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4.
高速变频电机仿真中硅钢片材料特性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谐波分析法对PWM逆变器供电的高速电机进行仿真,并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硅钢片材料特性预测模型,能够快速而准确地给出任意状态下硅钢片的材料特性数据。该方法对于高速变频电机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CRH3型高速列车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冷却系统热交换器实物尺寸、冷却液实际流速等参数,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热交换器模型,并设置相应仿真边界条件,由ANSYS/FLOTRAN解析出热交换器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情况。通过对分析结果的后处理,计算得出了冷却系统热交换器的散热功率,其结果与牵引变流器功率损耗参数基本相符,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正确性。仿真分析结果有助于对高速列车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散热能力的评估,及冷却系统热交换器结构设计的改进,为进一步提高高速列车牵引变流器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由于各模块输出电压的频率、相位等参数不一致,会在模块间产生环流.先分析了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环流产生的原理.然后对加入和未加入环流反馈控制的并联逆变器系统结构做出比较,结果表明加入环流反馈控制后,其输出电压不变,环流大大减少,两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趋于一致.最后用Matlab软件对此并联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控制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由于各模块输出电压的频率、相位等参数不一致,会在模块间产生环流。先分析了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环流产生的原理。然后对加入和未加入环流反馈控制的并联逆变器系统结构做出比较,结果表明加入环流反馈控制后,其输出电压不变,环流大大减少,两台逆变器的输出电流趋于一致。最后用Matlab软件对此并联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验证了控制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针对高速铁路AT供电方式,提出在不改变接触线电压的情况下,以提高正馈线电压等级,降低牵引网电压损失,保证列车受电电压水平的方法。正馈线电压等级分别为27.5kV和55kV时,对供电区间单列车、多列车运行时列车电压,供电系统电流分布与列车平均有效电压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供电区间任意位置单列车和多列车情况,提高正馈线电压等级后,降低了牵引网的电压损失,列车电压均提高。4列车时,列车电压平均升高4.29kV。表明提高正馈线电压,可改善列车受电电压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谐波及其传输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随着高速铁路的高速度、大容量、高密集网络化发展,高速机车引起的牵引网谐波放大、谐振问题越发严峻.为考察牵引网谐波传输特性,在分析谐波传输理论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通用的高速动车组(electric multiple unit,EMU)与牵引网的联合仿真模型,通过对高速动车组的不同工况和不同出力下的谐波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联合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机车位置固定、不同机车位置和不同牵引网长度3种情况下的谐波电流传输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联合仿真模型较恒电流源模型、恒功率源模型更符合牵引供电系统的实际.该研究结果对降低和避免牵引网谐振带来的危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同第二发电厂正在兴建 2台国产 6 0 0MW直接空冷机组。根据国产空冷汽轮机及末级叶片的特点,以及凝结水精处理设备情况 ,确定合理的满发参数 ,并对空冷电厂的安全运行提出建议。同时提出汽机设计参数确定的方法 ,供空冷电厂投资方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相似文献
14.
15.
开关器件的工作频率会对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M)的运行产生影响,尤其当六拍中每一拍所含的PWM开关周期数(波头数)较少时。在此通过详细的理论推导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指出滞后换相会在开关周期数变少时对电机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并定量给出电机每一拍中含有开关周期的个数与绕组瞬时电流波动幅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验结果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结论为设计高速BLDCM驱动器时选取最优开关频率提供了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针对在复杂环境下列车高速运行时,现有的Fuzzy-PID控制算法自适应性差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时会导致列车追踪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的列车速度控制算法。首先,在构建列车优化模型时,充分考虑列车经过电分相时必须处于惰行工况的特点,并且依据电分相和限速条件的特点将列车行驶过程中的区段进行了划分,简化了求解过程;然后使用RBF神经网络PID控制器对目标速度曲线进行追踪仿真,同时与现有的Fuzzy-PID控制器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能够实时有效的追踪目标速度曲线且追踪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