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涟钢210t转炉通过采取铁水保温措施,推行铁水"一罐到底"、提高入炉铁水温度,加快冶炼节奏,降低转炉冶炼过程钢水热损失,对部分热量不足的炉次添加发热剂等措施,使低铁水比的冶炼工艺得以实施,综合铁水比由85.3%降低至74.8%,增加钢产量约80万t。 相似文献
2.
根据公司十一五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涟钢在棒材厂区域,建设一个2250mm常规热连轧厂及210t转炉炼钢厂,年生产连铸坯450万吨,并通过热送辊道送到2250mm热连轧。 相似文献
3.
4.
5.
《涟钢科技与管理》2014,(4)
基于RH精炼处理的基本原理,结合涟钢RH-MFB实际生产和经验数据,重点对涟钢RH-MFB精炼过程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精炼开始阶段的0~10min钢包内钢液温降趋势明显,吹氧炉次在开始的10min温降速度为1.7℃/min,未吹氧炉次为2.0℃/min。在极限真空循环处理前,吹氧炉次与未吹氧炉次的温降均随初始碳含量及进站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吹氧炉次,1Nm3氧参加碳氧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能使得210t钢水温度上升大约0.18℃,溶解1Nm3氧放出的热量能使210t钢液温度上升0.06℃。实际生产过程的大部分炉次基本与计算值一致,吹氧加铝升温时温度变化计算值与实际值基本相当,除个别炉次相差较大外,其他炉次相差均在4℃以内。 相似文献
6.
基于RH精炼处理的基本原理,结合涟钢RH-MFB实际生产和经验数据,重点对涟钢RH-MFB精炼过程温度的变化规律、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精炼开始阶段的0~10 min钢包内钢液温降趋势明显,吹氧炉次在开始的10 min温降速度为1.7℃/min,未吹氧炉次为2.0℃/min。在极限真空循环处理前,吹氧炉次与未吹氧炉次的温降均随初始碳含量及进站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于吹氧炉次,1 Nm3氧参加碳氧反应释放出的热量能使得210 t钢水温度上升大约0.18℃,溶解1 Nm3氧放出的热量能使210 t钢液温度上升0.06℃。实际生产过程的大部分炉次基本与计算值一致,吹氧加铝升温时温度变化计算值与实际值基本相当,除个别炉次相差较大外,其他炉次相差均在4℃以内。 相似文献
7.
8.
梁新亮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9,37(6):32-34
利用质谱仪在线分析转炉烟气进行冶炼过程动态控制是中小型转炉实现炼钢自动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据此,介绍了该技术在涟钢100t转炉上的应用情况,并对动态控制模型进行了优化,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转炉低Si铁水炼钢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化渣困难等问题,容易出现脱磷困难、黏枪、炉衬侵蚀问题等,通过对低Si铁水炼钢工艺进行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生产优化方法,从而完成低Si铁水少渣炼钢,减少石灰消耗以及矿石、废钢等材料的应用,提高金属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全三脱"铁水少渣冶炼工艺过程中,通过生产历史数据对影响钢水氮含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炉顶枪漏氮对钢水增氮有很大影响;采用硅铁作为提温剂可以有效控制钢水w(N)在12×10-6左右;脱碳转炉采用全程底吹氩钢水w(N)可以降低3.3×10-6;转炉熔池内w(C)=0.3%~0.4%时,加入矿石可有效降低钢水氮含量;转炉后吹以及出钢时间越长,钢中氮含量越高;采取优化措施后,脱碳转炉出钢后,可稳定控制钢包内钢水w(N)≤15×10-6,达到了冶炼低氮钢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涟钢炼铁厂通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探索并找到了适合的自我发展之路。炼铁厂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改变观念,以原料为基础,加强技术创新和改造,采用新设备、新工艺,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跃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本文立足重钢七厂现行生产条件,通过理论计算及误差分析,探讨了七厂铁水单耗理论平衡点,分析了七厂降低铁水单耗的潜力与途径,分析了在理论平衡点以下进一步降低铁水消耗对炼钢工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焦化厂目前进厂洗精煤共分为13个小类,日用量在5500吨左右,根据生产需要理论计算焦化煤场库存量应控制在75000吨左右,即相当于14天左右的消耗量,随着公司低库存战略的推进,公司要求焦化、煤化煤场总库存量控制在100000吨左右(相当焦化库存5.5万吨左右),即相当于10天的消耗量,因此,根据实际配比计算,最大小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