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改造技术方法选择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学  宋艾玲 《钻采工艺》2001,24(5):38-40
致密砂岩储层改造技术在川西地区各气田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储层特征选用合理的改造技术措施对提高增产效果有明显作用,加砂压裂是川西致密气层普遍采用的改造技术措施,喷砂射孔一加砂压裂是针对致密,高破裂压力地层或井身结构特殊井的工艺措施,高能气体压裂-加砂压裂主要应用于高破裂压力和塑性强气层,酸化工艺措施在碎屑岩气藏仅限于天然裂缝发育且被钻井液侵入严重的气层。  相似文献   

2.
王鹏  李瑞  刘叶 《石油实验地质》2012,34(4):406-411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带前缘的川西坳陷上三叠统—侏罗系为1套陆相致密—超致密碎屑岩含气层系,通过长期勘探,构造及与构造相关的各类复合型圈闭气藏基本探明。通过应用"连续型"气藏理论对该区进行分析,认为川西侏罗系属"远源"气藏,不具备"连续型"气藏成藏条件;须家河组具备"连续型"气藏成藏条件和特征,特别是须五段及部分须四段埋深相对较浅,泥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生气量大,与砂岩广泛大面积接触,具备页岩气、致密砂岩气并探的优势,剩余勘探潜力巨大,是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最现实的开发领域。针对川西须家河组这一老勘探对象,开展"连续型"气藏富集规律研究,利用地质—测井—地震技术联合预测优势,尤其注重依托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叠前储层、裂缝和含气性检测新技术的应用,配套先进的钻井、储层改造和保护等工程工艺技术和设施,预期仍然可取得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对中西部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和晚期差异构造改造的分析表明,四大盆地构造-成盆具有"同序异时"的演化特征,即均具有从伸展性盆地向压性或压扭性盆地转化的成盆序列;碎屑岩层系的晚期构造改造由山前冲断、差异隆升和掀斜等3种基本型式在横向上并列和纵向上叠加而成。构造-成盆作用与晚期构造改造共同控制了碎屑岩层系的油气富集分布及油气成藏类型与规模:单一的成盆序列和多样式的转化确定了四大盆地间相似的成藏组合类型与差异性分布特征,四大盆地改造的基本型式决定了油气富集的类型,而改造的叠加特征控制了油气富集成藏的期次和规模。基于对四大盆地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构造控制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认识,提出了油气富集构造区带类型的划分方案,划分出古隆起、斜坡、山前褶皱冲断及大型断裂4类油气富集区带类型及相应7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4.
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筠 《测井技术》2004,28(5):419-422
川西地区油气勘探领域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表明,该勘探领域具有储集岩石结构复杂、物性条件差、孔隙度及渗透率低、非均质性极强、流体分异规律不明显等特点,气水难以识别,传统的测井解释技术在多方面受到限制.针对川西储层的特点和预测难点建立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川西致密碎屑岩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方法系列.对气层多参数综合判别技术、神经网络解释技术、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技术、储层裂缝识别技术、天然气产能预测技术、地层弹性特征分析技术等进行了介绍,通过实例进行了效果评价.该方法技术在川西油气田的应用促进了川西天然气储产量的快速增长,且不仅适用于川西地区致密碎屑岩储层,而且可推广到其它类似的低孔低渗地层.  相似文献   

5.
裂缝储层的地震预测技术与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储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储层类型之一,也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目标。本文针对中国深部陆相河流相碎屑岩裂缝储层,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包括VSP和三维地面地震采集设计、VSP处理与储层参数求取、VSP驱动的全方位地面地震数据处理、储层构造和储层沉积解释以及纵波地震属性、VSP信息和测井信息的综合解释,并最终获得了裂缝性储层的预测结果。通过研究认为,裂缝储层预测要以储层的构造、沉积解释为基础,对于陆相碎屑岩裂缝储层,需要储层沉积相解释才能正确预测裂缝性储层发育带。在此基础上,仍需进行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才能更有效地预测裂缝油气藏目标。  相似文献   

6.
火成岩油气藏已经成为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通过多年攻关研究和勘探实践,形成了3项具有辽河特色的火成岩油气藏勘探核心技术。1火成岩油气藏评价技术决定勘探方向:主成盆期的沙三段是火成岩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近源成藏决定了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优势岩性岩相和裂缝改造区是有效储层发育的勘探目标。2火成岩体识别与预测技术锁定勘探目标:属性—反演联合地震识别,落实火成岩体的分布范围;火成岩岩相地震识别与刻画,预测优势岩相的分布区;地质—测井的综合识别,确定火成岩类型,识别优势储层。3火成岩储层改造技术有效提高储量动用:针对该区火成岩油藏的"大排量、低砂比、高强度、多级段塞压裂"的储层改造工艺,提高产能效果显著,保障了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川西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川西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属低孔低渗、致密超致密储层,储层包括孔隙性、裂缝性、裂缝—孔隙型三类储层,其中裂缝—孔隙型储层是目前获得较高产量的主产层。因此,其裂缝的有效性评价及储层中的含气性识别是川西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评价的关键所在。针对储层特征及储集空间类型,首先确定储层的基质孔隙度下限;再根据储层中裂缝的充填及溶蚀程度、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程度、裂缝走向与现今主地应力方向的匹配关系、斯通利波的能量衰减与反射、钻井过程中的井漏显示等来评价裂缝系统是否有效;通过泊松比与岩石体积压缩系数交会法、核磁共振差谱与移谱法及井温异常法等对该类储层进行含气性判别。该方法弥补了以往用电阻率、中子等常规测井来判断储层流体性质的缺陷,在川西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综合评价中应用效果显著,从而形成了一套针对致密碎屑岩储层更有效的测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川西地区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川西地区三叠系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深,超致密,且具有很强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点.通过对以往束状和砖块状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满足P波各向异性分析的宽方位三维采集技术。该采集技术较之常规束状、砖块状采集技术,在各个方位角上的炮检距和覆盖次数分布更加合理。将宽方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应用于川西某地区,得到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同时,P波各向异性裂缝预测结果与断裂展布及构造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川西致密砂岩气藏及川东北碳酸盐岩气藏在完井工程所面临的技术难题,总结近年来的科研攻关成果和实践经验,获得了川西及川东北气田完井的技术思路.针对川西中浅层多层系、单井产能低、部分地区压裂施工难等问题,形成了多层压裂、低伤害大型压裂、定向射孔等中浅层压裂完井投产技术;针对川西深层裂缝性气藏勘探开发程度低导致完井存在较大风险以及裂缝性储层保护等问题,形成了裂缝性气藏动态完井与储层保护改造技术;针对川东北高温高压含腐蚀介质气藏,形成了以地面安全控制、射孔-酸化-测试联作、完井管柱优化为核心的高温高压含腐蚀介质气井完井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海盆地深层构造复杂、储层埋藏深、相带变化快,钻井少、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储层预测难度大,储层预测结果准确度已成为制约中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国近海深层储层预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琼东南盆地、开平凹陷、莺歌海盆地和西湖凹陷等区域为例,提出了从地震资料预处理、层序地层分析,到储层预测和储层微观表征的系统分析预测技术,有效预测了上述区域的深层储层空间展布和微观特征,支持了中国近海多个领域性目标的综合研究和含气构造再评价工作。该技术组合对中国近海盆地深部碎屑岩储层综合预测具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成藏演化及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区域构造背景、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及典型地区(古)油气藏解剖,研究海相超深层油气成藏演化过程及富集主控因素。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主要分布在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3大克拉通盆地,界定其埋藏深度大于6000 m,赋存层系为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为主的古老海相层系。中国海相超深层烃源岩发育受全球超大陆聚、散旋回为背景的克拉通裂陷及克拉通坳陷控制,在四川盆地发育层系最多、塔里木盆地其次、鄂尔多斯盆发育规模有待进一步证实;储集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性能受早期高能滩体、后期叠加溶蚀及断裂作用共同控制;区域盖层包括膏盐岩、泥页岩与致密碳酸盐岩3大类。中国海相超深层普遍经历了两期油藏、古油藏裂解成气(或部分裂解)、裂解气(或高过成熟油气)晚期定型等演化阶段,油气富集受静态和动态地质要素耦合控制,主力生烃中心、高能相带叠加岩溶规模储集层、巨厚膏盐岩或泥页岩盖层、稳定保持圈闭条件是超深层油气富集关键因素。海相超深层具有克拉通内裂陷周缘、克拉通内坳陷周缘和克拉通边缘3个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石油勘探前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连续型石油聚集和与美国Williston盆地Bakken组对比的角度,对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的石油勘探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四川盆地侏罗系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0%~3.7%,渗透率平均为0.35×10-3~0.53×10-3 μm2,中值孔喉半径平均为0.05~0.24 μm,属于典型的致密储层。2)川中侏罗系产油层纵、横向上与生油层密切共生,源内或近源聚集;主力油层连续分布在斜坡区和凹陷区,没有明显的圈闭界限,不受局部构造控制;多层系叠合连片,大面积整体含油;多数含油区块为异常高压系统,油藏无水,没有统一的油-水边界,为较典型的连续型石油聚集,与Bakken组基本相同。3)Bakken组致密储层石油在近几年相对高油价背景下,主要以水平井及分段压裂技术实现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川中侏罗系受认识、投入和技术的制约,近十几年来未有实质性进展。4)从研究认识着手,建立先导性试验区,加强水平井及分段压裂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有效提高单井产量,这是打开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石油勘探开发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致密油是指致密储层中的石油聚集,储层主要为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大类,覆压渗透率多小于0.1×10-3μm2,一般无自然产能,需经技术改造方能获工业油流。我国主要发育陆相湖盆致密油藏,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发育优质烃源岩、存在"甜点区"、具备成藏原动力、近源聚集是我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的主要条件。我国陆相致密油主要发育2类优质烃源岩:Ⅰ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Ⅱ类烃源岩生烃转化率较高。发育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2类储层,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横向不连续,垂向叠置分布。生烃增压是我国陆相致密油成藏的主要原动力,强大的源储压差驱替生成的石油向紧邻优质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持续充注;其中,微裂缝沟通、微—纳米孔发育是致密油运移聚集的关键。微—纳米孔发育增大了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微裂缝沟通为致密油的运移聚集提供了有效通道。我国陆相致密油资源丰富,初步预测其有利勘探面积约16×104km2,地质资源量约(160~200)×108t,有利勘探领域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准噶尔、松辽、渤海湾、柴达木、四川等盆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致密油是指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生油岩中,或与生油岩互层、紧邻的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储集岩中,未经过大规模长距离运移的石油聚集。在明确了致密油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提出了10项评价致密油的关键指标。据孔隙度与渗透率划分出3类致密油储层。根据致密油层与生油岩层紧密接触的成因关系,确定了3种致密油类型:① 湖相碳酸盐岩致密油;② 深湖水下三角洲砂岩致密油;③ 深湖重力流砂岩致密油。中国致密油分布广泛,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段、准噶尔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四川盆地中-下侏罗统、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泉头组等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勘探发现。分析未来致密油发展前景,运用资源丰度类比法初步预测中国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106.7~111.5)×108 t,是中国未来较为现实的石油接替资源。  相似文献   

15.
近年国内外致密油勘探开发和资源评价进展显著。我国致密油主要分布于陆上五大含油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但众多中小盆地的致密油气资源潜力也值得关注。国内外致密油富集区具有“四大共性形成条件”,即盆地/凹陷中心宽缓沉积背景、广覆式发育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致密储层、源岩与储层紧密接触,可运用于中小盆地致密油形成条件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野外剖面观测、露头样品和钻井岩心观察、前人资料分析等实物工作量,首次剖析了伊犁盆地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和有利区带。认为伊犁盆地广覆式发育中二叠统(半)深湖相较厚暗色泥岩,生烃指标中等—较好,成熟度和生烃潜力较高。伊宁凹陷大面积分布中二叠统储集砂体,物性差—中等,储层致密。中二叠统源储叠置发育,储盖组合共生,有利于近源聚集,源储基本匹配。伊宁凹陷发育有平缓背景和膏盐层系,保存条件控制着致密油的能否形成和富集。按照致密油资源评价标准和资源起算条件,采用容积法评价伊宁凹陷中二叠统铁木里克组(P2t)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3.43×108t,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 086×104t。伊犁盆地具备致密油形成的基本条件,伊宁凹陷南部斜坡带和中央洼陷带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是下一步致密油勘探的主攻方向和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已经发现了多个致密-低渗透岩性气田,主要含气层位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针对岩性圈闭、致密-低渗透碎屑岩储层中存在的难点,在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开展了地震储层综合预测和描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了岩石物理、属性优化,分频成像、随机模拟反演等技术,形成了以突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为目标的完整的储层预测预测技术系列,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的精度,为产能建设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自1989年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石炭系致密砂岩大气田发现开始,中国致密岩油气已有20多年的勘探历史。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等盆地中的志留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等层位发现了致密砂岩油气田,进一步证明中国致密岩油气潜力巨大。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系致密岩油气前景最大,从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和含油气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其含油气前景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平昌—阆中地区具有十分有利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但其油气勘探潜力长期被低估。通过对沉积、生油、储集及压力条件等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中下侏罗统具有大面积连续型油气聚集成藏的特征:①早中侏罗世处于湖水广布的繁盛期,烃源岩与储集岩交互叠置;②烃源岩质优、层厚,已大量生烃;③砂岩和介壳灰岩储层致密,且发育泥页岩油气层;④溶蚀孔洞缝的发育使致密储层的储集性能得到有效改善;⑤油气层普遍高压,油气连续型聚集成藏。因此,若在该地区遵循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思路,针对滩坝砂岩和介壳灰岩致密储层,采用水平井、加砂压裂等工艺技术,则有望实现侏罗系油气勘探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其关键构造变革期为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通过对盆地内多个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成藏时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四川盆地碎屑岩油气藏总体上经历了3期成藏过程,即印支晚幕、燕山中—晚幕和喜马拉雅早幕,这与四川盆地整体经历的构造演化关键构造变革期一致。四川盆地西部地区北部气田的主要成藏时间早于南部,主要原因为川西地区构造活动的差异性;自西向东成藏时间具有逐渐变早的趋势,主要原因为四川盆地及其周边造山带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川西前陆盆地紧邻龙门山冲断带,从龙门山往盆地中部形变依次变弱。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突出资源战略,大力实施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松辽、柴达木、渤海湾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中国石油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储量增长高峰期。同时,随着油气勘探的持续突破,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大面积砂岩、火山岩、潜山及其内幕油气藏、致密油气、页岩气等油气地质认识取得重要新进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勘探工程技术攻关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探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复杂地区和深井的钻井提速,以及复杂储层和油气藏测井评价技术、水平井钻完井+体积压裂技术等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勘探领域的配套技术。未来油气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勘探难度加大,但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勘探技术的进步,油气勘探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