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伏天炒米汤     
正夏天,屋里常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母亲那头是热上加热,夏天已经够热了,母亲这一代人节俭惯了,不习惯开冷气。而火上浇油的,还有炒米汤的热。炒米汤,是从儿时至今的消暑饮品。将小米用铁锅炒热,加入白糖等调料,再注入凉水,直至小米煮开花,炒米汤也就做成  相似文献   

2.
米汤菜漫笔     
崔戈 《四川烹饪》2003,(6):14-15
说到米汤,年纪稍长的人都知道,那是从前四川人家里吃沥米甑子饭时的副产品。虽然这只是一种极平常且很不起眼的东西,然而我对它却有着很深的情缘。旧时家穷,是外婆用沥米饭滗出来的米汤再熬成酽羹羹喂养我。当我咿呀学语时,又是外婆用米汤调蛋蒸成蛋羹来喂我。自我读书懂事时起,便知道了乡下用米汤做菜原本是一件极普通的事。什么米汤煮南瓜、米汤焖四季豆、米汤烩牛皮菜、米汤烧茄子、米汤煮冬寒菜等,仿佛米汤成了馆子里常用的高汤。的确,那时很多长在田间地头的鲜蔬都是用米汤来烧煮焖烩的。这种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烹制出来的农家米汤菜…  相似文献   

3.
粥,在中国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少的大众化食品。各地有各地的风味和特色。我这里介绍的是鄂西山区农家最常吃的几种土色土香的粥食。香菜锅巴粥锅巴香酥可口,人人爱吃,用香菜煮出的锅巴粥更是别有滋味。其作法是:用尖底铁锅将米煮至八成熟时,捞起沥出米汤备用,再将锅洗干净,在锅底擦一点点油,将流过米汤的米倒进去,插上气眼,放一点点水,盖上锅盖,以小火慢慢烘至饭熟锅巴香,再将饭铲起来,留下锅巴,兑上米汤,佐以香菜(芫荽)、美末和少许盐,再煮一会即成。吃起来,酥香汤粘,成鲜爽口。小时候,母亲常煮这种锅巴粥给我们…  相似文献   

4.
卧底饭     
母亲下嫁给父亲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父亲只用30元钱,就把母亲“骗”到手了。母亲进入父亲的家门后,一心扑在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上。父亲个头高大,力气大,饭量也大。那个时候,为了让父亲填饱肚子,母亲硬是把仅有的一点粮食让给父亲,她自己通常只有喝米汤的份。  相似文献   

5.
把小病睡好     
小时候家贫,有兄弟姐妹7人,操持家务的母亲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一刻也不能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假如母亲哪天白天突然躺在床上睡觉,我就知道母亲生病了——因为只要不是什么大病,也是为了省点钱,母亲总会使用"睡觉疗法"抵制不舒服。  相似文献   

6.
疙瘩汤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那里。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疙瘩汤!那是我最喜欢吃的,自小我就"火气大",胃也不怎么好,不太喜欢吃干硬的食物。那时候家里没多少白面,母亲就隔三差五地为我做一碗疙瘩汤,权当解馋。母亲做的疙瘩汤极好吃,也极讲  相似文献   

7.
正清明节,我和父亲回老家给母亲扫墓。母亲死于胃癌,这种癌症,据说与生气有关,虽然不知这说法是否科学,但母亲生前的确是个容易生气的人,而父亲也是一个总惹她生气的人。我一直不记得自己的父母感情有多么好,他们像中国绝大多数夫妻一样,生活了一辈子,也彼此抱怨了一辈子。然而母亲去世后,我忽然发现,原来父亲爱着母亲,并且爱得很深。从山上下来,我刚坐下,他就说:"你妈得的这个病啊,就是气出来的。"我想,父亲的心里,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内疚,害怕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是他把母亲七尺胃癌。"也不定时谁气的,  相似文献   

8.
滋味米汤     
彭忠富 《饮食科学》2011,(11):33-33
去乡下参加一个宣传部举办的作协采风活动。中午,我们在福利院的食堂就餐。很普通的工作餐,一般的接待酒。酒过半巡,主人家端上来一大铝盆浓稠的米汤,让我们喝着解酒解渴。米汤呈深乳白色,上面结着一层厚厚的膜,黏黏稠稠的,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米香。我盛了一碗米汤,不烫不冷,刚好可以喝,一口气喝下去,只觉得肚腹里就升腾起一股暖意。咂咂嘴,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接连盛了四碗喝下去,肚子已经胀鼓鼓的,这才罢休。文友们见我喝得如此解馋,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喝起来,一大铝盆米汤转眼就见底了。  相似文献   

9.
“一碗稀粥几粒米,上下照出两人影”。面对一碗稀粥,我总会想起这句顺口溜。尽管人们称道用是东方饮食的一枝奇葩,尽管史籍褒奖它的养生动效,可是,面对它我的心绪却总免不了有些疙疙瘩瘩。忘不了吃街道食堂的岁月。那一回母亲打回来一铝锅稀饭,不请世事的弟弟和我,便争相捞起那清可鉴人的粥里的饭粒儿来。一不小。心,那句里溅出的米汤浇在了弟弟手上,贫得他咏海大哭。仁慈的母亲没责备我,我却为这唐突事故而内疚了许久。如此,稀粥便成了我心中一个贫困的象征,或者说,贫困是稀粥来历的一个注脚。不是么,四川人常说,添口了,掺…  相似文献   

10.
为鉴别生乳掺假,采用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建立基于"溴酸钠+硫酸锰+硫酸+丙酮"稳态体系的不同奶源地的纯生乳及掺入不同量豆浆、米汤的生乳的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的直观特征信息能很好地将掺豆浆、米汤的生乳鉴别出来,并能对掺假物的种类进行判断。根据掺假生乳指纹图谱参数信息与掺假量的关系,可对生乳中掺入豆浆、米汤的相对含量进行评估。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技术为原料乳中豆浆、米汤的掺假鉴别及掺入物质的相对含量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某日偶然打开电视.《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正在问嘉宾一个问题:“牛奶和米汤一起吃,营养价值能够得到改善吗?”我奇怪地想:这是个什么样的题目?要考什么知识点?如果是婴儿的话,米汤里加入牛奶,显然会改善营养价值。纯牛奶是婴儿所不能充分消化的,在没有专门制作婴儿配方奶粉的情况下.牛奶中加入一定量的米汤,对4个月以上的婴儿来说,的确有调整营养素比例的好作用。如果是成年人的话,牛奶加米汤,能降低某些人的乳糖不耐受反应,而且味道应当还不错,大米蛋白质和牛奶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互补,  相似文献   

12.
米汤食事     
徐永忠 《四川烹饪》2003,(10):32-32
端午节那天,女儿率女婿“回家看看”,老伴喜上眉梢,立马大动“干戈”,弄了个鸡鸭鱼肉齐上桌。饭间,女儿由衷地感叹道:“今天菜的味道还不错,不过我更怀念当年老爸炒的土豆泥。”闻言我不禁为之一震!女儿已过而立之年了,可她还对儿时吃的东西念念不忘,这在青年一代崇尚“卡座快餐”的今天,确属难得。不起眼的土豆泥为何让女儿觉得特好吃?那可不是我做菜的技术有多么高超,而是因为女儿品味出了米汤菜的魅力。那年月,我们家天天都煮沥米饭,即使是煮焖锅饭,也要多掺半瓢水,待米锅烧开后,将筲箕放入米锅内,滗出一碗米汤来做菜。所以在当年,米汤菜…  相似文献   

13.
正不知为何,外婆在我母亲20岁出嫁后就带发修行,吃素念佛,与一切需杀生的物事断绝了"来往"。外婆整日吃素,我母亲则吃半素(即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及菩萨生日吃素)。母亲也从不吃牛肉,她认为牛勤勤恳恳为人们辛苦耕作了一世,老了吃它的肉太残忍了。我起初好奇地认为是素菜优于荤菜之故,所以每次听见外婆、母亲要到"功德林素菜馆"吃饭,马上偷偷换上"出客衣衫"央求同去。  相似文献   

14.
米饭古今     
正20年前第一次到祖籍老家浙江龙泉大窑村的时候,堂弟接待我们吃中午饭,坐下来先喝一碗米汤。堂弟笑嘻嘻说:"哥,今天请你们吃用老法子烧的蒸饭,这是蒸饭前的米汤。现在很少这样烧饭,米汤就难得喝到了。"端上饭来粒粒晶莹剔透,松软喷香,味道特别好。原来蒸饭是大灶的锅里用刚淹过米的水量浸粳米约30 min,再在灶下生火,水烧开后把米捞出放入蒸屉。  相似文献   

15.
米汤菜肴     
米汤是煮大米饭的副产物,可以在饭后做汤饮用。但在四川农村许多地方,还有用米汤烹调而成的米汤菜肴,如米汤青菜、米汤肉片、米汤杂烩等。其实,用民间农家菜的制作方法,加以升华创新,可以烹调出许多具有特色的米汤菜肴,用于现代川菜,犹如一股清新之风,能改善人们口味,很受欢迎。现介绍四则,供制作。  相似文献   

16.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我离开河南老家已经有三年了,我这个有着近二十年以面食为主食的人,也渐渐适应了吃大米饭,但在我的内心深处,却依然对母亲做的"炉馍"难以忘怀。一提到"炉馍",我就垂涎三尺,比见到鱼翅和鲍鱼都要兴奋,可遗憾的是,在外地打拼的生涯中,我却从来没有吃到过满意的"炉馍"。小时候,家里生活很拮据,一个月也难得吃上一次肉。我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很受父母的疼爱,而母亲唯一能让我饱口福的就是她最拿手的绝活——"炉馍"。  相似文献   

17.
落花而生     
正回乡下,帮母亲收花生。花生,也叫落花生。我是在课堂上学习许地山的《落花生》,才知道这个名字的。加上一个"落"字,便有了诗意,便有了动感,"落花而生"——这四个字,仿佛一部微电影,说尽花生的一生。母亲种的花生,都在山脚下,路崎岖,不好走。我推着小车,蜿蜒而行。好在地不多,不会很累。小时候,我是以干农活为苦役的,可是每每想逃避却不得,心中便忧闷。逃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成为我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正"慢点,慢慢吃啊,没人跟你抢呢。"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疼爱写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劝我慢点吃,我却充耳不闻,只顾狼吞虎咽。待到杯盘皆空,肚子饱饱,立刻飞出家门,与死党为伍,留下母亲收拾残局。小时候,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慢点,再慢点。我呢,除了玩还是玩,没工夫理会母亲的"慢",一天又一天,慢慢地长大。  相似文献   

19.
最近看到一则故事对我的触动不小,这是一个关于母亲激励儿子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母亲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相似文献   

20.
舌尖上的家     
孙莉 《食品指南》2014,(1):92-93
80岁的母亲做了一辈子饭。几十年来,家里的亲朋好友凡是吃过母亲做的饭,无不交口称赞。近几年由于母亲年事已高,很少亲自掌厨招待客人,但母亲的手艺一直被亲属和朋友们津津乐道。母亲常说我太懒惰,让她的手艺失传了。每当母亲说这话时,我心艰就有一种愧疚感,觉得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望。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奉献母亲几个看家的本领,以不辜负母亲这样的手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