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红远  王浩  甘泓 《人民长江》2003,34(12):31-3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一般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历史发展阶段和相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某一区域可获得性(或可利用)水资源量在保障区域适宜生态环境前提下,能够维系的最大社会经济规模.从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力等概念的一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上,阐述了水资源合理配置、用水效率提高、边际成本最小原则以及生态系统用水调控等措施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强的影响作用;对节水、边际成本最小分析及流域水循环健全等相关概念作了必要的论述.提高水资源合理配置程度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都是增强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入手,引出了水资源安全的度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分析。在对当前研究中提出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特性、指标体系分析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目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指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士辉  陈森林  李永鑫 《人民黄河》2006,28(4):37-38,43
简要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通过分析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与承载人口及社会经济的水资源系统的相似性,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下水资源承载力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而分析了水资源影响因素,并根据水资源承载力弹性区间的控制指标,探讨了通过提高弹性区间来增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吴明龙  杨树滩 《治淮》2006,(8):20-21
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建立了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三个指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可承载空间、水资源利用负荷率,并给出了三者间的关系及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承载风险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基于风险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与内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风险的要素组成,构建了基于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的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从水资源承载系统脆弱性和危险性两方面发展了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的评估方法,系统评估了气候变化、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背景下全国水资源承载力的风险,并对水资源承载风险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水资源承载力风险研究为水资源管理与风险预警提供了科学支撑,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水资源承载力发展、内涵和概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展望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研究喀斯特水资源承载力意义重大.该文阐释了水资源承载力及喀斯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及喀斯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方法,探讨了喀斯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前景.从而为指导喀斯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建立了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三个指标,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可承载空间、水资源利用负荷率,并给出了三者间的关系及确定方法。以上指标在实际中应用的结果基本符合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历史及现状实际状况,其评价结果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提供基础数据,并赋予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水资源承载力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仍然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发现了水资源承载力自身定义中的矛盾所在,并采用二元定义的方法解决了该矛盾,为水资源承载力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TOPSIS诊断模型,对承德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量化测评。结果表明,PSR概念以因果关系描述水资源平衡的多元结构与功能差异;2005~2015年承德市水资源承载力由0.3928起伏升高至0.4768,承载力级别从II级优化到III级。整体而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一般水平,但发展趋势良好。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和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模型,估算并评价了安阳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认为,目前的供水量在平水年只能满足安阳市现阶段(2002年)人口的温饱型生活需要,不能满足现阶段人口在总体小康型、全面小康型和初步富裕型阶段的需要,且各阶段超载人口逐渐增多;在枯水年,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的数量、类型和平水年相比必然有趋于一致或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提出了均衡空间的概念。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评价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均衡空间的分布特征,分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匹配情况。针对超载区、临界区、不超载区等不同类型的分区,提出水资源承载力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需要厘清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再次成为学科热点。时至今日,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技术体系仍处于发展过程中,一些基本认识亟待进一步厘清。针对当前水资源承载力领域存在的主要分歧,对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基础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概念内涵、机理表征、术语辨析到研究尺度、现实需求等不同方面,提出了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八点认识,以期推动学界达成共识,为面向空间均衡的水资源治理实践提供基础认知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论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途径,首次将水资源承载力分为自然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揭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释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历程。对流域、地区和城市的研究,从局部领域到生态、经济系统,继而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等复杂系统。总结了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从简单、直观的常规趋势法,发展到目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能对整个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多目标决策法。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未来研究趋势,认为它将更多地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结合特殊区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向着广域和局部的两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指出了其主要的概念并对其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总结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度量与计算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研究、应用研究和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研究.最后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当前的一些研究拓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枯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同其他资源空间配置的共同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动态演变的研究、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及水资源承载力新方法、新技术引入的研究.以推动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系统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目标.讨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限制条件-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等内容,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目标函数、以及对流域人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设定目标进行量化计算和实现概率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为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制定相应的工程、经济和管理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海河流域部分现状年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定义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可承载人口数”作为综合指标,采用系统优化方法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从水资源的可能性出发,研究了区域水资源可支撑的基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最大人口数量;最后以河北省海河流域部分为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20.
中原城市群面临严重的水问题。紧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以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复合互动约束为基础,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及评价模型,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现状年2008年实际来水条件和规划水平年2030年50%频率来水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了其承载程度。结果表明:现状年下中原城市群中部、北部和东部区域水资源超载严重,若仍按当前趋势发展,2030年其超载情况将几乎不会改善;而水资源条件是制约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工程与非工程角度提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