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发展模式的转型演化,适应新形势的国家发展路径、创新要素与创新战略、公共政策制定立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层面的调整构建了当前国家发展语境。本文基于国家发展新语境的研判,从科技的全民开放性趋势、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一体化转型、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覆盖、科技普惠和科学普及的全民需求四个层面分析了科普工作转型的新要求,并对科普工作转型目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启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资源配置顶层模式设计工程;二是促进消费性科普产业全面发育;三是实施国家级科普服务平台开放共建工程;四是打造“全民创新创业”期待的服务体系与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汤书昆 《科普研究》2017,12(6):10-15
中国社会已从急迫抓经济、抓物质供给的生存战略目标,转向抓结构失衡、抓文化与精神资源供给 不充分的美好生活战略目标。换言之,已从极典型的“快阶段”向抓平衡的“慢阶段”转型。回顾历史,新 中国由来已久的科普事业一直特别强调即时性和时效性,而当前发展阶段的新兴科学文化建设诉求则特别关 注价值观的养成与耐性坚持。在新的科学文化时代,突破科学共同体的内向主体性,打造因应“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理念与行动方案转型,是科普与科学文化的共同使命。据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科 学文化建设行动网络的五大工程:科学精神理念工程、科学文化传播工程、科学文化制度规范工程、科学文 化设施普惠工程、科学活动的全民参与工程。  相似文献   

3.
刘佳 《科普研究》2016,11(5):17-22,53
科技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传播是理解科技软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双翼”。科学传播与文化软实力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 即科学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中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传播活动有助于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科学传播向 文化软实力转化需借以一定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而科技软实力正是促成科学传播向文化软实力转化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4.
张楠  龙琳 《科普研究》2015,10(5):25-30,61
由于当代科学传播越来越强调参与互动和民主平等并以“公益性科学传播”的姿态呈现,“非政府组织” 具有“草根性”和“公益性”特征,因此它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以科学松鼠会为个案考察,从其历 史沿革、常规活动与新形势要求,来探讨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新公益”下的科学传播之路,并对其今后发展 思路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面向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范式”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研究的新兴传统,它与面向科学文化和公民科学素质的“普及范式”共同构成当今国内科学传播的两大传统。在一阶和二阶科学传播的基础上,以公民参与科学为核心的三阶科学传播日渐重要,并成为实现“四科两能力”的有效路径。根据科学传播研究的最新趋势,可将其扩展为传统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反思科学、公众参与科学、公共科学服务五个阶段,其共同构成科学传播结构化系统,实现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统一,并为社会科学文化形成和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科学传播领域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节作为在短期内通过密集的活动促进所有公民参与科学的节日盛会,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各类科学资源协同合作,促进科普效益最大化,因此正在成为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民科学狂欢的年度常规活动。我国的科学节起步较晚,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科学节主要有全国性的“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地方性科学节(如北京城市科学节、上海科技节),以及科研机构举办的科学节(如中国科学院举办的“公众科学日”“科学传播月”“中科院科学节”等)。  相似文献   

7.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为全面深入落实《科学素质纲要》,促进科学传播,推动广大科普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8.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解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对于中国以前的科学普及、科学教育、职能培训活动和计划而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理念和措施上有多方面的新构想和新规划把科学素质建设定位于突破中国人口素质瓶颈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对学界和社会各界争论颇多的“科学素质”概念做了新的概括;确定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针;设定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远三个阶段的任务目标;规划了近期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的四大科学素质行动子计划;设计了保障四项行动实施的四大“硬件”建设基础工程和三大“软件”建设措施;构想了由组织领导和监测评估两个体系构成的引导和调控计划运行的网络。  相似文献   

9.
任杰  刘萱 《科普研究》2016,11(2):24-30
科学传播受社会语境中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作用程度及效果在 不同的时间和区域中存在差异。在全球范围内,当前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共同经历着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转变、科学与 公众的关系转变,以及新媒体崛起带来的挑战。我国,一个地理多样性颇丰的国家,其经济、社会、教育、科技的发 展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上述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使得我国科学传播的社会语境在具有各国科学传播 社会语境共性问题的同时,带有着突出的本土特征。我国公众的科学传播需求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征,新媒体技术 所带来的传播模式的跨越性变革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特征。基于上述考虑,我国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特色的科 学传播策略,逐渐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公众科学传播体系。本文关注社会语境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建议将 社会语境因素纳入科学传播研究视野,拓展多元社会语境中我国科学传播体系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简称《科学素质纲要》),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为了在2007这一关键年,全面深入实施《科学素质纲要》,  相似文献   

11.
浅谈科普“政府主导”与“政府推动”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翎要》)明确提出“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十六字方针,这实际上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以下简称斛普法》)制定的“政府主导、社会分担”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政府主导”、“政府推动”成了我国科普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科普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罗德燕 《科普研究》2016,11(2):72-76,95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了对参与系列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家长的认知进行研究,设计了包括对亲子活动参与者 的分析、亲子关系解读、亲子活动频率及人员结构、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关注点以及参与系列亲子活动的意愿分析这五 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可知,博物馆开展系列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潜力,而活动参与对象主要是幼儿园至 小学四年级之间的孩子及其家长,家长在亲子活动中更加关注孩子的体验和实践,从而对亲子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 知,这种认知有利于建设和改善亲子关系。因此,在富传媒时代,博物馆要树立教育服务意识,加强与相应社会组织 的对接,设计并开展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系列亲子科普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无线电》2014,(5):91-91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青少年踏入科学的殿堂,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定于2014年7月开展“2014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与智能控制大赛”活动。  相似文献   

14.
林立清  刘丹丹 《电子质量》2022,(1):93-95,102
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重要体现,健康的生态文化生活是幸福中国的基本前提.县域生态文化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县域为基础,推动全民行动体系构建,建设生态文化生活路径,对中国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庆伟 《移动信息》2020,(1):00112-00113,13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力量作为公共图书馆当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通过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阐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与途径,以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是全民阅读连续六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见,开展全民阅读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政策。文章从高校图书馆深化阅读推广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对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所提供的支持,最后从三个方面探索高校图书馆持续推进阅读推广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科普人才建设任务及执行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凡刚 《科普研究》2011,6(4):45-49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我国尽快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而科普工作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手段。我国目前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较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科普人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因此,必须加快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在尽快补足科普人才数量的同时,扎实提升科普人才的工作能力酝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围绕重点任务的执行需要,设计好支撑办法,形成环环相扣的措施体系,并最终实现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周立军 《科普研究》2013,8(6):26-26
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关乎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实现理想愿望的能力。因此,开展科普工作,加强全民科学教育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而科普的目的即在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能从根本上丰富社会科普资源的总量,并增强科普资源的原创性,是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北京地区社会公众对于科研机构开放活动的知晓情况、参与情况,掌握社会公众的参与兴趣及其对开放单位的期望与要求,开展了问卷调查工作。结果表明:提高公众的知晓度与参与率仍是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开放活动的主要任务;科普内容中的娱乐、休闲元素值得重视,需注意把握公众的需求;不论受访者处在哪一年龄段,“观看科普影视作品”与“动手操作科研仪器”均是大家最感兴趣的项目;与公众生活工作以及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受访者最关心的内容。本次调查和研究结果为今后科研机构公众开放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发布2006年3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明确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纲要》提出: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