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屯庄矿Z30111工作面是在Z2091工作面采后进行回采,为分析重复采动后Z30111工作面的底板破坏范围,采用3DEC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先对开采Z2091工作面的底板破坏范围进行分析,然后在Z2091工作面开采后再对Z3011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底板破坏范围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Z2091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21.36 m,破坏贯穿其下部的11号煤层;Z2091工作面采后再回采Z30111工作面,其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值为20.3 m。  相似文献   

2.
矿柱及围岩对采空区破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顶板冒落、巷道底鼓和矿柱破坏是采矿过程中的重要岩石力学问题.开展采空区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对保证矿山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ZD,采用不同的顶板、底板和矿柱岩性对采空区的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再现了采空区从变形到破坏的全过程.结果表明,不同的顶板、底板和矿柱岩性对采空区的破坏过程影响很大.从整个采空区的破坏过程来看,依不同的岩性对比,采空区有不同的破坏特点,微破裂均首先在软弱处产生,并由此扩展以至顶底板和矿柱破坏.  相似文献   

3.
刘志强 《中州煤炭》2020,(3):148-151
针对沿空留巷巷道底板变形严重等问题,分析了沿空留巷巷道底板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山西2个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沿空留巷巷道底板破坏特征,主要分为5个阶段,主要为掘进稳定期、一次采动前支撑影响期、一次采动后影响期、一次采动后稳定期和二次采动前支撑影响期;然后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沿空留巷底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受上层煤采动影响,其顶板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整体性相对较差,支护难度较大的问题,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上下两层煤夹层厚度不同时下层煤顶板破坏特征及回采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为下层煤回采巷道选择合理支护方式及设计支护参数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因素影响下煤层底板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单因素分析了工作面斜长和构造应力对煤层底板应力应变的影响,提出水平构造应力是煤层底板变形破坏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分析了煤层倾角,煤层埋藏深度,工作面斜长和构造应力影响下煤层底板的变形破坏规律,得到了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受上层煤采动影响,其顶板岩层受到不同程度破坏、整体性相对较差、支护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利用离散元软件UDEC对上下两层煤夹层厚度不同时下层煤顶板破坏特征及回采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为下层煤回采巷道选择合理支护方式及设计支护参数提供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型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对由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底板变形破坏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工作面推进方向和倾斜方向的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剪应力分布以及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变化情况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16,(6):30-31
应用有限差分法对某矿1303工作面进行了数值分析。根据1303工作面的地质资料建立了数值模型,并模拟了工作面的开采过程,对底板的应力变形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结合底板声波探测对1303工作面底板破坏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获得了底板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9.
万通  高荣泽 《能源科技》2021,19(3):35-38
以淮北某矿722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针对其煤层赋存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影响承压水底板的主控因素有煤柱宽度、工作面推进长度、工作面长度及采高.借助数值模拟软件FLAC3D5.0对在不同煤柱宽度、采高、工作面长度及工作面推进长度条件下底板塑形区域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底板破坏深度的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底板破坏深度随煤柱...  相似文献   

10.
张风达 《煤矿安全》2020,51(7):42-47
为分析深部采空区煤层底板滞后破坏特征,运用悬臂梁模型分析裂纹面间锁固段的变形破坏特征,通过试验分析岩样加载至塑性阶段后卸载再加载过程中的体积应变与偏应力的关系,结合煤层底板注水试验实测数据分析深部煤层底板岩体在采空区重新压实过程中的渗透性能变化。研究表明,裂纹面间锁固段变形破坏程度在采动剪切滑移和采动卸荷过程中逐渐增大;处于塑性状态的岩样在轴向应力卸载后再加载至卸载点81 MPa时,体积应变由0.000 56增大至0.001 1;现场实测发现距煤层底板18.19 m处的岩体在工作面推过测点3.6~15.8 m的过程中出现裂纹扩展、变形破坏,在工作面推过测点20.6~30.9 m过程中,底板岩体再次发生变形破坏,说明深部煤层底板在加载至塑性状态后卸荷并重新承载的过程中仍存在变形破坏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单侯煤矿首采区一煤西翼工作面底板破坏情况,基于矿井地质条件,分析工作面底板支承压力作用下底板破坏规律,并建立底板最大深度表达式,确定底板最大破坏深度30.68 m,通过井下俯孔压水试验法进行现场验证,确定工作面底板实际破坏最大深度31.7 m,相关结论可为工作面底板围岩控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张承斌  张鹏 《煤矿安全》2023,(1):172-179
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矿生产过程中面临复杂的突水机理和多变的突水主控因素,使底板突水预测的难度不断增加。为准确预测底板突水危险性,采用脆弱性指数法求出各子因素的底板突水危险性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划分底板突水危险阈值,从而建立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模型。分析整理了河南龙门煤业常村煤矿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从突水水源、突水通道和隔水层3个方面将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划分为含水层水压、出水量、注浆量、断层相似维、断层倾角、断层走向、断层落差和有效隔水层厚度等8个子因素;将底板突水危险性划分为5个区域:安全区[0.25,0.32)、较安全区[0.32,0.44)、较危险区[0.44,0.56)、危险区[0.56,0.70)、极危险区[0.70,0.85];建立了基于AHP的脆弱性指数法评价模型。与传统的突水系数法相比,基于AHP的脆弱性指数法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且划分更加精细合理,为矿井水害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型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 ,对由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底板变形破坏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 ,对工作面推进方向和倾斜方向的水平应力、垂直应力、剪应力分布以及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变化情况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煤炭技术》2019,(10):94-96
在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转换过程中,采空区对边坡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探究影响规律,运用正交试验法分析采空区位置、跨度、高度因素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权重,并选择权重最大的因素—采空区位置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处于顶部时,安全系数基本不发生变化;处于中部或底部时,安全系数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对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转换过程中边坡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影响煤层底板导水破坏深度的常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针对邢东矿大采深的情况,采用大型数值模拟软件ANSYS对煤层底板的破坏深度、应力、位移等特征进行了模拟,避免了现场试验手段仅能确定某些特定部位的底板破坏特征的情况,得出了煤层底板变形破坏规律,确定了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最易破坏位置。研究结果对于实现深部煤层的安全开采,指导后续工作面的防治水工作及防治水方案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博章 《煤矿安全》2012,43(8):74-76
根据新安矿底板3#煤层含水层分布情况,研究煤层开采过程中对底板的破坏程度,通过钻孔注水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底板破坏"下三带"分布规律,依据底板"下三带"理论判断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程度,得出新安矿底板岩层中完整岩层带偏小,底板破坏深度在18~20 m,突水危险性高。针对地质条件和底板"下三带"破坏情况提出了该煤层开采时底板突水隐患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付翔  杨勇  史文豹 《建井技术》2022,43(1):30-34
为探究祁东矿8231工作面采后底板破坏影响范围,采用数值模拟及地质雷达探测法,对8231工作面底板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底板破坏起始于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随着工作面推进,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不断增加,同时,回采巷道受掘进和采动的双重扰动,其底板破坏范围稍大于工作面底板破坏范围;8231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9.
应用塑性滑移线场理论,给出了缓倾斜长壁工作面采空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及其位置的公式。文章还提出了考虑底板破坏和底板突水的断层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正交试验的底板破坏深度主控因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伟韬  刘士亮  姬保静 《煤炭学报》2015,40(9):1995-2001
为了研究底板破坏深度的影响因素,考虑工作面倾斜长度、采厚、采深、不同底板岩层力学参数和承压水水压,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底板破坏深度,运用正交试验法对模拟结果分析,研究影响底板破坏深度主控因素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斜长、采深、采厚对底板破坏深度的敏感性主次顺序为工作面斜长采深采厚;抗拉强度对底板拉破坏深度的影响为高度显著;底板岩层黏聚力、内摩擦角对底板破坏深度及拉破坏深度的敏感性不显著;抗拉强度、内摩擦角对剪破坏深度的敏感性较弱,黏聚力对底板剪破坏深度具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承压水压力的增加,底板中水平最小主应力与承压水压力越来越接近,且水平应力值接近水压的岩层范围增大,导致突水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