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种智能检测系统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一种智能检测系统电路的设计,具体分析其中超高部分、轨距部分电路、里程部分测量电路、温度部分测量电路的设计,中央处理与A/D转换电路,电源变换电路。 相似文献
2.
PM2.5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PM2.5粉尘颗粒的即时检测,是有效防治PM2.5污染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PM2.5粉尘颗粒检测仪的研制方法,主要包括设计原理、结构组成、技术指标等。 相似文献
3.
4.
为解决7.2V锂离子电池和6V镍氢/镍镉电池的充电,设计了一种通用智能充电器,它以AT89C2051单片机、MAX846A等为核心.介绍了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特点和三种充电模式,详细讨论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及软件实现方法.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的微控制器及高分辨率的A/D转换电路,保证了充电器具有很高的系统精度.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参数测试仪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交流采样的基本原理,提出以Intel80C916KC为核心处理单元来实现对电力电网的多路参数的智能测量,并给出了整合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设计中采用外设事物服务器PTS来响应A/D转换,大大减少了A/D转换时间,从而提高CPU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7.
为了能有效防患因驾驶员酒后驾车而造成的事故发生,设计一种以智能仪器能够监测驾驶员呼出气体酒精含量非常必要。本设计以51单片机和MQ-3气体传感器为核心,设计了系统硬件电路,阐述了各模块功能并着重研究了气体传感器的选择。该系统能提供检测、显示、报警等多种功能,具有成本低、体积小、智能化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介绍了以PIC16F88单片机实现A/D转换的技术和方法,详细讨论了测量原理和参数设置,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和软件流程、程序清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便携式瓦斯浓度监测仪的电子学系统.该系统以Microchip公司的dsPIC30F201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主要从降低系统功耗、提高系统稳定性、减少系统成本等方面着手设计.详细讲述了其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过程,并从元器件筛选、PCB板绘制和软件设计等方面介绍了该系统抑制和防电磁干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单片机金属检测器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金属检测器系统中是采用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A/D转换,在采集数据的同时干扰信号也进入了后续处理电路,有抗干扰能力差的缺点。采用单片机控制的A/D数据采集系统能有效地排除干扰信号带来的影响,减少了金属检测器误报警的次数,提高金属检测器的灵敏度。该电路已在金属探测设备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金属检测仪已经是机场、食品、医药、木材、烟草、塑料、服装、化工等行业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市场上容易获得的称重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热电偶、霍尔传感器等传感器构成测控实验系统,对重量、位移、温度和转速等物理量进行测试、监控和显示。硬件部分包括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模块以及由AD574A,89C52,8255A等构成的主板模块。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灵活,且很容易增加测量传感器的种类。系统稳定,操作简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直流系统绝缘的状况直接影响变电站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安全运行,一旦发生直流系统的异常接地,供电系统将面临极大的危险.为了在复杂现场条件下迅速准确找出接地点,应用单片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实现了直流接地探测系统手持探测器的开发设计.实际应用表明,由于采用了独创的探测方法,该设备与传统探测技术相比无探测死区,使用方便简单,能对各种接地情况进行有效探测.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目前煤矿常用气体检测仪以检测单气体为主,检测精度不高、稳定性不强等问题,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ARM9的便携式多参数气体检测仪。本检测仪以S3C2440A微处理器为核心控制器,可以实现CH4、CO、H2S、O2四种气体浓度的实时检测,同时,检测仪移植了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实际应用表明,该检测仪携带方便,测量准确,将井下气体信息浓缩于一掌之中,使井下生产人员能及时有效的获得矿井安全状况,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使高速公路车辆参数测量准确、稳定与经济实用,并实现公路交通的智能化管理,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巨磁阻传感器作为车辆参数检测元件,以PIC16F74单片机为信号处理与控制核心构成一种新型的高速公路车辆监测系统。文中给出了系统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了车辆参数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与软件流程,并给出现场实验测试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对高速公路上车辆流量的测量精度达100%,对车辆行驶速度检测的精度可达95%以上,可以完全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地埋线圈测量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