于Ⅰ~Ⅱ期、乳酸脱氢酶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复发者,其化疗6周期后APTT、FIB高于治疗有效、未复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化疗周期后APTT、FIB异常率均高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化疗前处于明显凝血功能异常状态并以APTT、FIB异常为主要表现,化疗期间FIB的降低预示着病情好转,且凝血指标的变化与患者病理分型、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均具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8例,均于入院24 h内行急诊PCI术,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以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上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脑钠肽(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显著下降,观察组LVEF、BNP、MMP-9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上升,而后逐渐回落,观察组术后7 d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 I)、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在改善其心功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时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新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146例确诊AMI患者按照是否新发AF分为AF组(n=32例)和窦律组(n=1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将其中96例于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患者分为AF2组和窦律2组,根据其冠脉病变累及的血管数分为:≤1支、2支和≥3支,比较血浆NT-ProBNP水平组间差异,分析AMI患者合并新发AF的危险因素。结果:146例合并新发AF发生率为22%;AF组糖尿病史、KILLIP≥Ⅱ分、高血压病史占比高于窦律组,年龄、入院时心率和血浆NT-ProBNP浓度、CHA2DS2-VASC评分高于窦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组LAD超过窦律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5.022,P<0.001),LVEDD和LVEF组间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AF组与持续性AF组,LAD、LVEDD、LVEF及血浆NT-ProBNP浓度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2组与窦律2组两组间冠脉病变血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0,P=0.519)。不同冠脉病变血管数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P=0.040),随血浆NT-ProBNP浓度增高,冠脉病变的血管数有增多趋势。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入院时心率、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LAD)及血浆Lg(NT-ProBNP)浓度是AMI患者合并新发AF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Lg(NT-ProBNP)OR值232,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NT-ProBNP可作为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合并新发AF的早期预判、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的指标,对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胱抑素C(Cys C)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患者,根据ACS确诊分型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成人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检测IMA、Cys C两项指标,并分析其对ACS诊断的临床意义及不同检测方法对ACS诊断的影响。结果 :AMI、UAP、SAP三组患者的IMA、Cys C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AMI组患者IMA、Cys C表达水平高于UAP组及SAP组,但UAP组同SAP组IMA、Cys C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A联合Cys C指标检测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单纯IMA、Cys C,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A、Cys C两项指标的高表达与ACS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断及危险程度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尿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和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对高血压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193例高血压肾病患者为高血压肾病组,选取同期385例高血压患者及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高血压组与正常组,对各组受试者尿TRF和血清β2-MG等临床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高血压肾病组TRF、β2-MG、UREA、CRE均显著高于高血压组、正常组(P<0.05)。高血压组TRF高于正常组,P<0.05。随着高血压组血压分级上升,其TRF、β2-MG均上升,但CRE、UREA无明显变化(P>0.05),高血压Ⅲ级组TRF、β2-MG与Ⅰ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TRF和血清β2-MG较UREA、CRE敏感,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术后冠脉血流影响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行PCI104例STEMI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T组)、氯吡格雷组(C组),各52例,PCI术前分别口服替格瑞洛180 mg、氯吡格雷600 mg,术后分别以维持量服用1年。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心肌灌注指标、左心功能变化,并比较其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90 min心肌TIMI分级均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无复流发生率为1.92%,低于C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LVEF均较术前升高,LVDs、LVDd、LVESV、LVEDV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出院后6个月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7.31%,低于C组的5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促进IRA血流、心肌灌注恢复以及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方面,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表现出了更为理想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电子血压计和台式水银式血压计测量高血压患者瞬时血压准确性。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556例患者测量血压,根据血压值分为甲组(高血压I级)、乙组(高血压II级)和丙组(高血压III级);根据体重指数分为过轻组、正常组、超重组,统计各组血压值。结果:丙组电子血压计收缩压测量结果低于台式水银式血压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电子血压计舒张压测量结果低于台式水银式血压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血压计对于高血压Ⅲ级及肥胖高血压患者测量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继发脑积水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策略。方法:2009年3月至2017年3月我科收治231例颅内出血新生儿,按照患儿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继发脑积水组、未继发脑积水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继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31例颅内出血患儿中,118例继发脑积水,脑积水发生率51.08%。随着患儿颅内出血分级的升高,其脑积水发生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胎龄<32周、出生时窒息、凝血功能异常及颅内出血分级Ⅲ~Ⅳ级是影响新生儿颅内出血后继发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后脑积水发生风险较高,应根据风险因素评估其脑积水发生风险并予以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7.
程若勤  程小杰 《现代仪器》2013,(2):28-31,27
目的探讨下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A)严重程度与小关节角度及小关节不对称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50~80岁腰腿痛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资料,评定L3/4、L4/5、L5/S1水平两侧的FJOA等级,共分为Ⅰ、Ⅱ、Ⅲ、Ⅳ级,再分为FJOAⅠ-Ⅱ级组和FJOAⅢ-Ⅳ级组。根据两侧FJOA程度是否对称分为FJOA对称组(两侧均为FJOAⅠ-Ⅱ级或两侧均为FJOAⅢ-Ⅳ)和FJOA不对称组(一侧为FJOAⅠ-Ⅱ级,另一侧为FJOAⅢ-Ⅳ)。在MSCT轴位骨窗上测量、比较两侧小关节角,评价两侧FJOA等级与小关节角及小关节不对称性的关系。结果 97例患者中,L3/4、L4/5、L5/S1水平两侧FJOA严重程度不对称分别为29(29.9%)、21(21.6%)、25(25.8%)例,各水平间FJOA不对称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FJOA不对称组,L4/5、L5/S1水平两侧小关节角存在统计学差异(PL4/5=0.011和PL5/S1=0.029)。在FJOA不对称组,L5/S1水平上小关节不对称百分比为83.1%,与FJOA对称组同水平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L5/S1=0.001);在L3/4、L4/5水平,小关节不对称百分比在FJOA对称组与不对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L3/4,PL4/5均>0.05)。在FJOA对称组,在L4/5、L5/S1水平上,小关节不对称百分比在两侧均为FJOAⅢ-Ⅳ级组高于两侧均为FJOAⅠ-Ⅱ级组,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L4/5=0.046,PL5/S1=0.022)。结论老年患者下腰椎MSCT影像中常可发现两侧FJOA严重程度不对称的现象。FJOA程度越重,小关节角越大,关节面越倾向矢状面;两侧FJOA程度不对称时两侧小关节不对称的发生率较高,且随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程度的加重小关节不对称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轴突生长因子-B(Inhibitor of neurite outgrowth B,Nogo-B)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继发肺心病预测价值,为COPD患者继发肺心病的早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9例COPD患者按照肺心病发生情况,将继发肺心病者纳入继发肺心病组,将其他患者纳入COPD组;并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对三组受试者血浆Nogo-B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继发肺心病组、COPD组呼吸超声心动图参数间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Nogo-B水平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Nogo-B预测COPD继发肺心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119例COPD患者中,52例继发肺心病,发生率为43.70%。继发肺心病组血浆Nogo-B水平高于COPD组,COPD组血浆Nogo-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肺心病组RVAW、RVD、LVD、主肺动脉宽度、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血浆Nogo-B水平与RVAW、RVD、LVD、主肺动脉宽度、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以继发肺心病为因变量,Nogo-B预测COPD患者肺心病的AUC为0.691,95%CI为0.599~0.827(P<0.05)。结论:COPD患者血浆Nogo-B水平处于明显升高状态,随着Nogo-B水平的升高,患者继发肺心病风险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颈椎骨质增生的特点,并观察不同年龄段颈椎骨质增生的颈椎退变规律。方法:整理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完成CT扫描,三维重建的217例颈椎骨质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颈椎椎体、颈椎附件骨质增生情况以及年龄分布,并分析颈椎曲度改变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颈椎骨质增生分级Ⅰ级18例,Ⅱ级73例,Ⅲ级95例,Ⅳ级31例。C1、C5、C6椎体增生率最高,C1、C2椎体增生患者年龄最低,C7椎体增生患者年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颈椎附件骨质增生情况及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17例患者颈椎曲度以正常、反曲为主,颈椎曲度反曲者年龄高于正常、变直及曲度增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寰枢椎及下位颈椎是骨质增生的好发部位,随着年龄增加,患者骨质增生颈椎逐渐下移且颈椎反曲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患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实施闭合复位治疗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Ⅰ组(年龄8~16个月)、Ⅱ组(年龄17~24个月)、Ⅲ组(年龄25~36个月),均采用闭合复位治疗。1 2个月后采用髋关节功能Mckay评分、髋关节X线的Severin标准和股骨头的缺血坏死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对比不同年龄组的疗效。结果 :Mcka y功能评定Ⅰ组优良率100.0%,Ⅱ组优良率95.1%,Ⅲ组70.0%,Ⅰ、Ⅱ组优良率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的Severin评定Ⅰ组优良率100.0%,Ⅱ组优良率92.7%,Ⅲ组70.0%,Ⅰ、Ⅱ组优良率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股骨头坏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闭合复位是治疗3岁以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疗法,且患儿越早接受治疗,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