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铜陵有色某高硫难选铜矿石铜品位为0.72%、硫品位为19.4%;矿石中铜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其次为斑铜矿、铜蓝、黝铜矿以及辉铜矿等;硫矿物绝大部分为白铁矿,另有微量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等。为开发利用该矿石,对其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条件下,以石灰为抑制剂、丁黄药和BK-301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经1粗1扫选铜,铜粗精矿再磨至-0.044 mm占91.9%后经3次铜精选,铜扫选尾矿以硫酸为p H调整剂、硫酸铜为活化剂、丁黄药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选硫,获得了铜品位为18.78%、回收率为87.76%的铜精矿和硫品位为39.55%、回收率为79.29%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2.
某铜铁矿选矿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某铜铁矿石选矿工艺流程试验,针对矿石性质,整个试验分为两个选矿回路:选铜回路采用浮选工艺流程,浮选药剂有石灰、A3和丁基黄药;选铁回路采用磁选、铁粗精矿再磨的工艺流程方案。最终铜精矿品位为20.23%、回收率91.54%,铁精矿品位61.54%、回收率78.35%,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3.
施金龙  柳彦昊  晋艳玲  张培 《矿冶》2021,30(3):145-150
我国氧硫混合铜矿资源丰富,对这类铜矿进行高效选矿富集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迪庆地区有大量氧硫混合铜矿,铜品位0.67%,氧化率17.37%,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采用硫化—黄药浮选法对该矿石进行选矿,分析了活化剂和捕收剂的作用机理.研究了磨矿细度、药剂制度及粗精矿再磨等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石灰为抑...  相似文献   

4.
针对矿石中磁黄铁矿干扰铜浮选、铜矿物嵌布粒度细等问题,采用铜硫混浮-粗精矿再磨工艺处理该矿石,以石灰和亚硫酸钠作为磁黄铁矿的抑制剂,同时采用选择性较高的DY-1为铜矿物捕收剂.闭路试验获得了铜品位为24.49%、含银335.37 g/t,铜回收率为89.15%、银回收率为65.33%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5.
河北某锌铁矿石可回收利用的金属元素主要为Zn、Fe,并伴生可综合回收的Ag、Cd,但矿石性质复杂,主要有用矿物闪锌矿和磁铁矿嵌布粒度细,与脉石矿物解离困难,属较难选锌铁矿石。为了给该矿石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对其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0.074 mm占85%的磨矿细度和-0.038 mm占70%的粗精矿再磨细度下,以石灰为调整剂、硫酸铜为活化剂、丁黄药为捕收剂、原矿经1粗2扫4精闭路浮选,可获得锌品位为49.15%、锌回收率为91.01%的锌精矿,Ag、Cd富集于锌精矿中,品位分别为162 g/t、0.25%,回收率分别为58.12%、92.58%;浮选尾矿经弱磁粗选—粗精矿再磨至-0.043 mm占82%后2次弱磁精选,可得到铁品位为63.18%、铁回收率为56.09%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斑岩金铜矿的矿石性质,针对有用矿物的分布特征制定了金铜混浮选流程,并进行了一段磨矿、粗精再磨、中矿再磨对比试验,粗精再磨闭路流程指标最优,混合精矿产率2.35%、含金40.41g/t、含铜24.08%、金回收率84.40%、铜回收率89.51%。并提出了多收粗粒金的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7.
某斑岩型金铜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某斑岩金铜矿的矿石性质,针对有用矿物的分布特征制定了金铜混浮选流程,并进行了一段磨矿、粗精再磨、中矿再磨对比试验,粗精再磨闭路流程指标最优,混合精矿产率2.35%、含金40.41g/t、含铜24.08%、金回收率84.40%、铜回收率89.51%。并提出了多收粗粒金的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8.
张晶  唐鑫  吕向文  简胜  张琳 《矿冶工程》2023,43(1):63-66
采用自动矿物参数分析系统(MLA)分析了某矽卡岩型铜矿矿物组成、嵌布关系,测定了不同磨矿细度下原矿及混合精矿产品的粒度分布特征及解离度特征,并根据该结果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工艺初步研究,确定选矿流程为:磨矿、铜硫混合浮选、粗精矿再磨、铜硫分离浮选。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74μm粒级占70%、再磨细度-20μm粒级占75%条件下,可以得到铜品位20.88%、铜回收率70.42%、银品位183.9 g/t、银回收率76.78%的铜精矿和硫品位32.65%、硫回收率91.47%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9.
某地钛铁矿的嵌布粒度不均匀、脉石矿物角闪石因含钛铁矿或磁铁矿包裹体而磁性增强,钛的理论回收率仅65%左右.针对该矿的矿石性质,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工艺回收钛铁矿,即将原矿磨至53.37%-0.074 mm后,采用一粗一精强磁选获得钛粗精矿,粗精矿再磨至80%-0.074 mm后经二次强磁精选,一次中磁选脱铁.在原矿TiO2品位7.93%时,获得钛精矿TiO2品位48.10%、回收率45.82%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某含细粒磁黄铁矿铁锌矿石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铁锌矿石中可选矿回收的目的矿物为磁铁矿和闪锌矿,但部分闪锌矿中包裹有磁性较强、粒度较细的磁黄铁矿,处理不当易导致铁精矿中硫含量超标或影响锌精矿品位。为了给该矿石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对其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浮选锌后弱磁选铁的原则流程,可以解决铁精矿硫超标问题;将锌粗精矿再磨至-400目占85%后再精选,可以保证锌精矿品位。试验最终获得了锌品位为48.74%、锌回收率为86.92%的锌精矿和铁品位为63.29%、铁回收率为90.58%、硫含量为0.29%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11.
李辉跃 《矿冶工程》2016,36(6):39-42
对河北承德某低品位含铜原生磁铁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通过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流程选铁, 选铁尾矿浮选选铜, 较好地实现了铜、铁的综合回收, 获得了TFe品位65.04%、铁回收率54.28%的铁精矿和铜品位18.42%、铜回收率74.34%的铜精矿, 为该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香格里拉铜钼矿石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铜钼混选-分离的原则工艺流程, 在小型闭路试验中可以得到钼品位42.67%、钼回收率78.85%、铜品位0.63%的钼精矿及铜品位35.05%、铜回收率81.17%、钼品位0.52%的铜精矿, 铜钼互含较低, 分离效果较好,有价元素得到了较好回收。  相似文献   

13.
铁坑褐铁矿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铁坑褐铁矿磨矿细度、强磁选、浮选、浮选中间产品选矿的试验,磨矿-强磁-再磨反浮选流程试验,磨矿-强磁-再磨强磁-反浮选流程试验和扩大连续选矿试验,制定了铁坑褐铁矿选矿的合理工艺流程,并确定磨矿-强磁选-再磨强磁选-反浮选工艺为选厂工业设计推荐流程,较好地解决了褐铁矿选矿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14.
铁多金属矿综合回收铁铜硫选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多金属矿含铁47.79%、含铜0.066%、含硫2.05%, 通过“弱磁粗选-再磨-浮选脱硫-弱磁精选”流程选铁、“铜硫混浮-脱泥脱药-再磨-铜硫分离”流程回收铜和硫, 在一段磨矿-0.075 mm粒级占50%, 铁粗精矿、铜硫粗精矿再磨-0.075 mm粒级含量均为80%条件下, 可获得铁精矿铁品位66.63%、含硫0.069%、含铜0.0072%、铁回收率为92.41%, 铜精矿铜品位20.25%、含铁26.84%、含硫27.80%、铜回收率为52.16%, 硫精矿含硫44.00%、含铁43.04%、含铜0.15%、硫回收率为78.72%, 实现了铁、铜和硫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5.
对某易泥化褐铁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根据矿石性质,对比了三种流程,其中分级-磁选(+0.03mm粒级直接磁选,-0.03 mm粒级絮凝强磁选)可获产率42.53%、TFe 52.99%、回收率55.80%的铁精矿.  相似文献   

16.
对江西某低品位长石矿采用"磁选除铁-反浮选除电气石-反浮选除云母-浮选长石"的工艺进行选矿试验研究,以实现其中所含长石、石英、云母3种矿物的有效分离。结果表明,经过弱磁加高梯度除铁,碳酸钠和油酸浮选电气石,硫酸、十二胺和柴油浮选云母,氢氟酸和十二胺分离长石与石英,最终可获得满足平板玻璃用一级质量标准和日用陶瓷用二级质量标准的长石精矿,以及满足玻璃生产工业中低档石英砂原料要求的石英精矿。  相似文献   

17.
廖乾 《矿冶工程》2018,38(5):54-57
对含铁37.32%、含锌1.55%的某铁锌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采用先磁选后浮选工艺,实现了铁和锌的高效回收,可获得铁品位65.72%、含硫0.068%、含磷0.028%、铁回收率86.10%的铁精矿和锌品位52.90%、锌回收率88.85%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8.
广东某铅锌矿属于隐晶质铅锌矿,铅氧化率较高,铅锌共生关系密切。为开发利用该矿石资源,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200目70%情况下,采用1粗1精1扫铅锌等可浮、1粗2精1扫选锌、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该矿石,最终获得了铅、锌品位分别为29.79%、32.43%,铅、锌回收率分别为90.78%、36.60%的铅锌混合精矿,以及锌品位为56.91%、锌回收率为61.41%的锌精矿,铅、锌总回收率分别达90.78%和98.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