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加强河道管理,更好地开展河流运动规律及河道治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河岸稳定、险工险段的形式、河道沙淤、树障、村障在河流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安全程度及其对行洪安全影响的研究,都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河流等级划分标准。本文在研究了各种河流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工程学分级方式,对河道分级管理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河道管理,更好地开展河流运动规律及河道治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河岸稳定、险工险段的形式、河道沙淤、树障、村障在河流运行过程中的状态,安全程度及其对行洪安全影响的研究,都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河流等级划分标准;本文在研究了各种河流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工程学分级方式,对河道分级管理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河流生态用水的特点,选取影响常州市河流生态用水效率的5个主要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等级与单因素评价标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2010年~2020年常州市河流生态用水效率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常州市近10年来河流生态治理成效并提出改善意见.结果表明,常州市的生态水系整治卓有成效,但在河道整治、绿化、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入改进的TENNANT模型对辽宁中部区域河道生态需水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TENNANT模型,改进的TENNANT模型在生态等级划分时可综合考虑最优生态需水的上限和下限,且采用超频计算原则,可避免极端事件对河流生态需水评价的影响,对区域生态需水评价结果更为合理,符合河流实际生态情况。研究成果对于区域河道生态需水评价和生态需水承载能力分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河流具有防洪、生态、环境、人居保障等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河道治理要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文章简述我国河道整治历程,结合工作实践和审查经验,从河道建设外部条件、现状问题分析、河道演变分析、河道设计洪水标准选择、河道水面线推算、处理好防洪与生态景观等方面对河道规划设计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要重视的几个关键方面,为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流生态安全评价是河流管理、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为定量分析福建省河流生态安全状况,该文针对福建省河流特点,提出了统一的一级指标与典型河道的二级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两个综合反映河流(道)生态安全空间变化的河流生态安全评价法,即集成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综合的河流生态安全评价法和集成河道二维非恒定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河道分段与综合的感潮河道生态安全评价法,以及以河流景观变化为重点的中小河流生态安全评价法。晋江流域、闽江下游河道、永春县石鼓镇桃溪典型河段与平和县长乐乡芦溪典型河段等三种代表性河流生态安全性态的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河流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较好。从而建立了一种具有东南区域特色的省级行政区河流生态安全评价模式,为福建全省河流的生态安全评价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7.
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是流域生态水权配置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文章针对辽宁省大凌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月保证率法和最大月平均含沙量法计算河道基本生态需水量和汛期输沙需水量,确定大凌河各段最小和适宜等级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采用基于历史流量的保证率法计算各控制断面不同保证率下的入海需水量。通过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与入海需水量计算结果比较,可以看出:适宜等级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可以满足75%保证率下的入海水量,无法满足50%保证率下的入海水量要求;最小等级的河道内生态需水量根本无法满足入海水量的需求,需要协调流域内各行业用水来保证河流生态水权。  相似文献   

8.
中国分区域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概略介绍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课题“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研究”成果。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管理决策三个层面.研究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关键技术,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生态需水理论与计算方法体系。提出了水循环生态效应理论。建立了区域生态需水类型划分的三大准则,为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奠定理论基础。提出了多参数河流生态需水理论,建立了多参数全过程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方法。提出了湿地生态水文结构理论,建立了湿地生态水文结构模型计算方法。以生态需水特征值建立生态用水分析机制,提出处理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关系的准则;以生态河流的标准为基础,建立河流生态调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生态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护岸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以及健康河流的特征,提出以水质状况、生物状况、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社会经济5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对现有关于生态护岸、河流生态系统评价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筛选出18项关键指标;提出了指标赋分、生态护岸综合影响指数计算方法以及影响等级标准,可用于长江下游平原河网地区生态护岸建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辽河干流的河道特性及缺少生态水面的状况,通过采用工程措施,在河道内形成生态水面和湿地栽植亲水植物,使河流成为水清、地绿、林茂的绿色通道,实现建设生态河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清原县地处辽东山区,境内河流属典型的山区中小河流,传统的河道防护多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易冲刷,冻胀破坏严重,更不适应生态治河的理念。而石笼透水性强、抗冲刷、生态性好,价格低,近年来多采用石笼护岸或护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文章分析了石笼护岸护坡的特点,并列举了石笼在清原县生态治河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少水型河道平时的生态和景观效果,提出了一种侧边开口梯级拦水堰与曲线河槽槽岸组合的河道治理形式,并以梯级拦水堰组合直线槽岸作为对照,分别对应梯级拦水堰淹没和非淹没2种不同水深,进行三维水流数值模拟与水力模型试验,分析了相应的水流特性。又以两种不同体长的草鱼幼鱼进行了通行成功率、通行轨迹和通行时长的过鱼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种试验条件下,组合曲线河槽的试验用鱼通行适宜区占比最大为70%左右,分布范围更大,进一步减小了试验用鱼误入非适宜区的可能,过鱼试验结果也优于组合直线河槽,其中试验用鱼通行成功率最高为86%,较组合直线河槽提高10%,通行时间最短为85.4 s,较组合直线河槽时间最大可缩短31.2%,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山区季节性中小河流等少水河道的整治和河流生态改造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中小河流的护岸工程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多采用混凝土护岸的基本模式,忽视河流的生态功能,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生态作用越来越小。本文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样化保护的受损河岸生态修复技术及其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从理论上确定水沙动力、阻力和边界条件对冲积河流推移质输沙最优河道形态和最小比降的影响,基于 水力半径分割方法将河床整体糙率划分为河岸糙率和河底糙率;采用河道形态自动调整变分方法,以等腰梯形为 河道过水断面,推导推移质输沙率与河道形态的关系,分析河岸与河底相对糙率、河岸坡角、流量、输沙率、中值 粒径和河底糙率对最优河道形态和最小比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河道形态和最小比降随河岸与河底相对糙 率的增大而减小,随河岸坡角的增大而增大。流量或者河底糙率的增加将使最小比降减小,同时造成最优河道形 态趋向窄深。输沙率或者中值粒径的增加将使最小比降增大,但两者对最优河道形态演变的影响不同,输沙率增 大将使最优河道形态向宽浅发展,而中值粒径增加将使最优河道形态向窄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地下水超采、平原河流断流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将河道生态流量与地下水位作为整体来考虑,系统地确定复合型生态需水。首先以河道为对象,计算了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其次,以河岸为对象,以地下水与河流补排关系和避免盐碱化为依据,以河道生态流量为边界条件,确定了支撑河道生态需水的生态地下水位。西辽河流域的地表地下复合生态需水指标由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和适宜生态流量以及地下生态水位构成,可为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流生态型护岸工程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河流护岸的工程措施采用硬质材料,保持河流岸坡的稳定,在保证结构安全稳定、防止河岸冲刷和水土流失等方面效果显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影响和不良后果,生态型护岸工程不仅起到了硬质材料的护岸作用,也能保护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改善河流景观环境,值得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河流整治带来的负面影响 ,论证对受损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是指河道形态和河床断面的修复及恢复丧失的河岸带植被和湿地群落 ,可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恢复河道的连续性 ;重现水体流动多样性 ;给河流更多的空间 ;慎重选择河道整治方案 .在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合理建议 .  相似文献   

18.
王欢 《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11):1264-1266
河流本是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动态系统,径流泥沙、河床边界、河流水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然状态下的河流系统一般都与环境相互适应,保持一定程度的生态平衡。修建在江河上的大型水电工程虽然发挥了防洪兴利的重大效益,但大规模地改变、影响江河系统的生态平衡。有些已经使人类与河流的共处关系产生不协调或矛盾,引起一些河道稳定性改变、河槽萎缩、断流,一些河段水质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因此水电工程运用对河流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必须通过技术和政策手段保护河道生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大多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航运等经济需求,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考虑很少,导致河流的异质性降低,从而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以长江南京新济洲河段为例,介绍了河道整治工程实施情况。这些工程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改变了河道原来的天然情况,使河道更加顺直,河底高程更加单一,堤岸硬化,流速加快。这些改变有利于该河段原来某些生物的生长,而对另一些生物的生长将产生不利影响,使河流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依据该河段的原有水生生物,对河道整治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成果,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基于层次决策分析的河流生态功能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在河流水文评估、物理化学评估、生物栖息地质量评估和生物评估4个单项评估的基础上,构建以河流生态功能综合指数为目标、4个单项因子为准则、5个等级标度为决策标准的层次递阶模型,应用模型进行了河流综合评价的两种情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