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问:我厂去年新建了两条生产线,窑炉长162m,内宽2.5m,采用Ф42mm规格辊棒,原来生产大规格内墙砖,今年计划生产抛光砖、瓷质仿古砖,问这种规格的辊棒能否适应抛光砖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3.
4.
目前很多人对干燥窑的调试方式持不同意见,本人在实际生产中也尝试过一些截然不同的方法。请问干燥调试应遵循什么原则? 相似文献
5.
问:我厂有一条渗花抛光砖生产绒,在烧成窑炉前段,有一20m长的窑前干燥葙。但谊窑前干燥易使产品产生暮脏和水蚊裂。请问是否有必要使用窑前干燥? 相似文献
6.
7.
现综合读有关干燥窑裂砖改造方面的问题汇总作答。干燥窑的裂纹,主要应从干燥窑热平衡、左右温差和机械条件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问:我厂一条双层干燥窑,下层为侧抽湿,上层为顶抽湿。去年下半年开始上层干燥窑出现落脏和滴水缺陷,而且很难控制,年底停窑期间组织车间人员进行抢修:(1)把上层干燥窑前25m的窑顶铁板割开,更换破裂了的吊顶抛光砖;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宽体窑的定义、宽体窑与普通窑的差异,重点介绍了宽体窑对生产优良性能的陶瓷辊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问:我厂为响应“减少排放,清洁生产”的要求,利用去年年终停窑的时间.对所有窑炉的排烟风机出风管、干燥窑的抽湿风机出风管。进行集中汇入一条大管道。然后送到原料车间集中湿法脱硫。然而今年投产后.发现窑炉排烟风机和干燥窑抽湿风机的出风口阻力太大.功率小的风机存在烟气倒流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问:我厂原有一组瓷片生产线,是两层式窑炉结构,上层为吊平顶釉烧窑,下层为拱顶式素烧窑。因市场需要,我们将该生产线改成了一次烧成彩釉地砖。为减少投入,下层素烧窑变成干燥窑时结构没作改动,只是在干燥辊棒下加些煤气喷枪来供热.排湿系统则采用原有的窑炉排烟系统。实践证明。我们的干燥窑整体能耗很大,同时产品边裂或中心裂的情况很难控制,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提高.所以我们有计划要对干燥窑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2.
问:我厂因场地限制。去年年底在铲掉的老式“土窑”原场地上,兴建了一组新的窑炉。即上层为烧成窑下层为干燥窑。总体上,相对去年的“土窑”来说。新窑的可探控性有了较大的好转。但是,新窑的下层结构即干燥窑反复存在裂砖隐患,而且是靠主动边件易开裂,规律性相当明显。因场地限制,当初的窑炉公司设计这条干燥窑时,是主动边单边1分3式供热分风器,每两节1道,布置于辊下空间,出风口朝干燥窑头:设计的干燥抽湿斗为辊上罩式抽斗,然后汇入方格式抽风管道,从干燥窑的主动边引出送至抽湿总管道(如图1所示)。请问程工,我们反复性地出现干燥窑裂砖。而且是主动边件裂砖居多,是不是我们这组窑炉的干燥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在生产中。如何控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3.
14.
1、又到停窑维修的时候了,请问对窑炉传动与辊棒断棒多的窑炉技术改造有什么意见?答:首先传动(包括干燥、釉浅、窑炉传动)设计的好坏不但影响到该生产线崩类砖的控制,现在的生产研究,传动性能的好坏,还与窑炉的烧成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年末维修工作中窑炉传动检查(水平、磨损及链条松掉等)是必做工作。至于你提及的窑炉正常运行时断辊棒较多的问题,这是目前行业的通病了,它受陶瓷原材料以及行业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的影响,窑炉么的而言,我会首先考虑以下几方面:(1)重新更换烧烂了的烧嘴砖,校正精度要高。(2)适当时校正窑炉水平度、偏心… 相似文献
15.
16.
<正>问:我公司有一条生产线,窑炉是宽体窑,对应的干燥窑是五层干燥窑。五层干燥窑的供热、抽湿结构与我们传统的双层干燥窑分风器侧供、风盒侧抽式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问: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厂的辊道式干燥窑出现较多的落脏。而且经过调试后也很难杜绝。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我们基本不改动干燥参数,当出现落脏增多时,我们也检查过干燥参数。但与前段时间没有干燥落脏时的参数没什么变化。不过自从开始下雨以来。就开始出现落脏增多的现象。请问我们处理“落脏”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是不是真的与天气变化有关?请用陶瓷热工理论知识分析一下落脏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同:我厂一条干燥窑,投产以来一直存在干燥裂砖现象,经维修改造,将分风器内分风格教增加了一倍(原3个风格,现为6个)。现已基本解决了干燥裂砖问题。公司计划把今年新建的干燥窑的分风器做成12格式甚至16格式。请问是否分风格教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9.
答:由于翻坯入干燥窑引起的砖坯底裂是一种新的缺陷,也是由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干燥窑升速阶段和排水阶段温度高、湿度小、排水过快,使砖坯发生底裂现象,就以上缺陷的克服办法有。 相似文献
20.
起首语:
虽然笔者执笔《佛山陶瓷》“专家门诊”栏目已经几年,但是陶瓷制造技术在不断飞速发展,笔者本人对陶瓷生产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不少改变。以前,笔者喜欢从积累的角度、从设备解剖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的“因”。但是,经过这么多年与这么多同行的探讨和思考,笔者的最大感受是:很多人认为,“果”(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