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减少低频低压减载通信过程中由于各种动作指令接收错误而导致的负荷误切现象,提出了一种远方协调校核方法。首先分析通信过程中指令下发错误场景,其次对接收远方信息的时刻进行校核,最后在接收远方信息间隔期间实施实时校核的具体措施。通过算例分析,阐明了远方协调校核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与实施流程,验证了校核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低压减载方案仅根据本地电压信息动作,未考虑全网暂态电压响应特征。分析系统暂态电压跌落与扰动范围的关系,并基于负荷节点的电压偏移量提出暂态电压扰动范围判别指标,将电压扰动类型划分为全网暂态电压扰动和局部暂态电压扰动。以该指标的判别结果为基础,综合考虑扰动后系统电压与频率的动态过程,构建基于暂态电压扰动范围判别的自适应低压减载策略,该策略采用2套自适应减载方案分别应对全网暂态电压扰动和局部暂态电压扰动。对IEEE 39节点系统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策略在应对不同失稳场景时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在调研评述国内外分区电网低频、低压减载方案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江苏电网分层分区运行特点,分析指出江苏分区电网极端严重连锁故障下存在严重功率缺额、局部孤网等问题,通过校核江苏分区电网低频、低压减载方案的适应性.提出江苏分区电网低频、低压减载配置方案的改进建议。最后针对特高压电网互联、电气联系紧密,受电比例大、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等,对低频、低压减载方案整定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针对江苏分区电网极端严重故障下存在严重功率缺额、局部孤网的局面,以及可能发生频率、电压崩溃的风险,文中提出低频低压减负荷与负荷联切装置相互协调的稳控配置方案。该方案依据断面潮流判断相应的切负荷量,并通过与低频低压减负荷协调配合适应电网不同运行方式。实际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可有效保证分区电网孤网后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在电力系统中由于有功、无功缺额引起频率、电压下降时,低周、低压减载装置将自动按频率、电压降低值切除部分电力用户负荷,使系统的电源与负荷重新平衡,防止频率、电压崩溃事故,使整个系统尽快恢复正常。近几年来我局相继投入使用了几台UFV-2型微机低频低压自动减载装置。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其稳定可靠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代理技术的低频低压减负荷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互联大电网的电压、频率稳定问题日益复杂,其分析和控制应进一步在全局范围内协调考虑.传统的低频低压减负荷控制方法,对分散安装在各地的控制装置缺乏协调,不利于实现系统整体控制的实时协调和优化,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多代理技术实现多个就地减负荷控制装置协调动作的新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基于节点电压频率动态的空间分布特性,并计及当前...  相似文献   

7.
智能变电站架构下的低频低压减载装置技术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出口回路采用开环控制,无法识别所切线路状态引起的隐性故障,且不具备精确切负荷功能。在对目前工程上应用的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传统变电站中减载装置精确切负荷功能及识别线路状态在工程上不可行的原因。在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下,通过接入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解决装置无法识别线路状态的问题;同时拓展GOOSE的应用范围,运用GOOSE传送线路功率,提出了一种实现精确切负荷功能的新方法,满足低频低压减载装置技术升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低频减载作为安全稳定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有效地防止频率失稳。建立了频率稳定分析的动态数学模型,并针对实际电网的低频减载方案进行了算法优化,研究了系统在保证频率稳定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切负荷量最小。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的算法可以找出系统切负荷量最小的曲线,并使系统频率很快恢复稳定,对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保障对用户可靠供电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和田电网在不同时期系统出现功率缺额时,不同低频减载方案。通过对低频减载方案的分析、比较,论述了不同时期,低频减载的优缺点,以及在涉及低频减载方案时应注意的因素,展望了波波娜水电站建成后对和田电网低频减载方案的影响,和需要进一步考虑和分析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考虑系统电压影响的低频减载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频减载(Under Frequency Load Shedding, UFLS)是电力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技术,它通过在系统的某些地点切除过负荷量,达到维护系统稳定的目的。为了改进和提高传统的策略,很多研究者都考虑采用频率变化率作为指示器,用于确定系统的有功功率缺额。重点研究了影响频率变化率测量值的因素,分析了频率变化率在使用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系统扰动后不平衡功率的准确求解表达式。一个综合利用电压信息量来确定切负荷地点和切负荷量的新UFLS策略被提出,仿真结果表明,新的切负荷策略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WAMS的低压切负荷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电机过励磁限制器的作用可能导致电力系统电压中长期失稳,而低压切负荷控制是一种防止电压失稳的有效方法。以分布式闭环低压切负荷控制为基础,增加了用于应对严重故障的备用切负荷控制,从而形成了基于WAMS的低压切负荷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发电机过励磁限制器是否启动作为电压失稳的预测判据,并在电压下降的过程中通过多轮次闭环切负荷控制防止系统电压崩溃。该策略的控制方式能够基于系统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实时调整,能够应对严重故障下由过励磁限制器作用引起的中长期电压失稳。仿真分析在改进的IEEE 39节点系统中展开,结果表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大型互联系统中 ,只有相当严重的功率缺额才可能导致频率下降 ,频率的下降速度很快 ,频率变化的分布极不均匀。目前的低频减载 (UFLS)装置已不能适应如此复杂的情况 ,仍然是在全系统范围内切除预接负荷。文中设计一种新的减负荷方案 ,它利用频率和电压的变化 ,针对每一种事故情况 ,特别是在承受较大扰动地区切负荷 ,以求获得供需平衡。在互联系统的严重功率缺额的模拟研究表明了新的减负荷方案比现在的低频减载 (UFLS)方案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低压减载方案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邢国华  乔卫东 《华东电力》2005,33(12):23-26
概述了在电压减载方案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和采用的研究方法,介绍了两类典型的低压减载设计方案和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新的低压减载方案。该方案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分类及其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简单的单机负荷模型系统的状态方程,重点研究系统的稳态及紧急运行状态。电力系统中出现大的扰动,系统中将出现有功、无功功率的不平衡。借助Matlab仿真分析系统频率和电压的运行轨迹变化,结果表明,频率是系统有功功率平衡的指示器,而无功功率不平衡决定母线电压的变化,在紧急状态下,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是不能完全解耦的。该研究对传统的低频减载策略设计和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量测量的电压稳定裕度计算及减载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变电站实时测量的相量信息,计及数据量测误差,建立考虑等效电动势相角变化的外网最小二乘等值模型,求解精确的实时电压稳定裕度。提出一种基于实时电压稳定裕度的低压减载方案,建立了变电站紧急切负荷综合策略,实现在线动态计算切负荷量。设计了新型低压减载控制装置,软硬件平台设计采用标准化、模块化,通过高精度采样和实时数据处理,有效实现了提出的低压减载方案,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刘柏私  颜伟 《四川电力技术》2011,34(5):58-59,83
首先对电压稳定仿真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进而对低压减载方案和策略进行了对比。针对当前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压稳定裕度的低压减载方案,并对其工程实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SZH 2型数字低周继电器采用CMOS集成电路,外加抗干扰电容,其特点是频率和时间测量精度高、试验方法简单、动作可靠、抗干扰性强。但由于内部设计电路不合理使之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拒动现象。针对该继电器的内部原理图结合具体试验对改进前的继电器进行了动作行为分析和实际试验结果对比,同时对改进后的动作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论证,结果表明改进前该继电器在动作过程中会因所取电压短时降低(到闭锁电压定值以下)而被永久闭锁使继电器拒动,直到系统频率和电压均恢复正常之后才能够解除闭锁。改进后所有功能不变,并消除了拒动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为了兼顾电网安全稳定和故障下切负荷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针对切负荷控制策略如何减少控制代价、并反映各负荷用户间公平竞争等问题,提出了保障大功率缺额场景下系统频率稳定性的切负荷控制优化决策方法。首先从负荷优先级、负荷损失代价、切负荷量精确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切负荷控制效果的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博弈论原理,构建了各负荷用户作为参与者的多负荷用户非合作博弈模型。然后设计了基于NSGA-II算法的求解方法,通过求解多目标优化模型,获得Pareto整体最优解作为切负荷优化策略。最后通过区域电网典型算例,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