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潮水盆地是我国北方发育砂岩型铀矿的中新生代盆地之一,地处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块之上。总结了盆地目的层岩性-岩相、砂体、后生氧化及典型矿点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并指出了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认为下白垩统庙沟群和中侏罗统青土井组是潮水盆地主要产铀层位,也是找矿目的层位,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有利相带,砂体规模较大,具备形成砂岩型铀矿的岩性-岩相及砂体等有利条件,U与∑S、Corg及Fe3+/Fe2+等地球化学环境参数关系密切,后生改造作用对铀的叠加富集成矿非常有利,目的层形成之后发生了多期抬升掀斜改造作用,在潜水氧化带底部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形成砂岩型铀矿化。通过综合分析,指出下白垩统庙沟群杂色层的找矿方向为长期隆升的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红色建造中富含炭屑的灰色层扇三角洲相砂体及潜水氧化叠加部位,以寻找沉积成岩叠加潜水氧化带型铀矿为主;中侏罗统青土井组的找矿方向为宽缓的构造斜坡带、富铀花岗岩体、含煤的辫状河相灰色砂体及层间氧化后生改造部位,以寻找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为主。  相似文献   

2.
层序结构对吐哈盆地SHT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构造旋回对基准面旋回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基准面旋回中三级陆相层序界面岩性识别标志——冲蚀厚层砾岩、厚煤层、沉积韵律变异面等。依据地震反射特征与建立的层序界面岩性标志将研究区含铀建造中下侏罗统划分成3个三级层序、18个准层序。研究了层序结构与沉积体系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控矿作用,认为层序界面控制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发育的垂向层位,基准面上升初期的辫状河体系与基准面下降期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分布控制铀矿化空间分布,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中主河道砂体控制了铀矿体分布。指出砂岩型铀矿床找矿的核心是寻找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分布。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的勘查成果以及收集该地区的煤田勘查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陵双龙地区的铀成矿特征。该区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J2z1-1),为一套辨状河沉积,泥-砂-泥岩性结构稳定,砂体厚度适中,显示出良好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区内发育渗入氧化蚀变和渗出还原蚀变,其中绿色蚀变是油气渗出二次还原氧化砂体而形成,是古氧化带的标志;利用沥青铀矿物U-Pb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测得双龙地区铀成矿时代可分为两期:早白垩世沉积成岩期,成矿年龄为125.2~98 Ma和始新世主成矿期,成矿年龄为52.6±2.2 Ma~41.8±9.3 Ma,与店头矿床属同期成矿。铀矿化赋存于斜坡带上隆起与洼陷的过渡部位,主要发育在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研究发现,双龙地区显示良好的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具有广阔的勘查前景。  相似文献   

4.
喀什凹陷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含铀区,自中生代以来主要发生过5次重大构造事件,对该地区中—下侏罗统铀矿成矿及保矿具有重要意义,即晚三叠世有利的构造背景,早—中侏罗世有利的构造-沉积环境形成的有利岩性-岩相建造,晚侏罗世构造掀斜与古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的形成,白垩纪—古近纪的保矿作用及新近纪以来的构造破坏与局部层间氧化带的形成与叠加,从而很可能在中—下侏罗统中形成一定规模受层间氧化带控制的砂岩型铀矿床。指出主要找矿靶区为库孜贡苏断陷以西的南天山山前,同时还有托云盆地。  相似文献   

5.
萨瓦甫齐铀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台与天山造山带接合部位的库尔干山间盆地内,铀矿化以砂岩型为主,主要产铀层位为中下侏罗统克拉苏群铁米尔苏组的II-4、II-5铀矿化层,铀成矿作用严格受岩性-岩相、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后生氧化淋滤及构造运动等因素控制。通过分析铀成矿地质条件,认为本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其中矿区深部及东西两侧的侏罗系为下一步找矿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处于祁漫塔格复合构造岩浆带的乌兰乌珠尔复式花岗岩体是已发现铀矿化的主要聚集地。两藏布姆松绒花岗岩基存在产铀花岗岩体,是重要的寻找铀矿床靶区;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部分铀矿化。  相似文献   

7.
处于祁漫塔格复合构造岩浆带的乌兰乌珠尔复式花岗岩体是已发现铀矿化的主要聚集地。西藏布姆松绒花岗岩基存在产铀花岗岩体,是重要的寻找铀矿床靶区;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具有较好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已发现部分铀矿化。  相似文献   

8.
潮水盆地西部半槽河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潮水盆地西部半槽河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铀成矿条件分析,认为相对稳定、适度抬升的盆地构造背景有利于后生含氧、含铀水的渗入改造及铀的迁移和再富集作用;盆地北部蚀源区变质岩中含有品质铀矿,长期隆升的古老蚀源区为盆地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铀源;目的层中侏罗统青土井组为温湿气候下的扇三角洲沉积环境,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相主砂体是铀富集成矿的有利赋矿空间;区内经历了多次后生氧化改造作用,氧化带规模较大,氧化带前锋线附近是铀矿体聚集、赋存的有利部位;矿化一般产在潜水氧化带底部和层间氧化带上、下翼。半槽河地区具备良好的砂岩型铀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托云盆地位于塔北中吉边境南侧的托云凹陷,为天山造山带强构造区内的山间裂谷盆地,盆内构造变形强烈。近年在托云盆地中侏罗统杨叶组中首次揭露到深部工业铀矿体,但盆地整体还处于找矿"空白区"。通过对托云盆地含矿目的层、构造和后生蚀变等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区内含矿目的层受控于山前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含矿砂体多发育强烈的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蚀变组合,矿体形成于层间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铀成矿主要受控于古新世至始新世的北部控盆构造斜坡带,渐新世后的构造改造作用使得深部赋铀矿体和氧化带发生"改造"。通过"露矿"找矿,反向寻找构造稳定埋深区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铀矿找矿思路,将为本地区以及强构造区指示出铀矿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阐明了松辽盆地西南部地质构造演化历史,指出蚀源区岩石和盆地构造演化史对形成富铀砂体和层间氧化带及提供铀源有利。确定了钱家店凹陷姚家组是该区寻找砂岩型铀矿的目的层。基于成矿条件分析,预测了成矿远景区;落实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床。基本查明了含矿地层的结构和砂体的特征、矿石物质成分和铀的存在形式、矿石伴生元素组成及综合利用价值。在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指出沉积成岩期铀的预富集是铀成矿的基础;层间氧化作用是后生再富集的决定因素;油气的还原作用是再富集的重要条件。铀矿石的U-Pb等时线年龄为53±3Ma和7±0Ma,与有利于层间氧化作用发育和铀成矿作用的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期相符。确定了钱家店铀矿床是属于与油气二次还原作用有密切关系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并建立了该类型铀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的铀成矿条件与盆地北部相似,有形成富大砂岩铀矿的可能性,但较低的渗透性却成为制约盆地南部某些地区成矿的不利因素.分析了研究区内直罗组砂体的物性变化规律,深入讨论了成岩作用对该区直罗组砂岩物性起控制作用,为下一步铀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红层是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沉积的砂砾岩地层,它对应着陆相盆地的氧化环境。砂岩型铀矿床是外生后成铀矿床,要求容矿目的层成岩与后期铀成矿的时差较大,其间存在沉积间断和潮湿-干旱交替的气候条件,红层就是该时期的产物。红层发育期与砂岩型铀矿化期在时间上常常重合, 国内外研究发现,每次红层发育期都可能伴随着1个或数个层位中的铀矿化发育。我国红层有好几个发育期,但砂岩型铀矿化主要发育在中、新生代。以5个已知砂岩型铀矿床为例,对红层与砂岩型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红层沉积与后期砂岩型铀矿化是“同生共存”的,判断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无砂岩型铀成矿前景,先要看它有没有红层沉积、红层发育期有多长。  相似文献   

13.
钱家店铀矿床是近年来松辽盆地发现的1个砂岩型铀矿床。铀矿体呈板状、透镜状,受漂白砂岩与灰色砂岩接触带控制。漂白砂岩呈灰白色,胶结疏松,基本不含有机碳及黄铁矿,且有铀的富集。通过研究漂白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黏土矿物类型与组合,认为漂白砂岩是层间氧化带氧化作用的产物,是层间氧化带的一部分。漂白砂岩呈白色调的主要原因是铁离子的迁移、有机碳的氧化和岩石的高岭石化。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砂岩型铀矿含矿层的渗透性是地浸开采技术是否可行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地浸采铀的可行性和提高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渗透性成为重点。系统探讨了影响砂岩型铀矿含矿层渗透性的主要因素,即:碳酸盐、黏土矿物、夹层、隔层、地下水矿化度等。这为进一步研究砂岩渗透性提供了依据,同时对地浸采铀的浸出率和资源回收率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松辽盆地在喜山旋回中所处的应力场、喜山期构造运动及所产生的地貌环境,认为喜山期构造运动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构造地貌条件,主要成矿时间为始新世、上新世。松辽盆地南部盆缘剥蚀天窗区构造发育,成矿作用明显,是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6.
浅析影响砂岩渗透性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砂岩层内的早期成岩作用(压实、压溶、胶结和交代作用)使孔隙度和渗透性降低。自生高岭石胶结可保留粒间微孔隙,对渗透性影响较小,甚至可增强渗透性。中后期成岩作用下,有机质成熟直至生烃以及产生的酸性水发生溶蚀形成了次生孔隙,可使砂岩渗透性大大增强,是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有利前提条件。后生改造期层间氧化蚀变和油气还原低温热液蚀变也生成了次生孔隙,最终决定了砂岩型铀矿床形成后的渗透性,它是地浸利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加拿大帕莉莱(Prajrie Flats)矿床现代表生铀成矿作用特点,认为表生环境下,砂、砾沉积体中基本不存在铀的富集,而富集于细碎屑沉积物中的铀是不稳定的,在压实成岩过程中,解吸铀及部分吸附铀会逐渐迁移到附近的砂岩(体)内,对砂岩铀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帕莉莱矿床现代表生铀成矿作用特点,提出半干旱或干湿型古气候环境下形成的杂色建造可发生铀的沉积成岩预富集,并是砂岩铀矿的重要含矿建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尼日尔阿泽里克砂岩型铀矿控矿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日尔(Niger)阿泽里克(Azelik)铀矿位于阿尔利特(Arlit)砂岩铀矿省西南部。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阿泽里克铀矿进行野外地质勘查,对各种野外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探讨了阿泽里克砂岩型铀矿控矿因素。阿泽里克铀矿受构造控制明显,矿化均位于NE与NW向断裂交叉处。矿化同时受沉积控制,矿化层为下白垩统阿萨乌阿(Assaousas,Kla)组砂岩。矿化砂岩以河流相中粗粒砂岩为主,孔隙度、渗透率良好,利于流体在砂岩中流通。矿床热液蚀变现象明显,存在碳酸盐化、褐铁矿化、铜矿化、还原性流体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钱家店—架玛吐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以及油气还原、油气冲顶及基性脉岩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认为该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有别于国内、外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具有特殊性。铀矿体并非呈卷状产在氧化-还原过渡带,而是呈板状产出于氧化带的下部。并提出天窗构造的翼部、雁列式断裂F1、F2和F3构造夹持区的姚家组红灰叠置部位的灰色层为有利的成矿层位。由此建立了该区的铀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