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台矿建筑物下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实现建筑物下采煤与充填工艺的同时进行,解决地面矸石及粉煤灰固体废弃物堆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以邢台矿760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矸石与粉煤灰作为充填材料,利用自夯式充填开采液压支架对建筑物下采后固体充填试验进行了研究,并对采场矿压、充填体变形情况及7606工作面岩层移动的变形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自夯式充填开采液压支架实现了建筑物下采煤与充填工艺的同时进行,提高了工作面采出率;且充填开采工作面超前应力峰值及影响范围比垮落法管理顶板小得多,没有明显顶板来压显现,充填体能有效控制顶板的运移,确保地表建筑物不受开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丁燕斌 《中国煤炭》2012,38(3):55-57
针对邢台矿建筑物下存在大量压煤,而地面矸石山堆放占地严重以及矿区坑口电厂排放大量粉煤灰的情况,为了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扩大矿井可采储量、控制地表下沉、消除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出了采用地面矸石配合粉煤灰充填采空区,采出建筑物下压煤的开采模式。解决了充填体进入采空区的空间、通道和动力等技术问题,并建立了完善的充填效果检测系统,在保证地面建筑物完好的情况下,有效采出邢台矿建筑物下呆滞煤量2000万t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控制地表沉陷、实现村庄农田下采煤,以试验矿井1201工作面为实例,介绍了薄煤层综合机械化矸石充填液压支架和充填刮板输送机的结构原理,从工作面布置情况、采煤工艺和充填工艺三方面研究了薄煤层综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矸石充填开采技术,与条带开采方式相比,矿井回采率有了较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减少了矿井矸石排放,实现了矿区可持续发展,消除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针对平煤股份十二矿允许可采建筑物下存在较大量压煤的问题,并为了实现矿井平稳发展、控制地表下沉和减小瓦斯治理难度,提出了采用固体充填物充填采空区,采出建筑物下压煤的开采模式,通过充填工艺实践,解决了充填物进入采空区、相关工艺及参数等问题,在保证地面建筑物完好的情况下,能有效采出平煤股份十二矿允许可采建筑物下压煤463万t以上,并为解放平煤股份"三下"压煤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艺。  相似文献   

5.
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建功  赵庆彪 《煤炭学报》2010,35(9):1413-1418
为了消除煤矿矸石山以及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结合安全开采建筑物下大量压煤,进行了3种类型充填采煤试验。通过对不同充填介质材料实验研究,基本掌握了合理的充填材料配比,各种充填材料的压实度、流变性及风化性等力学特性;研发出采充一体液压支架充填与挤捣实装置和采充隔离密封机构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了固体输送系统中的大垂深大投量防堵、防冲击缓冲泄压等难题,研制了充填料配比、实时来料质量动态调整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优化了充填工艺与系统成套装备等充填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一体化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一体化技术,解放"三下"压煤,提高矿井采出率,实现矿山的绿色开采,在简要综述充填采煤历程和发展现代化充填采煤技术的目标、要求和难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一体化技术的系统布置、关键装备,并介绍了该技术在密集建筑群下、邻近松散含水层区域和大型河堤下进行大规模充填开采煤炭的工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一体化采煤技术可实现"三下"压煤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王广杰 《中州煤炭》2012,(11):27-28
为解放"三下"压煤,提高矿井资源采出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平煤股份十二矿应用了矸石充填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通过对矸石充填开采运输系统的分析,结合矿井实际,设计了与矸石充填技术相配套的投料系统,解决了矸石运输中的各种问题,满足了工作面充填开采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缪协兴 《煤炭学报》2012,37(8):1247-1255
在简要综述充填采煤历程和发展现代化充填采煤技术的目标、要求和难点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密实充填采煤的岩层移动控制理论,其理论上的突破是新技术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控制的等价采高理论;充填开采岩层运动的连续介质力学模型;充填开采岩层移动的计算公式;固体充填的采场矿压与支架受力分析。进而系统介绍了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的系统、装备及工艺,以及在密集建筑群下、孤岛村庄煤柱区域、临近松散含水层区域和大型河堤下进行大规模充填开采煤炭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9.
张书国 《煤矿开采》2013,18(1):66-69
充填开采是建下开采的重要途径,固体充填开采是充填开采的重要开采方法之一,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固体充填介质(矸石、粉煤灰)的化学组成成分及元素进行了测试,并根据矸石粉煤灰2种骨料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配比优化,最终选用矸石∶粉煤灰=1∶0.6进行井下充填。邢台煤矿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配比使充填物料对采空区上覆岩层起到最佳支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矸石与粉煤灰混合充填开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建筑物下采煤问题,河北金牛股份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在邢台矿进行了矸石和粉煤灰等固体材料充填开采的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形成了一种建筑物下采煤的新方法,推进了绿色矿山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平煤十二矿突出矿井综合防尘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决粉尘对突出矿井的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带来的威胁,根据平煤十二矿的矿尘生成特点和原因,采用了综合防尘技术:对采煤工作面采取了高压喷雾负压二次降尘技术和深孔动压注水技术;在机掘工作面采用了综掘机高压外喷雾高效降尘和长压短抽的通风除尘技术;在钻孔作业中采用了矿用打钻孔口水射流除尘器和上行孔风水联动孔底降尘技术;在锚喷支护时采用了湿式混凝土拌喷机组。应用综合防尘技术以来,工作面粉尘含量减少了50%~60%,钻孔施工地点降尘率达到了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13.
平煤八矿铁路下采煤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煤八矿井田范围内,国家Ⅱ级铁路孟平支线斜穿井田,造成铁路保护煤柱面积大,铁路压煤量多,井田开采无法规划布置。通过对地质条件、覆岩破坏高度、地表移动变形值及下沉速度等参数的分析,论证了国铁下上行开采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平四矿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对煤层赋存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平四矿己16煤层的采动覆岩裂隙发育规律,阐释了近距煤层上行开采机理,分析了上行开采可行性的判别准则.采用数值计算软件UDEC,分别建立了煤层开采走向和倾向模型,计算并分析了己16煤开挖后不同层位覆岩的变形状况及其影响范围.模拟结果表明,先采己16煤后,已16煤的倾斜值即其台阶下沉量比较小,未超过煤厚之半(750 mm),除工作面两端头对应区域外,煤层表现的很连续.同时表明,下煤层的开采对上煤层的破坏程度在走向方向上比在倾斜方向上大.模拟结果与工程实践情况相符,并经两工作面应用,证明上行开采是可行的,并采用国产设备成功解决了上煤层的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  相似文献   

15.
陈良立  刘永峰 《中州煤炭》2010,(8):39-41,43
通过收集、分析、研究平煤股份八矿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实际采掘资料,对已采区进行了探采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构造复杂程度由原来的简单变为中等;煤层除煤层倾角变化较大外,其他变化不大;煤质探采前后变化较大;瓦斯等级变化大;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但涌水量尤其最大涌水量变化较大。该结论对指导煤矿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采出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平煤十二矿煤样为例,分别进行了压汞实验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从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构造煤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来研究十二矿构造煤煤层气特征。本次研究结果如下:①构造煤孔隙结构多以小孔和微孔为主,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②煤体结构破坏越严重,对煤层气的吸附越弱;③常温下,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研究结果表明平煤十二矿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章立 《中州煤炭》2010,(9):71-73
信息融合技术是一项跨学科的新技术,可将信息融合的思想引入到煤炭企业运行状态监测中。对平煤股份五矿生产环节中的矿用传感器信息的融合和通信,监测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信号的存储、处理和传输进行了研究,对视频监控图像、主要通风机工况、矿井提升机计数系统和胶带运输系统等数据进行融合,解决了煤炭企业中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融合这一重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矿井综合自动化传输网络的方案选择设计、构架选择设计、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特点、技术参数等.千兆无源光纤以太网(GEPON)系统的实施,达到了集中管理、数据共享、系统联动的效果,提高了矿井的生产效率;将视频图象、监控数据等共线集中上传,方便了维护管理,分散了原有各系统的故障点,使系统更加可靠.该系统独有的冗余方式,使光纤环路上的任意故障点对系统不构成影响;本安型的接入设备,使得光网络终端可以放入高瓦斯区域或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