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铁隧道施工及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进 《市政技术》2006,24(5):314-316
以某地铁区间隧道平顶直墙暗挖段为背景,介绍了其施工方法,并对施工方法中的主要步骤进行了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对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进行了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后续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前城市主干路下的轨道交通建设施工中,较多地应用了工程暗挖施工,但在进行暗挖隧道施工时,常会引起地表塌陷,使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并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主要以北京地铁6号钱西黄村站到廖公庄隧道施工的过程为依据,对暗挖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塌陷的成因和过程及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的控制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结合深圳地铁4号线工程下穿梅拗八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实例,探讨了大管棚超前注浆支护技术在城市地铁施工中的应用。地表下沉监测结果表明,最大沉降值在允许的沉降范围内,表明了大管棚超前注浆支护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的地层变形。  相似文献   

4.
聂雄 《建筑技术开发》2022,(16):163-165
以邻近长沙地铁在建6号线的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法分析研究桩锚基坑与地铁暗挖隧道不同施工时序下地铁暗挖隧道结构的变形及受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邻近地铁暗挖隧道的桩锚基坑,在左线隧道已完成的情况下,先实施基坑工程再实施右线暗挖隧道对左线暗挖隧道影响最小。(2)深大基坑开挖引起地层应力释放,桩锚支护结构一定程度增大地铁隧道上方土层的应力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沿海富水地层开挖浅埋超大断面隧道,面临诸多风险,暗挖施工易对围岩进行扰动,引起地层变形。新型"管幕冻结"支护可以有效控制暗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过大问题,该工法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地表位移变化主要受暗挖产生的地层损失和土体冻结膨胀以及隧道开挖卸荷后的上浮效应等因素影响。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对洞内拱顶位移、水平收敛和地表变形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拱顶位移与对应地表处的位移变化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纵向上在隧道中部段出现上浮,两侧洞口段出现下沉。受分层开挖扰动影响,隧道两侧土体向内变形导致洞内水平收敛增大,最大水平收敛为15.72 mm,约为隧道横向跨度的0.8%。新型管幕冻结暗挖施工工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富水地层渗漏水问题,且极大地减小了隧道内部的位移变形,但其冻结膨胀引起地表隆起及解冻后的地表融沉问题仍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四川建材》2016,(3):190-191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是隧道工程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一旦发生地表塌陷事故,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在浅埋暗挖隧道工程施工中,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都是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很重要原因。对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进行分析与控制需要从其事故发生机制、诱发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而对地表塌陷事故深入分析,明确地表塌陷发生机制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诱发地表塌陷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控制机制。本文就绵茂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塌陷分析及其控制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表沉降是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引起的主要变形。各种监控量测手段已经普遍应用到隧道施工管理过程中,如何很好地利用测得的变形数据去反馈施工和设计,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文章根据南京地铁2号线隧道浅埋暗挖区间段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最大地表下沉速率和最大下沉速率时的地表下沉量与变形稳定时的沉降量和隧道施工的主要纵向影响范围均具有线性关系的结论,线性系数与影响沉降变形的诸多因素有关,可通过具体工程实测数据回归得到。  相似文献   

8.
在浅埋地表修建暗挖大断面连续变截面矩形隧道,保证隧道围岩及地表建筑物安全,是隧道施工的难题。以深圳地铁8号线盐田港西站B出入口暗挖段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对CRD施工方法进行模拟分析,系统研究了变截面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并对地表沉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D法能够较好地控制浅埋暗挖大断面连续变截面矩形隧道围岩变形,保证隧道围岩及地表安全。  相似文献   

9.
地铁隧道施工拱顶下沉值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由于变形监测的滞后,在城市地铁隧道施工中所测到的拱顶下沉通常仅为总下沉量的一部分,并且其所占的比例在不同地层条件下具有较大差异。而隧道拱顶的下沉过程及其最终下沉量则是隧道支护设计及地层环境控制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部分区间隧道拱项下沉的回归分析认为,隧道拱项下沉过程遵循指数函数关系,由此可对未量测部分的拱顶下沉量进行预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且开挖面前方的超前拱顶下沉量较大。结合隧道开挖应力释放及地下水流失造成的地层失水效应,分析了不同地层条件下拱顶下沉与地表沉降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建设中拱顶下沉与地表沉降较大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的特点,这是由于现场监测滞后以及地层中富水含细砂所致。该成果对城市地铁隧道暗挖施工、支护以及地层环境的控制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南京某地下步行通道采用非开挖顶管法施工,顶管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及城市主干道。为了保证隧道及主干道安全,施工前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模拟施工全过程,预测施工可能引起的隧道及地表变形。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并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分别对隧道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径向收敛和地表隆沉进行监测。基于监测数据分析隧道及地表变形规律,明确顶管施工期间隧道及地表变形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研究表明:隧道竖向位移主要表现为隆起,由通道内出土卸荷所引起,工作井基坑开挖对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顶管施工过程中,下覆隧道竖向位移先后经历了初始下沉、隆起增强和隆起稳定3个阶段,地表竖向位移先后经历了隆起增强、隆起减弱和沉降3个阶段;同一监测断面内,地表最大沉降位于通道中心轴线上方,距离通道越远沉降越小;采用微欠挖工艺有效控制了隧道最终隆起和地表最终沉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问题,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并根据BP神经网络理论,通过对BP神经网络算法的改进,采用反分析方法确定岩体移动变形参数。利用所建模型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垂直移动(下沉)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分析,将理论计算值与实测下沉值进行对比,二者十分吻合。对比结果表明,所给出的数学分析模型及参数确定方法符合工程实际,为解决地下隧道开挖引起地表下沉预计分析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考虑时空效应的隧道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降水及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只考虑最终的地表沉降。本文采用随机介质理论和岩土固结压密理论,考虑隧道开挖前降水以及隧道开挖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对隧道开挖及降水引起的地层沉降和变形进行分析,推导相应的计算公式。工程算例分析表明,推导的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计算分析表明,隧道降水引起的地层沉降较大,对隧道周边建筑设施不利,当降水井距隧道较近时,降水及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形在最大值处相互叠加,使得最终的地层变形值很大。因此,为保护隧道周边的建筑设施,降水井应距离隧道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隧道开挖扰动隧道上覆岩土层,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发生破坏,导致地表发生移动和变形从而对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以某地铁隧道为例,应用ANSYS计算隧道开挖这一动态过程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地表沉降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建筑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御解决措施,以此来减少隧道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寻到能确保大跨度分岔隧道施工过程中使地表沉降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内的最优施工方案,首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6种工法进行优化比选,初步确定工法1为最优工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引起地表沉降变形显著增大的汇合段的开挖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提出了4步工法、5步工法、6步工法、7步工法和8步工法等5种方案,分析了因施工工序的不同而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的规律,提出了8步工法为最优的方案,并对引起地表沉降突变的关键工序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盖怀涛  侯永峰  董丹丹 《山西建筑》2007,33(34):309-310
针对隧道开挖对地层沉降的影响,分析了地表沉降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地层沉降位移预测,详细地阐述了控制建构筑物受影响的主要措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工程施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地下通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及对邻近条形基础的影响,并给出了条形基础竖直沉降和水平位移最敏感距离的估算方法。文章首先针对无条形基础的自由场地基运用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并与Peck推导的理论公式即Peck公式进行地表沉降的对比验证,证明该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然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距地下通道中心轴线不同距离的条形基础在地下通道开挖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最后,根据计算结果给出邻近条形基础的地下通道开挖的安全距离,为安全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Tunnelling related hazards are very common in the Himalayan terrain and a number of such instances have been reported. Several twin tunnels are being planned for transportation purposes which will require good understanding for prediction of tunnel deformation and surface settlement during the engineering life of the structure. The deformational behaviour, design of sequential excavation and support of any jointed rock mass are challenging during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We have raised several commonly assumed issues while performing stability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opening at shallow depth. For this purpose, Kainchi-mod Nerchowck twin tunnels (Himachal Pradesh, India) are taken fo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of two asymmetric tunnels to address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twin tunnel dimension and geometry. The host rock encountered during excavation is composed mainly of moderately to highly jointed grey sandstone, maroon sandstone and siltstones. In contrast to equidimensional tunnels where the maximum subsidence is observed vertically above the centreline of the tunnel, the result from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shifting of the maximum subsidence away from the tunnel centreline. The maximum subsidence of 0.99 mm is observed at 4.54 m left to the escape tunnel centreline whereas the maximum subsidence of 3.14 mm is observed at 8.89 m right to the main tunnel centreline. This shifting clearly indicates the influence of undulating topography and in-equidimensional noncircular tunnel.  相似文献   

18.
Unlike the symmetrical surface settlement trough of a single tunnel which can be described using the Gaussian function, surface settlement over twin tunnels can be symmetric with respect to the mid-point between two tunnels or asymmetric. The paper reports the settlement troughs which developed when earth pressure balance (EPB) machines were used to excavate twin tunnels at shallow depth in the soft ground conditions beneath a developed part of Istanbul. An attempt is mad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surface subsidence. Detailed monitoring was undertaken when one tunnel was advanced ahead of the other and when only one tunnel was being drive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hapes of the subsidence troughs over the two tunnels were different and varied with the excavation of the second/subsequent tunnel. It is concluded that changes in the subsidence trough are related to disturbance in the geo-material when an excavation is advanced ahead, as well as the nature and thickness of the overburden.  相似文献   

19.
临近地铁隧道的基坑开挖必定会对隧道产生影响,同样隧道的存在对基坑的变形也有一定作用。通过对上海某基坑工程应用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基坑开挖卸载后,地表发生沉降,基坑内土体发生隆起,其中靠近隧道区域隆起值最大;隧道开始整体向基坑方向侧移,但是上下、左右特征点位移量并不一致,隧道产生不均匀应力,特别是上下方向可能存在拉应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工程围岩软弱,埋深浅的特点,应用数值分析手段,分析了浅埋铁路隧道在CRD法下施工,对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CRD法下隧道各部施工对地表沉降均有影响,掌子面上部开挖产生的地表沉降明显大于下部,纵向地表沉降随隧道开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结合分析结果,文章指出了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